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禍從口出,三思後言--謹言慎語慢開口(2)(2 / 2)

一個人是否成熟完美,不單單在於他是否”知道“自己,還要能夠”知道“別人。所謂”知道“,是指明了對方的感受與思想。

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很好的朋友,但是這兩個人都喜歡彼此嘲諷對方,每次碰著了,不互相較勁一番總不肯罷休。盡管這樣激烈的唇槍舌劍常常上演,卻似乎沒有半點減損他們的友誼。

據說,有一天,蘇東坡與佛印兩人一起坐著打禪。

一會兒工夫,蘇東坡睜開眼問佛印:”你看我坐禪的樣子像什麼?“佛印看了看,頻頻點頭稱讚:”嗯!你像一尊高貴的佛。“蘇東坡聽了暗自竊喜。

沒多久,佛印也反問道:”那你看我像什麼呢?“蘇東坡打定主意故意要氣佛印:”我看你簡直像一堆牛糞。“沒想到,佛印居然隻是微微一笑,沒有出言反駁,蘇東坡這下子更加沾沾自喜了。

一回到家中,蘇東坡就迫不及待得意地告訴他的妹妹:”今天佛印被我好好地修理了一番。“但是,當蘇小妹聽了事情原委後,反而笑了出來。

蘇東坡好奇地問:”有什麼好笑的?“

蘇小妹目光狡黠地說:”人家佛印和尚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糞,所以看人如糞。其實,輸的人是你呀!“哲學家說:”從批評的話中,不一定能了解’被批評者‘的問題,但卻能從那些話中看出’說出批評的人‘的眼界與識見。“即使是再好的朋友,也常常為了小事爭輸贏,沒了麵子就搶裏子。

佛印不爭口頭之利,反而讓蘇東坡吃了大虧,還賠上了自讚毀人的膚淺惡名。所以,這對朋友畢竟還是佛印棋高一著,將禪機參了透徹,如果心思純正空靈,那麼佛與糞又有什麼差別呢?佛印簡單的應對,就透露出他的過人之處。

人的心裏怎麼想,就會說出什麼樣的話,做出什麼樣的事來。待人處世的風範正好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內涵,眼中所見的是牛糞還是仙佛,就全在你的一念之間了。

佛印和蘇東坡,他們兩人真正知心、相互了解,明白對方的尺度在何處,懂得點到為止,也就不至於失了分寸,壞了友誼。蘇東坡仕途不順,心中必定有著許多苦悶,也恰巧他有這麼些知心好友,與他玩笑競爭,能讓他暫時跳脫俗事紛亂,練就豁達的人生觀吧。但是,我們能自信自己有佛印和蘇東坡這樣開得起玩笑的雅量嗎?反過來講,嘲諷和口頭上占便宜,真的是朋友相交相處之道嗎?

三思而後言,話到嘴邊留半句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說話不注意,缺少思考,很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傷了他人的自尊和麵子。因此要謹慎開口,三思而後言。

盡管說話要求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無須曲裏拐彎地雲山霧罩一番,但在與人交往時,為了避免傷害他人,為了更好地讚美他人或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幫助,必須將要表達之意寓於其他話語中,而不能做所謂的”直腸子“,快人快語,結果把事情搞砸。

話到嘴邊,應該留下哪”半句“呢?

1.隱私或秘密不可輕易泄露

這兩樣東西,將暴露自己的意圖和弱點。對方也許是朋友不是敵人,不過就怕他竟然是敵人或受敵人利用。

偶有一些人,”心底無私天地寬“,敢說就敢做,敢做就敢當,沒有什麼隱私,也不怕受損,”事無不可對人言“。這種人都是遍體鱗傷的英雄,十個人中大概有九個不敢自認是這種人,也沒有”打落牙齒和血吞“的心理準備,所以話到嘴邊,留下這要命的半句是非常有必要的。

2.留住自以為是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