正文 我國財政活動的經濟內生增長機理分析(1 / 3)

我國財政活動的經濟內生增長機理分析

製度建設

作者:葉寶忠

我國財政活動對經濟內生增長的影響機理,具有一般性亦具有特殊性。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證解釋,都需要植根於我國國情的探索,方能梳理出有益於我國長遠發展的經驗。張五常在2008年曾說“中國一定是做了非常對的事才產生了我們見到的經濟奇跡”,這“非常對”的事情有的其他國家做過,我們做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的其他國家沒有做過,我們也做了,起到了更好的作用。那我們到底作對了什麼事情,財政在這當中是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呢?應該說,財政作為庶政之母,其意義非同一般,其作用牽動大部、覆蓋全麵(高培勇,2010)。縱觀世界各國的經濟騰飛,政府財政活動的身影清晰可見。

新古典經濟理論研究視角為研究中國財政活動對經濟內生增長影響,提供了理想的參照係。一方麵,在全球化市場經濟大潮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成為了世界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研討市場經濟理論的條件和時機已然成熟;另一方麵,新古典經濟理論有著縝密的理論邏輯與研究範式,有利於模擬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麵貌,也便於對接世界各國總結的發展規律。

仔細來看,較之1978年前的三十年發展曆程,中國改革成功的標誌是經濟的穩定高速增長,而財政在這背後的支撐作用功不可沒。當然,中國財政改革的腳步亦從未停息,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中國財政活動始終在摸索一條促進經濟社會全麵發展的體製和機製。這樣演進式的道路,豐富了財政政策對經濟內生發展的理論內涵,也逐漸改變了學者們(Lucas,1986;田國強,2005;Krugman,2010等)依賴新古典經濟學傳統結論的局麵。

那麼,植根於中國現實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框架是如何理解政府財政活動的呢?後續行文安排包括:第二部分,研究理論基點;第三部分,基本假設設定,第四部分;競爭性均衡分析;第五部分,主要變量的動態演化討論;第六部分,結論。

理論基點:有政府加入的經濟內生增長模型

有政府加入的經濟內生增長模型,實質是考慮了政府財政活動,尤其是財政收支對經濟內生增長機製的影響。如果說新古典經濟理論對政府財政活動的影響認識還處在摸索和豐富階段的話,那麼,從計劃經濟走來的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體製,則早已體現出財政顯著影響經濟內生增長的現象。

依據經濟內生增長理論的基本原理,本文模型涉及到三個主要部類:個人效用、生產函數和政府預算平衡。在這一基準思路指引下,本文將對個人效用、財政活動與經濟增長關係作必要的解釋和推演,獲得盡可能完整的三部門經濟內生增長一般規律。研究將重點對上述內容的均衡結果及演化過程展開討論,為搭建中國環境下的適用模型及均衡求解提供參照,同時也為經濟內生增長一般性理論的延展和深入做出理論貢獻。

在此引入本研究意義上的均衡求解,即政府財政收支對經濟內生增長狀態的影響結果。一般來講,與傳統意義上的全局均衡和局部均衡不同,經濟內生增長的均衡狀態,按是否有市場充分參與,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競爭性均衡解(Competitive Equilibrium Solution);第二,計劃性最優均衡解(Planning Optimal Equilibrium Solution)。前者是站在市場(私有經濟)的觀點計算獲得的均衡解;後者則是站在社會的觀點(將非市場化的外部性效果也一並納入)計算獲得的均衡解。換言之,競爭性均衡解是根據經濟行為(或變量)在市場所反映的成本與效益(不包括非市場的外部成本與外部效益)來求解均衡;計劃性最優均衡解是根據經濟行為(或變量)對整個社會的成本與效益(包括非市場的外部成本與外部效益)來求解均衡。因此,當經濟行為有外部性時,兩種均衡解是不同的,競爭性均衡解並不是最優的,而計劃性最優均衡解則是帕累托最優。競爭性均衡解是一種在分權經濟(Decentralized Economy)體係下,完全由市場價格機能來決定的自由經濟均衡解;計劃性最優均衡解則是一種在管製經濟(Command Economy)體係下,由政府機能來決定的計劃經濟均衡解。

聯係實際,本文在求解有政府加入的經濟內生成長模型的均衡時,做了兩種情況的劃分。一種是將整個社會經濟的整體影響(包括公、私部門的交互影響)視為一個整體來求解的均衡解。另一種是僅由完全市場經濟為條件的均衡解。其中的區別在於,求均衡解時,如果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兩者會產生交互影響的內生(即將政府財政活動納入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的基礎模型中),那麼,則政府收支(G和T)將被視為內生可變,而依此觀點所計算出的均衡便稱為計劃性最優均衡解。反之,在經濟內生增長模型中,將政府財政收支被視為外生不變時,計算出的均衡便稱為自由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均衡解。

基本假設:個人效用、經濟產出與財政收支

(一)效用函數

假設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係中,一個生命無限期且具有固定跨期替代彈性效用函數的代理人(agent)總效用最大化的函數:

(1)

(二)生產函數

1.假設平均每人獲得政府支出為g(政府支出g代表政府支出形成的公共產品(Public Goods))與平均每人資本存量為k。一般而言,兩種投入要素形成對產出的影響,這種影響隨著投入增大是呈現出遞減規模報酬的情況。但在此,本文先分析兩者同時增加時固定規模報酬的情況,因此,產出的表達式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