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產業技術創新生態係統成長性研究(1 / 3)

產業技術創新生態係統成長性研究

產業觀察

作者:池佳偉

2014年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思路,引導我國構建“擴大基層參與主體、中小微企業創新金融支持、基礎創新創業資源開放”的產業技術創新生態係統,為國內經濟發展營造積極有序的市場化創新環境。

產業技術創新生態係統的內涵與架構

(一)產業技術創新生態係統的內涵

技術創新最早由熊彼特(1934)提出,他認為技術創新是資本主義獲取潛在超額利潤的重要手段。隨著市場環境日趨複雜,資源日益稀缺,傳統的封閉式技術創新動力不足,技術創新在自身性質和創新者關係方麵都已發生重大變化,Chesbrough(2003)提出的開放式創新被廣泛認可,技術創新逐步呈現出開放式的、跨組織的、網絡式的創新合作新模式,創新生態係統的研究逐步成為主流。

吳彤(1994)認為技術創新生態係統是一種綜合的技術生態學,即是以生態學的觀點和方法綜合考察技術活動過程、技術構成、技術體係內部之間,人、外部環境與技術係統及其活動之間相互關係的一門新興學科。產業技術創新生態係統是從產業層麵對技術創新生態係統的研究,係統通過內部創新主體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和資金的交換,實現技術創新的專業化分工與合作,獲取更高水平的係統技術創新效益。

(二)產業技術創新生態係統的構成要素及相互關係

產業技術創新生態係統構成要素可概括為技術創新組織要素和技術創新生態係統環境要素。技術創新組織主要包括多種同質企業、科研機構、政府機構和創新服務平台機構等不同創新主體各自形成的異質種群,它們共同構成了創新群落;技術創新生態係統環境主要包括組織機構設施、技術條件、創新人員等物質性環境和科技政策、機製環境、創新文化等非生物物質性環境,它們是創新主體間進行物質循環,以及能量、技術、知識、信息等流動、擴散與循環的必要媒介,是影響創新活動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將不同類別的種群分別與外界環境有機結合,將技術創新生態係統劃分為企業技術創新生態層、技術核心機構生態層和技術輔助支撐生態層。

產業技術創新生態係統構成要素間的關係複雜,層級之間交錯影響。創新主體間主要可以分為產業鏈上下遊的縱向關係,與競爭企業、科研機構、政府機構及利益相關主體間的橫向關係,縱、橫向關係中均存在著競爭、合作、技術轉化、技術擴散、創新影響、創新製約等關係;創新主體對外部環境有依賴關係,同時也有對外部環境形成影響的反作用關係。通過同層級內部與不同層級間的協作技術創新,產生創新的多向轉化與擴散,和彼此間的影響與製約。

產業技術創新生態係統的成長及其完善過程

(一)發揮成長性的量變作用,促進種群規模擴大與結構緊密

產業技術創新生態係統的形成源於創新種群的集聚與成長。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通過核心企業主導、大學和科研機構技術外溢、政府主導或支持以及產業內創新合作推動等形式吸引相關創新主體、創新資源等,再觸發主體周圍產生技術創新集聚,形成不同的技術創新種群,隨著創新主體和資源的不斷流動與聚集,漸而形成技術創新生態係統。

產業技術創新生態係統形成初期,係統內累計了一定量的創新資源,此時的資源豐富,可利用性很大,吸引相關創新主體源源不斷進入,使係統中的創新主體數量與種類迅速增加,創新資源利用率大大提高,係統的技術創新能力逐步拓展;此時係統內的創新種群密度呈現指數增長模式。發展過程中,隨著資源可利用率的降低,種群增長率達到最大,而後逐步減小,種群密度呈現緩慢增長模式。在市場需求、可配置資源等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係統內的可利用資源漸漸達到飽和,種群增長速率變為零,種群數量趨於係統最大承載力,種群密度維持在某一特定值。產業技術創新生態係統的一個演變周期內種群密度的增長曲線表現為S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