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寶寶為什麼不和人說話(1 / 3)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在嬰幼兒時期,家長常常教育孩子要老實聽話,討厭調皮搗蛋的孩子。可是,有些孩子過分的乖,甚至不和人說話,這也是不健康的表現,家長應該引起注意。

毛毛男6歲

6歲多的兒子毛毛看到家裏來了陌生客人就哭著躲在父母背後;小時候就是特別膽小的男孩,看到家裏來了陌生人便會躲在,原本隻是覺得孩子有些怕生,本以為是正常的,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身上膽小的問題更加明顯了,比如帶他出去散步,媽媽遇到熟人停下來說話,他就會躲在媽媽的背後,拖著媽媽趕快離開,如果媽媽的熟人和他說話,他便會害怕得哭出來。不僅如此,毛毛還很不喜歡人多的地方。暑假帶回老家,老家有幾個和兒子差不多同齡的堂兄弟姐妹,兒子一回老家,就哭著不肯進門,吵嚷著要回家,6歲的小堂兄和4歲的小堂妹很大方,熱情地想拉兒子一起玩,可是孩子一見這種狀況便嚇壞了,尖叫著甩開手不許他們碰他,有親戚朋友過來看他,他就躲在房間裏,和爸爸鬧了不少別扭。

童童男4歲

這麼大了還不願和別人交流,一天到晚什麼都不說,逗他都不說,而且還不和別的孩子在一起玩,自己一個人玩,他時常會在電視機前一坐就是半天,兩隻小眼睛隻盯著熒光屏,對其他什麼都不感興趣。同齡的孩子往往感興趣的事,他卻總是漠不關心,也不像別的孩子那樣喜歡提問題。三個月前,幼兒園的老師向家長反映,孩子每天都沉醉於刻板重複的翻書動作,而且隻翻一本書。孩子家長同時也發現,孩子感情淡漠,即使媽媽坐在他身邊,他也不看一眼,對身邊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沒有什麼反應。其老師還反映,他在幼兒園也是整天一個人呆在旁邊,不與其他小朋友交往,明顯願意離群獨處。他不願活動,連對吃飯也沒有多大熱情。見了外人也不抬頭,就連搖馬都不會坐。小童童的表現引起媽咪的注意,隻好帶他去醫院的兒科心理門診。

小齊男5歲

大大的眼睛,長長的睫毛,一張很可愛的笑臉,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孩子,一刻也不停息,到處亂跑,大人和他說話,好象就根本沒聽到,在更多的情況下,他弄不清你,我他之間的複雜關係,隻能機械的重複別人的語言,隻對一件事特別的敏感,反應絕對準確——吃,他能聽懂任何關於吃的談話,他對吃很有緣分。小齊雖然人不大,脾氣可不小,經常會對別人產生不理不睬的表情,行為非常的刻板,喜歡玩長方形的東西,玩完了以後一定要把東西放好,要是沒放好的話,就表現出局促不安,甚至會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的把東西放好。小齊學習差,因為沒有目光對視,加上剛開始時很是好動,常常是坐不住,在上課的時候情緒很是低落,常常表情漠然,不和老師交流。

過分保護可導致孩子社交退縮

寶寶不與人交往的原因很多,這需要父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家長對孩子的保護太多是讓孩子膽小的原因之一。如今,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全家人對這寶貝嗬護備至,無論是在生活細節中還是學習過程中,一些本該讓孩子自己解決的問題家長都會代勞,這種情況在大城市更加嚴重。在大城市,家長還會時常灌輸給孩子所謂的“安全意識”,比如經常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外麵太危險”,甚至有些家長用恐嚇的語氣來教育孩子,這些意識在孩子腦子中落地生根,便會讓孩子覺得隻有在家裏、在父母身邊才是安全的,其他地方都不安全。因此當孩子離開了家,便會出現害怕、退縮等表現。

孩子出現怕生膽小的現象,還可能在於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家長說,他們在單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發現,孩子常會告訴家長自己害怕,但具體害怕什麼,孩子自己也說不出來。從這個方麵來說,孩子的確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才會有膽小的表現。幼兒園的小朋友普遍存在與父母分離的焦慮情緒,在家之外的環境中就會極度缺乏安全感。有些孩子從小就經常被迫與父母分離,或是被送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帶,或是白天由保姆帶,每到和父母分離的時候,孩子都會哭鬧,長此以往,孩子內心就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自閉不是性格內向

初聽到“孤獨症”或“自閉症”,往往聯想到性格孤僻或內向,即把它與某類純心理疾病聯係起來,認為是受到某種來自外界環境的刺激而發生障礙;也有人認為是因為不良的家庭氣氛。這類被稱做“心理環境致病”的“心因論”被研究結果所否認。

1943年,美國兒童精神病醫生Leo

Kanner的報告中說自己觀察到一個5歲的男孩唐納德的奇特症狀:他旁若無人地生活在自己獨有的世界裏,他記憶力驚人,兩歲半時就能流利背誦《聖經》23節以及曆屆美國正副總統的名字,但卻分不清你我,不能與人正常對話;他迷戀旋轉的平鍋和其他圓形物體,對周圍物體的安放位置記憶清楚,但對位置的變動和生活中的輕微變化卻不能容忍。這一年,他報道了11名唐納德式的孩子。他引用了“孤獨”這個概念,把這些症狀稱為“情緒交往的孤獨性障礙”及“嬰兒孤獨症”。

