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蹇卷(1)(1 / 3)

人處在困厄當中是正常的,命運順利是出人意料的,把逆境轉化為順境,有所不為是關鍵,否則,病急了亂投醫,就會愈不順,愈心急;愈心急,則愈不順,亂了手腳,反而弄得一塌糊塗。因為機運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有所不為”就是在困境中頭腦冷靜而不操切,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才能避免自己越陷越深。

51困厄乃人生常態

【原文】

人困乃正,命順乃奇。

【譯文】

人處困厄是正常的,命運順利是出人意料的。

【釋義】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一帆風順隻不過是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而已。化解困厄的前提是接受現實,並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這種現實。

【事典】

虞舜是與黃帝、顓頊、帝嚳、堯並稱為五帝的中國古帝王之一,他在位期間,修正儀禮,開誠議政,明布政教,團結諸族,治理洪水,安國定民,為華夏民族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但是虞舜的一生卻是充滿種種困厄的一生。

虞舜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親是一個盲人,後來又娶了一位妻子,並生有一個兒子。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麵三刀,弟弟桀驁不馴,並且幾個人沆瀣一氣,想把舜置於死地。在這種“父頑、母囂、象(弟弟)傲”重重包圍的不幸家庭環境中,虞舜卻表現出了非凡的氣度。在家人加害他的時候,他就及時地逃避;等情況有所好轉後,就回到家人身邊;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盡到兒子應有的本分;對於弟弟十分友善,沒有任何報複心理。

此外,為了改善貧寒的家庭境況,經曆坎坷的虞舜還經常從事各種沉重的體力勞動:耕種、打魚、製作陶器和家用器物、經商……這些經曆使虞舜從小就飽嚐了生活的艱辛。

正是因為虞舜能夠在總總不幸麵前從容應對,所以他在青年時代就名氣遠揚了,後來受人舉薦還成為了堯的繼承人選。為了考察虞舜的能力和品行,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虞舜不僅能使二人和睦相處,而且還憑著超強的才幹和高尚的品行在其他方麵也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愛戴。堯經過考察得知虞舜確實是難得的人才,於是就賜給了他大量的財物。

舜的父親和弟弟在看到虞舜得到的這些賞賜後很是眼紅,為了將這些財物歸為己有,他們總是想盡各種辦法殺掉虞舜。

有一次,父親讓虞舜修補存放財物的倉庫屋頂,等虞舜爬上房頂後,父親卻在下麵放火想把舜活活地燒死。虞舜在發現險情後用兩隻鬥笠作為翅膀,從房上跳了下來才化險為夷。父親施用詭計沒能得逞,後來又讓虞舜挖井,當井挖得很深後,父親和弟弟在上麵填土,想以此將虞舜窒息。對此已有預防的虞舜提前在下麵挖了一條逃生的通道,又躲過了一劫。但是,父親和弟弟並不知道舜已經從下麵逃生,還以為他們的陰謀已經得逞,就把虞舜的財產霸占得一幹二淨。弟弟把牛羊和倉房分給了父母,自己住進了舜的房間,而且還把堯的兩個女兒當做了自己的妻子。當虞舜知道這些情況後,不但不生氣,反而還像以前那樣孝敬父母,友好地對待弟弟。

舜在參與政事後,在用人方麵采取了各種富有人性化的措施。對於有賢德的人委以重任,對於品行不端,甚至惡名昭彰的人並沒有施予重刑,而是將他們流放到偏遠的荒蕪之地,以示寬大。

經過對虞舜才幹和品德等方麵的考察,堯終於決定將帝王之位禪讓給他。虞舜因為治國公正賢明而深受人們的愛戴,並垂青史冊。

虞舜麵對厄運纏身、磨難不斷的現實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從容應對,這也許是聖賢之所以為聖賢的原因所在。

【事典啟悟】

戰爭動亂,生離死別,日常瑣事,可謂時時處處都會有不如意處,都有煩惱,都有不快。佛認為人生乃是苦難,這些生命中的困厄,是上天給我們的砥礪,經曆這些困厄,可以增強一個人麵對困難的堅韌力和強大的抗壓能力,成就一番非凡的功業。

52逆境轉為順境,有所不為是關鍵

【原文】

以正化奇,止為樞也。

【譯文】

把逆境轉化成順境,有所不為是關鍵。

【釋義】

遇到逆境,意誌消沉,感歎命運不濟,自暴自棄,是不對的,但有時一味地衝撞,死打硬拚的做法也是不值得肯定和效仿的。因為當一個人越急於擺脫困境時,心誌越急躁,越不能想出更好的辦法。倘若抱有有所不為的心態,以冷靜沉著的態度麵對困難,反而更容易找到問題解決的突破口。

【事典】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有一天,一個農夫的一頭毛驢一不小心掉進了一口枯井裏,它哀憐地叫喊求救,期待主人把它救出來。為了營救毛驢,農夫絞盡腦汁嚐試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但都不起作用,急得圍著井口團團轉。幾個小時過去了,那頭可憐的驢子還在井裏痛苦地掙紮著,淒慘地呼叫著。

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農夫隻好無奈地放棄了營救的打算,再說,這頭驢子年紀已經很大了,即使把它救上來也做不了多少農活了,賣掉也賣不了幾個錢,不值得費那麼大力氣了,但不管怎樣,為了防止以後意外事件發生,還是要將這口井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