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堅守

治教經驗

作者:胡振葉

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應解放教學思想,打破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是絕對權威、的壟斷地位。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形象思維和想象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一、從興趣入手,巧問善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1.正確鼓勵和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是思維的內因,是學習的起點。教師要根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抓住問題從新的角度巧妙設問。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創設富有變化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才能調動其求知欲。如在教學《斑羚飛渡》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為何欣賞斑羚的精神,學生在閱讀後展開分析與討論:“老斑羚為何試跳”“是盲目犧牲還是甘於奉獻”,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散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產生為尋求真理敢於標新立異的濃厚興趣。

2.鼓勵提問,引導創新

明代教育家朱熹指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學習必須圍繞著一個“疑”字,有疑才會產生問題,有問才能引人深思,有深思才會有創新,這就是“學則須疑”的意義所在。質疑是問題的開始,質疑是創新的基礎,隻有學生能質疑、會質疑才有創新的可能。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貴有疑”是創新的前提。學生能在課堂上質疑是他們積極思維的結果,也是他們主動學習的表現。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必須根據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在每個環節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創造條件,給予學生更多的質疑機會,允許學生有疑即問,不懂就問,鼓勵學生當場質疑,隨時中斷教師的講解,隨時陳述自己的疑惑和見解。如教學《魚我所欲也》時,學生就對“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提出了疑問:連生命都保不住了,還談什麼“義”呢?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時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聯係實際生發出更多新的見解。

3.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勵和推動學生學習、創新的潛在力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創設各種富有情趣而又生動活潑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參與其中;對他們做出的各種“假設”“猜想”都要給予鼓勵,要培養學生大膽批判質疑、不怕困難、勇於探索、敢於冒險的創新精神,鼓勵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肯定其對問題的創見性。如在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有的同學提出“鄒忌要比徐公美”,接著說出他評判美的標準,“外表美不是真正的美”。這一發言引起了學生的爭論,在爭論過程中學生就把握住了鄒忌的性格特點。

二、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模式的單一性、死板性,會抑製學生課堂學習的靈動性。語文課堂教學中易出現的問題:一是“填鴨式”的教學,教師一講到底,學生被視為接受知識的容器;二是“牽牛式”教學,教師不敢放開半步,生怕有遭遇歧途的危險,學生處於絕對服從的地位。這兩種現象都是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要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就必須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變“填鴨式”“灌輸式”為“啟發式”教學。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主陣地,教師的主要職責不在於“教”,而在於引導他們“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學生參與,突出學法指導,突出啟發創新,突出思維能力的培養,根據不同的內容、課型和學生實際,采取多種方式創設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競爭的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三、豐富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習活動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有效途徑,而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隻有在學習活動中才能轉化為創新能力。因此,中學語文教師應重視學習活動的開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創新能力。一是開展讀書活動。給學生確定主題和公布書目,讓學生自主閱讀,並以班級、小組為單位進行閱讀評比,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進一步了解社會,了解自己,從而提高認識、評判能力。二是開展即興演講活動。引導學生隨時關注重大及有趣的新聞,並就此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學生們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口頭表達能力。三是舉辦辯論賽,讓學生思想的火花在撞擊中迸射,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在爭辯中得以提高。

總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勤於思考、大膽質疑;要改革教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豐富學習活動,激發創造性思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堅守創新,堅守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是堅守素質教育的未來!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虎灘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