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當然不可能,胡蘭成要麼不了解張愛玲,要麼就是在為自己的薄情開脫,其實最開始追求張愛玲的時候,他依然是一個有婦之夫。然而這一切對於一個深處愛當中的女人,怎麼可能會不在乎?而張愛玲這樣,完全是由於她幼年生活的問題家庭,讓她特別渴望一份愛,一份給她安全感的愛。但是,張愛玲恰恰沒有得到這樣的愛,問題家庭的陰影一直籠罩著她。
所以,在畫筆停住不能繼續的時候,就證明了張愛玲不是超脫的,而且也是心裏酸溜溜的,張愛玲真的是很委屈,她的心裏隻有這一個男人,而這個男人的心裏卻裝著幾個女人,叫她怎麼能不感傷?而在這樣時候,童年時經曆的問題家庭,就如惡夢般格外折磨著張愛玲,這種折磨大多是體現在張愛玲的潛意識。
問題家庭的陰影在張愛玲的婚戀中開始顯現出負麵效應。當張愛玲用蒼涼的文字,給我們描述了那個時代的喧囂華麗,以及風流雲散的愛情寓言。有人說,張愛玲是把男人看透了才會寫出這樣冷峻又鞭辟入裏的文字,然而仔細的品一品,也許那份本真的愛情令張愛玲可望而不可及,所以她的落筆盡是遺憾,基調全是蒼涼,而這不能說不是她成長的問題家庭陰暗的長長投影。
張愛玲在溫州呆了二十天後,決定離開,張愛玲離開溫州時,胡蘭成送她,天下著雨。這該是她生命裏最冰冷的一場雨。這時,她一定想到了父母的分手,父母的離婚在此時此刻,如同一個昏黃的路燈,為她在暗夜中指了一條並不理想的路,但除此路之外,還有什麼什麼好的路徑嗎?在她和濫情的胡蘭成之間。
是的,在父母婚姻的陰影投射之下,張愛玲做出了分手的選擇。
在冰冷的雨中,她歎息著告訴胡蘭成她自將萎謝了。然而,凋謝的不隻是張愛玲的心,她驚世駭俗的寫作才華亦隨之而逝。往後的日子縱然漫長,她始終沒再寫出像《金鎖記》般淒美的文章。
隨著這場雨的終結,他們曾經的“傾城之戀”也徹底畫上了句號。張愛玲知道,她這一生最美的愛情,已經走到了辛酸的盡頭,再有沒有挽回的餘地了,就像《半生緣》裏曼楨對世鈞說:“回不去了,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一轉身,便是天涯海角,從此兩相斷絕,人海茫茫,再不相見。
1947年,張愛玲與胡蘭成正式離婚。這一年,張愛玲二十七歲。
她用三十萬元斷了對胡蘭成的思念。張愛玲走得決絕,可還是有些心疼與不舍,畢竟夫妻一場,七百二十天的時間,不長也不短。胡蘭成的兩年,卻是張愛玲的一生。愛那麼短,痛卻那麼長。
對待愛情,她一點都不世故,更談不上精明,倒是有幾分笨和愚。當初遇上胡蘭成,明知道這個男人是個火坑,一個愛字還是讓她天真地跳了下去。她的感觸是深刻的,她說的那些情話,有著震撼到靈魂深處的力度:
如果我不愛你,我就不會思念你,我就不會妒忌你身邊的異性,我也不會失去自信心和鬥誌,我更不會痛苦。如果我能夠不愛你,那該多好。
——張愛玲
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結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還長得很。
——張愛玲
一場用盡她全部情感的戀情就這樣辛酸謝幕。胡蘭成曾寫信給張愛玲的好友炎櫻,試圖挽回這段感情,但炎櫻沒有理他,張愛玲也沒有理他。
離婚後,張愛玲沒有在任何一部作品,或者公開場合,再提及過胡蘭成這個人,胡蘭成成了張愛玲心中永遠的痛,再不能觸碰,無法釋懷,她曾這樣形容自己:“我有時覺得我是一座孤島”,而她在多年後一部小說的卷首語中安慰自己說:“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張愛玲把她一生全部的感情都傾付給了一個有才無德的漢奸,有人說胡蘭成是張愛玲一生當中永遠都無法抹去的黑點。在兩個人短暫的三年婚姻裏,張愛玲是滿心歡喜地把自己低到了塵埃裏,而最後她低得連胡蘭成都看不見她了,而她開出的那朵花,也永遠的枯萎了。