這是一種特殊的病,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在被發現後的幾十年中,人類一直找不到導致疾病的病因,找不到有效的治療方法。這些得病的孩子仿佛都經過上帝的遴選一樣,一個個都異常的純潔、漂亮。可是,他們卻對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缺乏應有的反應。

有視力卻不願和你對視,有語言卻很難和你交流,有聽力卻總是充耳不聞,有行為卻總與你的安排違背,人們無從解釋,隻好把這樣的孩子叫作“星星的孩子”。

孤獨症有一個很長的過去,卻有著很短的曆史記載。這說明孤獨症這種疾病由來已久,其發生與現代社會的生活環境有著直接的聯係。

“孤獨症”和“自閉症”同為英文Autism一詞的中譯名。“孤獨症”主要被中國大陸地區的醫學界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閉症”則是在中國大陸以外的中國台灣、香港地區,以及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使用漢字或漢語的國家和地區使用。1978年,9歲的王偉被確診為患有兒童孤獨症。我國首度確認“孤獨症”至今已有31年了。

研究表明,孤獨症的發生與大腦係統的生理結構異常有關係,隻是目前尚無法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大腦係統的結構異常。雖然孤獨症並非純心理疾病,但由於其社會交往能力非常弱,很難與周圍的人溝通,這就致使他們心理活動過程異常,而發生特有的心理障礙。其行為特征表現為:拒絕正常反應形式、莫名其妙地笑、模仿別人說話、聽而不聞,無反應、不怕危險、對疼痛感覺遲鈍、無特別原因卻表現為苦鬧不停、轉動物體、不喜歡被擁抱或被疼愛、持續奇特的遊戲方式、與其他兒童相處困難、拒絕變化行為固執、目光不對視、態度冷淡、操作技巧缺乏一致性、對物體喜好表示不恰當、以動作表示需求、極端好動或過度安靜。

到今天為止,醫學界對自閉症的行為歸納總結是:

1.社交互動能力的癱瘓。

2.語言能力的學習失常和遲緩發展。

3.明顯地排斥同齡孩子相仿的戶外活動和玩具的興趣。

4.無法與玩伴產生社交的共同興趣。

5.無法用手指明表示注意力的響應。

6.缺乏想象力的遊戲能力。

7.最早在4個月大的嬰孩臉上可發現,任憑人怎麼逗他/她,都沒微笑的反應。

8.最早在6個月大的語言能力上可發現,沒有聲音,也沒有眼目注視的身體語言。

9.在1歲以前,沒有或是甚少的牙牙學語聲。

10.身體會有固定的肌肉推動形態,例如搖手、身體搖擺、腳尖行走等。

11.不尋常的麵無表情。

12.在1歲,仍有頸部無力不能撐頭起身的現象。

13.眼神常鎖定不知去向的魂遊。

14.語言表態上,會有不正常的說話語調、速度和節奏。

15.模仿語言上,像照原稿念的沒有音調。

16.言語表達上,有反複嘮叨和無法控製音量的表現。

17.堅持千篇一律。

18.對感官神精的刺激,有異常古怪的反應。

嬰兒期就有前兆

在自閉症病例中,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數目的4倍,基於這一現實,英國劍橋大學自閉症研究中心主任——西蒙科恩博士,對此做出了大膽的推測:自閉症是‘極端男性化’的表現形態。但這還隻是推測,有待科學的驗證。

目前在美國,對新生嬰兒進行有關自閉症的識別研究已經被認可。通過對嬰兒洗禮及周歲生日錄像的研究,研究者能從中找到有關潛在自閉症患者的一些前兆。

傑拉爾丁道森是華盛頓大學自閉症研究中心主任。她在研究中發現:小孩在8——10個月大時,如果他/她經常不能對父母的呼喚做出應有的反應時,日後就極有可能成為自閉症患者。傑拉爾丁說:“即使是更小的小孩,隻要你呼喚他/她的名字,他/她也會回過頭來看你的!”在小孩1歲開始學走路時,患有自閉症的小孩就會有不同於正常小孩的表現,如:通常很少和他人有眼睛的接觸、交流;不會用手指認周圍的物體或人。

小孩自閉症的另外一些共有的顯著特征有:語言發展滯後於同齡小孩;缺乏和他人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行動或動作呆板、僵硬等。但是研究發現,小孩的天性及缺乏能力的程度各有所不同。

最新自閉症的統計數字:

1.自閉症的行為和語言症兆在滿36個月前,會全部顯出。

2.男生和女生有自閉症的比例是5:1.

3.新生嬰兒有自閉症比例是1:150.

對自閉症的誤解:

自閉症並不是缺乏溫暖的教養環境(冰箱父母)所造成的結果;

它不限於兒童,意思是自閉症的征狀不會隨年齡增長而消失;

自閉症不一定同時擁有超凡能力,大概隻有十分一的自閉症人士有特別的專長,專長多見於曆法計算、數學、音樂、繪畫、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