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韜光養晦,隱忍圖強--沉得住氣成大器(1)(3 / 3)

韜光養晦,玉韞珠藏

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都處在競爭狀態中。為了維持生存,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本領。在自然界中,當相對弱小的動物受到強大對手的攻擊時,往往會以假死來蒙騙敵人、保護自己。韜光養晦實際上也是一種類似假死的行為。由於人比動物更聰明,因此相互之間的競爭也更加複雜和殘酷。

韜光養晦有利於隱藏自己,避開眾人的焦點,避開不必要的繁雜事物,回到比較隱蔽的位置。這樣的位置有助於修身養性、恢複精力,有助於反思和調整,拓展自己心靈的空間,強大自己靈魂的力量。這樣,當再一次投入到工作中時,就會有足夠的智慧和精力去麵對。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楚莊王就曾巧妙地運用韜光養晦之策,使楚國一鳴驚人,奪得春秋霸主之位。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死去,他的兒子繼位,也就是楚莊王。楚莊王繼位後,根本不理朝政,整天打獵、淫樂。大臣們自然心急如焚,紛紛入宮勸諫。楚莊王不但不予理會,後來幹脆下了一道指令:“有敢進諫者殺無赦!”如此,日夜淫樂,持續三年。期間,權臣鬥克與公子燮合同作亂,失敗後竟挾持楚莊王逃跑,幸虧大將戢黎殺掉二人,救回了楚莊王。經此一劫,楚莊王依然故我,沒有一點改變。有個叫伍舉的大臣忍無可忍,鬥膽闖進王宮,正趕上楚莊王懷抱美女在賞樂聽曲,見伍舉闖入便問道:“大夫來見我,是想來聽宮女歌唱,還是想要飲酒?”機智的伍舉笑著回答:“我既不想飲酒,也沒有興趣聽歌唱,我是來請大王猜個謎語的。”他接著說:“有一隻大鳥,停在楚國一座高高的山上,身披五彩的羽毛,樣子十分好看。三年多來,它既不飛走,也不鳴叫,不知這是隻什麼鳥?”

楚莊王明白了伍舉的用意,他既沒有動怒,也沒有將之點破,隻是笑了笑,寓意深長地說:“或許這不是一隻平凡的鳥。三年不動,是要看清方向;三年不飛,是在將息翅膀。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衝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經楚莊王這麼一說,伍舉心裏才有了底,他意識到楚莊王並不是一個昏庸的酒色之徒,而是在韜光養晦。聯想到當年楚穆王在世時,由於斷斷續續地對外用兵擴張,引起了周圍國家的不安,使得像秦、晉和齊等中原強國對楚國嚴加防範。國內若敖氏專權,群臣良莠不齊,忠奸難分,可謂內憂外患集於一身,楚莊王此舉正是要讓群臣們都亮出自己的本來麵目,同時也要麻痹周圍那些神經兮兮的大國。想到這些,伍舉豁然開朗。

楚莊王韜晦三年,對國內群臣的德行已心中有數,境外周邊敵國也不把楚國當成危險對手了。這隻大鳥開始振翅起飛。他清除一批專事拍馬奉承、無才無德的官員,提拔一批忠實能幹的將臣,“所誅數百人,所進數百人”,可謂大刀闊斧。

三年的時間,楚莊王在用身體飲酒作樂的同時,想必他的大腦一刻也沒有停止思考,他的眼睛一刻也沒有放鬆觀察。應該說,楚莊王既是一位頭腦清醒、為政清明的政治家,又是視野開闊、深謀遠慮的軍事家,更是一位以民為本、愛惜民力的君主。在位期間,憑自己高明的策略和計謀,最終把楚國的地位推向了頂峰,位列“春秋五霸”。

楚莊王玉韞珠藏、韜光養晦三年,可謂深藏不露,這是一種精神和境界,也是一種智慧和修煉。所以,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有時候在別人麵前故意貶低自己,抓住對方的心病,有的放矢地排除對方的顧慮,反而會讓我們全身而退,從而有更為寬廣的發展空間。

耐心等待,終會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