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1 / 2)

走近模糊管理 模糊管理中的理性選擇

作為現代管理的最新趨向,模糊管理的理性選擇與實現是通過其方法論的途徑來完成的。

§1以人為管理的邏輯起點

從管理的對象上看,分為人和物(財也是一種具體的物)及信息(抽象的物),因此,企業管理就具有了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兩種特質。但是,應該看到,企業首先不是物的堆積,而是人的集合,是由人以贏利為目的而構築的經濟性組織。因此,企業的模糊管理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說,就是以人為管理的邏輯出發點,就是對人的管理,即調動企業人對物質資源的配置和贏利能力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顯然,企業的贏利性目的首先是通過對人的管理、進而支配物質資源的配置來達到的。另一方麵人是一個最複雜最不確定的管理對象。基於這種考慮,企業管理就必然也應該是以人為本的模糊管理,以及對模糊管理的演繹和具體化。隨著對問題的深入探討,我們發現,停留在調動企業人在創造財富和贏利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即提高人力資源作為一種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的層麵上來描述模糊管理的本質和最終意義,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裏的人力資源,無疑就是西奧多·W舒爾茨所說的人力資本。它顯然是一種物,而不是真實意義上的人,因而也不是我們所說的以人為本的模糊管理中的人。人力資本僅是對人在經濟動力中貢獻的物質的量化,因而是簡單的描述而已,是一種便於作經濟分析的人格的物化。人可以看做是國民財富的組成部分,但人決不比資本品低賤。因此,即便是約翰·S穆勒,也為了避免將人當作資本品甚至比資本品低賤的難堪,提出“人民不應當作財富,因為財富正是為了人的緣故而存在”。

§2模糊管理職能的一維性

模糊管理與一般管理(特別是科學管理)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不是采用剛性的、不可觸犯的條條框框限製、約束被管理對象的思想、行為,而是通過軟的、界線模糊的、伸縮性強的原則性要求來潛移默化地調節、影響被管理對象的思想認識和行為規範。也就是說,模糊管理主要是通過調節而達到管理的目標。

一般管理也講調節,但是往往多為事中、事後被動的調節。而模糊管理強調的是人自己主動地事先調節,把預防與事後調節相結合,實現“無為而治”。

模糊管理的基本職能與一般管理的職能不同。多數人認為一般管理職能為計劃、組織和控製。而模糊管理的基本職能隻有一個“調節”。

管理的基本職能是管理主體為了有效地管理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職責和功能,或者說是管理者在執行其職務時應該做些什麼。它是管理主體對管理客體施加影響的方式和具體表現。

模糊管理的基本職能是調節。這是因為,模糊管理是運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按“無有運化”規律對人及其所從事的各項活動進行調節,以達到“和”的境界的一種管理。這就指明了模糊管理的目標是“和”。但是,作為一個組織、一個企業中的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和認識;組織與天地自然界之間,經常存在著矛盾;人本身有七情六欲,也造成了“性”與“命”的不平等。為了解決這些矛盾,達到“和”的要求,就必須通過調節。這種通過調解、調和、調控、調整、平衡、節製、約束等來解決矛盾,使事物按照內在規律正常持續和諧地發展的過程,就是調節。

調節的職責是解決和預防一切失調、失衡、糾紛、偏離、扭曲和不適應。通過調節解決矛盾和糾紛,糾正偏差,使各方麵協調起來,達到人天相應,萬物親和。

模糊管理在調節人際關係時,終極目標是達到人與人的和諧。調節人與自然關係的終極目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它包括人與物、人與天的和諧。

總之,調節的最高目標是實現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人—社會—經濟—自然”的生態平衡,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模糊管理中實行的主動調節是指從“無”抓起,以“德”為主,搞好預測,把握機遇,見微知著,未雨綢繆,自省、自尊、自知和互尊互愛。

從“無”抓起,就是要有先見之明,從本性入手,從規律入手,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以“德”為主就要守其德,要導其所順,製其所逆,也就是導其本性、製其末性。要按照道德規範主動調節人際關係,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以德感人,以德感人就能應變。

要主動調節各種矛盾,就必須搞好預測。例如,解決人的思想問題,要做好思想預測;組織製定計劃時,事先要準確把握外部環境,分析組織內、外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把握機遇。隻有做好預測工作,才能製定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科學計劃。

見微知著,有兩點含義,一是以小見大,二是小題大做。以小見大,是指從小事看到大的後果,防微杜漸。小題大做,是指防患於未然,以預防為主,教育為主,時刻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