臨水照花的優雅
1951年,張愛玲離開了讓她榮辱糾結的上海,之後輾轉香港,最後去了美國,嫁了作家賴雅。然而她一生的愛似乎已被胡蘭成燃盡。她與賴雅相差將近三十歲。那個時候她選擇嫁給賴雅,已經是一個無關於愛情的決定了。漂泊多年的她,隻是在尋求一種安全感以及歸宿感。那一直緊緊跟隨張愛玲的問題家庭陰影,一直在發揮著作用,她有很強的戀父情結,而且一直是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她之所以這麼選擇自己的第二段婚姻,或許也是因為對胡蘭成徹底失望之後的一種無奈之舉。那個時候的她,幾乎已經沒有愛人的能力了,她最美好的愛情都已經在最美麗的年華裏獻給了她最愛的那個人,那個人無論再怎麼壞,都是她一生的最愛最激動最熱烈。
如此寂寞透骨的張愛玲在1995年的那個秋天,孤獨地仙逝於洛杉磯的公寓,幾天後才被發現。據說,她死前最後一件衣裳是一件磨破衣領的赫紅色旗袍,像極了她曾經絢爛一時而後卻平和閑淡的一生。“旗袍麗人”張愛玲,豔絕一時,淒涼無限。當歲月一頁頁翻過,那些漸漸褪去了的桃紅蔥綠,一抹荒涼中,她就是那個塵世煙火裏不肯老去的女子,捧書於紅塵之外,含笑不語。
晚年的張愛玲,孤身一人在美國,深居簡出,除了香港的宋淇夫婦和她的遺囑執行人林式同,很少有人知道她這漫長的晚年是如何度過的。她與家人也斷絕聯絡。一次,弟弟張子靜忽然看到報上寫“已故”,才得知姐姐張愛玲已離開人世。
張愛玲是民國時代的臨水照花人。
胡蘭成的這句話,可以視作是她的一個辛酸又到位的讚語與美言。
在喧囂紛擾的紅塵中,讀張愛玲的小說,早已成為很多小資女子的至愛和消遣。那抹不去的憂傷,低沉的情調,像一枚小小的蠱,在我們心間攀爬,瞬間蔓延、占據。
張愛玲是孤寂的,也是美麗的。倍受爭議的她猶如暗夜裏開出的一朵花兒,豔麗卻淒美,透著徹骨的寒意。可是,這份蒼涼與冰寒如一麵魔鏡,折射出人性的真實,人生的悲歡。因此,無數女子喜愛愛玲,愛讀愛玲,愛說愛玲,愛想愛玲。在這朝朝暮暮的日子,無數女子因為愛玲的書而守得一方寧靜的墨香,埋頭閱讀中,拚卻晨昏,山河俱不在心上。愛玲和她的書很舊,讀來會讓人有很涼的心境,在柔軟的時光裏滑落,如緞子般抖開靜默的憂鬱。
張愛玲啟示錄:
前麵我們說過,漫長的歲月從未將張愛玲從公眾視野裏消失,而人們對她的爭議也從沒有斷過,就如同對她的喜愛從未間斷一樣。當時,我們設問:為什麼會這樣?
答案應當是不能不說與她的問題人生有關。
毫無疑問,張愛玲是在一個問題家庭裏長大的,同樣,問題家庭無疑地影響了甚至決定了她的問題人生。在她的一生中,處處可見童年時問題家庭的陰影。
如何讓問題家庭的孩子解決由自卑導致的嚴重的人際關係問題,張愛玲似乎用一生做了回答,雖然是一個不太理想的答案。心理學家們分析,問題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愛或母愛而導致心理失衡。他們常常感到孤獨、憂慮、失望,往往情緒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這種心態如不及時矯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變態,嚴重影響其情感、意誌和品德的發展。尤其是問題家庭裏長大的女孩子,一定要好好讀一下本書中的張愛玲,不論張愛玲做得好,或是做得不好,她都是一部活教材,值得你細細咀嚼,你會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