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論少時被退婚的遭遇給呂碧城留下的陰影有多深重,隻看她一生的成就就足以讓很多男子退避三舍了,王熙鳳的幹練讓賈璉找不到位置,李清照的才華令趙明誠找不到位置。對於那些與呂碧城唱和往來的才子們來說,歡場上逢場作戲不難,偶爾也要醞釀些情緒來裝點文字。可待那墨跡凝涸,又有多少情意可以不退場?
總統府的女秘書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這對曾經在袁家擔任家庭教師的呂碧城來說,是個機會。一直以來,袁世凱都十分欣賞她的才幹,呂碧城之所以能掌管北洋女子公學還多虧袁世凱的提拔。因此,袁世凱要任命呂碧城為秘書的時候,她一點也沒有拒絕。對於滿腔抱負的呂碧城來說,總統秘書這個職位就是最好的機會。然而,擔任總統秘書的三年裏,呂碧城逐漸發現現實並不如預想中那麼順風順水,袁世凱企圖稱帝的野心也逐漸暴露。1915年,袁世凱準備複辟,對政治心灰意冷的呂碧城辭職南下,定居上海。
這時候,她作過一首《浪淘沙》,以遣悲懷:
百二莽秦關,麗堞回旋,夕陽紅處盡堪憐,素手先鞭著何處,如此山川。花月自娟娟,簾底燈邊,春痕如夢夢如煙,往返人天何所住,如此華年。
呂碧城最終在青燈古佛前了結一生,是她畢生最大的謎。在一些觀點中,人們往往以童年陰影、情感挫折等等來剖析她遁入空門的原因,我卻不敢苟同。在大多數人眼中,無論呂碧城有多麼大的成就和膽識,他們還是會以小女人的心態來揣度她的人生。
其實,在呂碧城的一生中,有一樣東西要比愛情更值得揣摩,那就是她的抱負,她做事的立足點很高。從最初《大公報》發出的那一聲“問何人女權高唱”的呐喊,她的一生就不再隻是為生計疲於奔命,或是在情愛場上卿卿我我,她把自己給了那些宏願,可這時運並未給她放手一搏的機會。
那天,當她從新華宮中緩緩走出的時候,步履應該沉重如灌鉛吧。因此,才會有“素手先鞭著何處”,“往返人天何所住”的無奈之感。
當那時候的革命者們還在為韃虜和中華爭得不可開交之時,呂碧城所堅守的卻已經是世界主義了。1918年,呂碧城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完成她一直以來的求學夢想。1937年,抗戰爆發,她又再度遠遊。值得一提的是,呂碧城兩度越洋過海,旅居歐美,耗費頗豐,都是憑借自己經商所得的資金。第二次出國之前,她還曾捐資十萬給紅十字會,真是大手筆。
1915年,呂碧城辭去總統秘書職務之後,來到了上海,在此經商,與外商做生意又賺了一大筆錢。雖然其中細節已經不可考,可那樣一個年代,呂碧城這麼一個獨身女子居然能在兩三年內取得如此成就,卻也頗具傳奇性。
其實,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呂碧城這個人十分有趣。她表麵上是詞人、閨秀,十指不沾陽春水,滿身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可又最腳踏實地,是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無論是商界浮沉,還是獨居冶遊,她都能應對自如。比起那些揮霍完青春再舔舐苦果的名媛們,呂碧城白手起家,全憑自己的能力攀登到食物鏈最頂層,簡直是生存界的王者。
護生皈依
如果呂 碧城最後終結於社交名媛或是富婆這個身份,對她自己來說或者是個不錯的收效,但事實上,呂碧城還一直在大力宣傳動物保護。本來就信佛的呂碧城,在讀了《印光大師嘉言錄》,信佛益虔,乃守五戒、茹素,不再肉食。她在歐洲時,見歐美人士崇尚物質文明,不識因果輪回,食必甘肥,殘害物命。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文化形同破產。她這時學佛已相當深入,乃以東方儒家與佛教的精神,提倡仁愛、戒殺、素食。1929年,她接受國際保護動物會的邀請,代表中國出席國際保護動物會在維也納召開的會議,宣講戒殺主義,大力提倡素食,“護生戒殺”。歐美人士雖然提倡保護動物,但僅限於禁止虐待動物,而不及於保護動物的生命。碧城以佛家慈悲的精神,於各地演講時,宣說於保護動物使之不受虐待外,應更進一步戒殺,以保護動物的生命。呂碧城之言論,開始不為聽眾所接受。歐美人士之觀念,認為保護動物是人道主義,而不殺生,則人類所需之資糧從何而來?碧城以此反複解說,引用孔子名言:“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並以佛教的理論:“現在一切眾生,莫非我人過去的父母親屬,我人殺它、吃它,無異於殺害自己過去的父母親屬……因之,佛教戒殺生,主張素食,才是徹底的保護動物,也是消滅世界上一切刀兵災難的根本。”她感化了不少聽眾,有相當的影響。
這一次,她的身份不再是總統秘書、北洋女子公學總教習,或是《大公報》主筆,在經曆過很多次的熱鬧與孤寂之後,她終於作為一個獨
立的個人被世界所認可。
1930年,呂碧城在日內瓦皈依佛門,成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她的行為看似突兀,其實這份佛心由來已久,而“護生”應該是最直接的一個原因。
呂碧城的宗教之路,並非一蹴而就。她在辭去總統秘書的職位之時,就陷入了深深的失落,這種失落來自於現實的背叛和抱負的落空。
瓊樓秋思入高寒,看盡蒼冥意已闌。
棋罷忘言誰勝負,夢餘無跡認悲歡。
金輪轉劫知難盡,碧海量愁未覺寬。
欲擬騷詞賦天問,萬靈淒惻繞吟壇。
這首《瓊樓》或許最能詮釋呂碧城的失落,“棋罷忘言誰勝負,夢餘無跡認悲歡”。現實的混沌讓她找不到出路,因此隻能選擇離開。
當呂碧城選擇徹底遠離政治之時,她開始了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後來,由於致力於“護生”事業,呂碧城漸漸覺得自己的精神信仰與佛教思想不謀而合,便在日內瓦正式皈依佛門。
呂碧城在人生末路處,讓人感覺到神秘,她最後一首詩據說是夢中所得:
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績忍重埋。
匆匆說法談經後,我到人間隻此回。
1943年1月24日,呂碧城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六十一歲。遺命不留屍骨,火化後,將骨灰和麵為丸,投於南中國海,終得伴隨波濤,自由來去。
呂碧城啟示錄:
呂碧城的人生是對自己的靈魂不斷提純的過程。讓靈魂純化再純化,這是一個刻意追求的過程。寫作是一個提純的過程,用生活的材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將所有的雜質去掉,僅僅剩下最恰當的最純粹的東西,就像從一堆原始材料中萃取精華。生活也應當是一個提純的過程,最終使生活中的各種雜質被祛除,變得越來越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