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徐妙錦抬眼凝望大明的天空,如今已變了顏色,及笄之年恰逢燕王起兵“靖難”,一戰數年,從此再未去過燕王府,算起來,姐妹倆已多年未見。雖說不滿姐夫起兵,卻無法拒絕姐姐的情誼,每每接到徐皇後召見諭旨,便找不到任何理由來拒絕。即便姐姐已貴為大明皇後母儀天下,卻依然是那個溫婉動人,對自己萬般疼愛的姐姐,深厚的姊妹親情永遠割舍不斷。對於皇帝,妙錦卻是盡量回避。
那一次,徐皇後的寢宮,恰巧永樂皇帝也在。見到了許久不見的小姨子,朱棣的眼裏滿是驚喜,不曾想到昔日燕王府中那個天真活潑的小丫頭如今竟出落得宛若天仙。從那次不經意的會麵起,永樂多次在徐皇後麵前提起徐妙錦。這麼多年的相濡以沫,聰慧的徐皇後當然讀懂皇帝的眼神及言外之意,然而她卻一直不解妹妹妙錦的態度,見到永樂時全然沒有年少時對姐夫的那股親昵勁兒,舉止不卑不亢,回話不疾不徐,態度不慍不火,即使多年未見,也不應如此生分。
永樂五年(1407年),徐皇後病倒了,徐妙錦進宮探望的次數也多了起來。登基之初,國事繁重,朱棣的皇位尚未坐穩,偶爾才去看看病重的徐皇後,不過仍多次在病榻前見到徐妙錦。朱棣對小姨子可是殷勤備至,可徐妙錦就是不領情,像躲避瘟疫一樣躲著他。
徐皇後自覺時日不多,思忖著如果將來能由妹妹妙錦代替自己,即便有朝一日撒手人寰也應該安心,因此極力想盡辦法撮合永樂和妹妹徐妙錦的婚事。皇帝貴為天子,侍奉天子不知道是多少女子夢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對於擇婿,妹妹卻一直有自己的堅持與選擇。那日,病榻之前,氣若遊絲的徐皇後再次向妹妹提及此事,妙錦一口回絕:“姐姐隻管安心大無絕絕大絕養病,休再操心才是。”七月,徐皇後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享年 46歲。
月光如水,清風徐來,暗香浮動,竹影婆娑,獨倚窗前,妙錦思緒萬千,往事一幕一幕,綿延的憂傷也如朦朧的月華般氤氳開來。
轉眼長姐離世已經數月,但心裏那刀割般的痛楚卻絲毫未減。長姐賢良淑德,與永樂帝患難與共,自幼在燕王府中也曾親眼見他們相敬如賓,恩愛有加,姐姐將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在夫君身上,一心隻為他著想,憂勤相濟,母儀天下之後更費盡心思為皇帝分憂解難。永樂元年正月,《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頒行天下,此經即由姐姐親自撰寫序言,據姐姐文中所述:洪武三十一年(即朱元璋去世那年)的正月初一,自己正在焚香讀經的時候,身邊忽然升起一團紫氣,既而金光彌漫,令人覺得恍若夢境,隨後便看見觀世音菩薩徐徐走來,親口告訴她說,國中將要發生大難,所以特來為她消災接引,並贈此《功德經》一部。觀音臨別之際還口吐綸音道:“鳳冠不久於爾。”所謂“君權天授”,為替新皇帝正名,姐姐真是用心良苦。此後,又采集《女憲》、《女誡》,編寫《內訓》二十篇,類編古人的嘉言懿行,作《勸善書》,相繼頒行天下。這些文字雖主要針對女性的教育,倡導修德勸善,其目的卻也是為丈夫贏取民心。姐姐多次召見大臣們的妻子,厚賜命婦們服飾金銀,其諄諄之言猶在耳畔:“女人侍奉丈夫,並不僅僅是關心他們的衣食起居而已,應該對他們的前途事業也有所助益。朋友的勸告,不易被男人采納,同樣的話妻子來說,就容易入耳得多了。我與皇上朝夕相處,從不以私欲開口,所說的一切都以生民為念。希望你們也能以此自勉。”
如今姐姐突然薨逝,屍骨未寒,皇帝便迫不及待地冊立新皇後,難道他的心裏沒有一絲痛楚,難道兒時見到他對姐姐的親密恩愛、體貼入微通通作假,姐姐於他不過是過眼雲煙,抑或他從來都是薄情寡義之徒,姐姐錯信錯愛於他。今天兄長派人送來的冊後諭旨字字錐心,皇帝的殷勤妙錦怎能不懂,姐姐的心思妙錦又怎能不明。隨著歲月的沉澱,姐夫渾身上下散發著的那股成熟男人的魅力的確讓所有女人難以抗拒,眉目之間縈繞著曆盡滄桑的氣息,深邃的眼眸透出睿智與深沉,奕奕的神采更顯氣宇不凡,英氣逼人。隻是姐姐一腔深情,一輩子為這男人著想,可他卻如此待你,妙錦實在無法說服自己就此取而代之。
自古常言:伴君如伴虎。皇帝一高興,可能榮華富貴、加官進爵;皇帝一翻臉,可能即身首異處,死無葬身之地。寡恩少德、翻臉無情從來都是皇帝的專長。當日因洪武朝的胡惟庸案、藍玉案牽連獲罪的更足足四萬五千人之眾,其中有多少是該殺之人,又有多少是無辜之士。父親氣鬱所積致痛疽之症,背後生瘡,太祖卻偏賜蒸鵝,父親流淚而食,不日氣絕身亡;先嫡母張夫人說話不知深淺,在馬皇後麵前說了句“都是窮過來的人,如今我家可不如你家”就被太祖賜死;大哥徐輝祖則因支持建文帝,早不見容於新皇朱棣,雖因父親鐵券保住一命,可此去守陵怕也凶多吉少。四哥徐增壽因為燕王通風報信被建文帝下令腰斬,雖然新皇登基後追諡為定國公,可終究人死不能複生,這些虛名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