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製造業價值鏈增值影響因素實證分析(1 / 2)

中國製造業價值鏈增值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產業觀察

作者:邵青

問題的提出

在經濟全球化及產品分工日益細化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正邁向“新常態”時期,以勞動力成本相對優勢融入全球價值鏈,同時麵臨著發達國家技術“鎖定”、資源汙染重等壓力以及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低廉勞動力成本、土地資源等相對優勢的衝擊。在發達國家及其他發展中國家“雙重”阻力下,探討中國製造業如何進行產業升級,實現價值鏈增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者們對中國製造業價值鏈增值路徑進行探討,認為中國製造業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進行價值鏈增值。劉誌彪(2007)等認為實現價值鏈升級需要基於本土市場需求以及本土文化的認同性構建國家價值鏈。製造業價值鏈攀升實證研究中,重要變量包括研發水平、FDI、產品分工等。周彩紅(2009)運用長三角製造業數據實證得出FDI、國際貿易、技術創新、國際分工顯著提升價值鏈。邱斌(2012)實證出全球生產網絡對中國價值鏈提升有顯著作用,並發現全球生產網絡對中國製造業行業價值鏈影響具有行業差異性。

從目前研究文獻來看,雖然學者們對我國製造業價值鏈攀升影響因素研究有所增加,但影響因素來自價值鏈演變增值過程或“微笑曲線”理論的並不多,且學者們對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之間的互動關係研究較多,但將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影響因素研究對我國製造業價值鏈增值作用的實證很少。本文試圖在價值鏈增值演變過程及在“微笑曲線”理論的基礎上,對我國製造業價值鏈增值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理論分析

基於“微笑曲線”理論及價值鏈演變過程可知,實現製造業價值鏈增值,必須重視“微笑曲線”兩端的產品研發、研發投入及營銷服務等。本文具體從以下四方麵對製造業價值鏈增值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一)研發投入

研發投入處於“微笑曲線”較高附加值的左端部分,對價值鏈增值具有促進作用。研發投入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一是自身R&;D投入,二是外商直接投資。目前,中國製造業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對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吸收。2013年,中國三資企業中,外商獨資企業企業數和資產總計最多,對高技術行業研發活動多采取技術壟斷措施;合資或合作企業多在加工製造方麵合作,FDI參與的生產工序多處於“微笑曲線”底端,因此,研發投入對我國製造業價值鏈的整體提升具有促進作用,但FDI傾向提升我國製造業低端產業價值鏈,對中高端製造業價值鏈的增值影響不大。

(二)生產性服務業

在“微笑曲線”的右端,服務創造的價值遠高於加工、零部件等生產環節。據歐美國家統計,在汽車業利潤中,生產性服務占50%-60%。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製造業向服務業領域逐漸延伸,使得製造業交易費用降低,交通運輸效率提升,由此降低研發、銷售等成本、增加了製造業產品的附加值。許暉(2014)對我國外貿企業嵌入全球價值鏈的案例研究認為,製造服務一體化有助於外貿企業產品和功能的升級。因此,生產性服務業對我國製造業價值鏈增值具有促進作用。

(三)要素結構

資本存量增加,可以在已有的生產工序上減少勞動力的使用,節約的勞動力和剩下的增加資本又投入到新的生產工序中,擴展了同一產品的價值鏈的長度與深度,即實現價值鏈的增值(曾錚,2005)。於澤(2014)從產業結構轉型角度證明了資本積累程度大於勞動力程度,會導致工業價格下降,資本會重新配置到資本密集度較低的服務業部門,資本深化會促使製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資本勞動比的增加有利於資本、信息、技術等高級生產要素的形成。由此,資本勞動比的增加,可以促進製造業價值鏈增值。

(四)企業規模、市場經營環境

由價值鏈增值演變過程,發達國家通過“跨國公司”、“國際大購買商”對我國眾多製造業企業實行“俘獲型”治理,突破該種治理模式的方式就是要培育出本土巨型公司(劉誌彪,2007),且企業規模的擴大有助於企業對人力、物力的統一管理,形成規模效應,節約企業成本。由此,企業規模對我國製造業價值鏈增值有促進作用。市場經營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價值鏈增值的程度,一個好的市場環境能夠促進企業科研能力、知識學習能力的提升以及製定合理的產品價格,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因此,好的市場經營環境對我國價值鏈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

模型設定及變量說明

基於以上理論分析,麵板數據模型設置如下:

esiit=lnrdit+lnfdiit+lnkit+lnsit+lnesit+ lnenvirit+εit

其中,ε代表隨機擾動項,下標i代表製造業行業,t代表年份,其他變量表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