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跳高比賽中,運動員在起跳之前會有很長一段距離的助跑,而助跑的好壞最終會影響運動員跳高的成績。事實上,如同跳高助跑一樣,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同樣需要助跑。就如同要做大事的人,總會先做好小事,利用小事的成功來提高信心,利用小事的積累來爆發出最後一跳的力量。
有些人胸中隱藏著高遠的誌向、抱負,表麵上卻顯得很“無能”,這正是他心高氣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講謀略的表現。這種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沒有的遠見卓識和深厚城府。
劉備一生有“三低”的行動,正是這“三低”對他日後的事業起了很大作用。
一低是桃園結義。與他桃園結拜的人,一個是酒販屠戶張飛,另一個是殺人被通緝而流竄江湖的關羽。而劉備是皇親國戚,卻肯與他們結交為異姓兄弟。這一低,讓兩條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湧而來,一條是五虎上將張翼德,另一條是儒將武聖關雲長。劉備的事業,從這兩條長河開始彙成汪洋大海。
二低是三顧茅廬。為一個未出茅廬的後生諸葛亮,劉備竟前後三次登門求見。不說身份地位,隻論年齡,劉備差不多就可以稱得上是長輩。這個長輩吃了兩碗那晚輩精心調製的閉門羹,連關羽、張飛都在咬牙切齒,他卻毫無怨言,一點都不覺丟了臉麵。這一低,得到了一張宏偉的建國藍圖,一個千古名相。
三低是禮遇張鬆。益州別駕張鬆,本來是想賣主求榮,把西川獻給曹操,可曹操自從破了馬超之後,誌得意滿,數日不見張鬆,見麵就要問罪,差點將其處死。而劉備派趙雲、關雲長迎候於境外,自己親迎於境內,豪飲三日,淚別長亭,甚至要為他牽馬相送。張鬆怎能不為之感動?終於把原本打算送給曹操的西川地圖獻給了劉備。這一低,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西川。
劉備胸懷大誌,卻平易近人,禮賢下士,慢慢地成就了自己的基業。與之相反,曹操心高氣傲,目中無人,白白丟掉了富饒的天府之國,並且因此耽誤了統一中國的大計。單從這一點看,劉備是真英雄,雖然他沒有所謂的氣勢架子。而曹操則一副狂徒之態,他因此吃了大虧,其實一點都不冤。
事實證明,劉備是個跳高能手,他懂得如何積蓄自己的力量,等待爆發的時機。地低成海,人低成王,成功的人總是善於放低自己的姿態,在低調中積累成就大業的資本和力量。
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事業
低調做人者,越能夠得到人們的尊重支持;低調做人者,往往越能成就大事。
低調是對沉默的解釋,低調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品格,是一種境界。
有位社會學家說過,人一生中要依靠兩件事來確立根基:一件是做人,一件是處世。而曆覽古今,縱觀中外,最能保全自己、發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高標處世,低調做人。所謂“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正是這一標準的生動注解。
我們翻閱曆史、注目現實時,往往還會發現,大凡高標處世者,其做人的基調都很低;大凡低調做人者,其處世的標準都相當高。於是就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因果:越是低調做人者,往往越能成就大事;越是功成名就者,往往越是低調做人的典範。
低調是一種謙虛謹慎的生活態度,詩人魯藜寫道:“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一個人越低調,就越能被人看重,而高調之人,則多半會為人所鄙棄。
吳王乘船在長江中遊玩,登上獼猴山。原來聚在一起戲耍的獼猴,看到吳王前呼後擁地來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深林與荊棘叢中去了。但有一隻獼猴,想在吳王麵前賣弄靈巧,它在空地上得意地扭轉身體。旋轉夠了,又縱身到樹上,攀援騰蕩。吳王看這獼猴如此逞能,很是不舒服,就彎弓搭箭射它,那獼猴從容地撥開射來的利箭,又敏捷地把箭接住。吳王臉都氣紅了,命令左右一齊動手,一時間箭如風卷,獼猴無法脫逃,立即被射死了。
吳王回頭對他身邊的人說:“這靈猴誇耀自己的聰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視本王,以致丟了性命。要以此為戒呀!可不要用你們的姿態聲色驕人傲世啊!”
古今中外,一些過分張揚、鋒芒畢露之人,不管功勞多大,官位多高,最終多數不得善終,這是盡人皆知的曆史教訓。吳王箭射靈猴的故事留給人們的啟迪正在於此。
而恰恰相反,低調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