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不是啊。自從自己遇上了蕭曉筱開始,其實欲境的考驗也就開始了,自己從欲境中破境而出不過是完成這一次第的劫數而已。
換而言之,因有所欲,故有所劫。隻要自己心中尚有欲望,就免不了要在欲境中去走一遭。破了欲境以後也並非意味著自己從此就清心寡欲了,恰恰相反,有欲依然還是有欲,就如自己現在依然還在心裏思念著那個不知道在哪裏的人,那麼欲境對於修行的意義是什麼呢?為什麼修行必須要在這當中走一遭呢?
欲境,因有欲故成境,若定念深入則能入。入此境界中見證並看清我所欲,破境而出則離欲所困。
修行者為生為命,此乃人生第一大欲,每一個人無論善惡賢愚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如何活下去這個欲望。那麼要實現存在的永恒,超脫於時光之限,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要看清楚並且領悟透徹這“生而有欲”的境界。因為活著,所以就會有這樣那樣的欲念和欲望,因為存在之欲,才會有我當如何存在之欲,接下來自然就會有我如何實現存在價值的欲望。以此類推,這欲念之衝擊可謂紛繁複雜,無法盡數。看清了這些,當然就要看清一件事,那就是生而有欲而非因欲而有生,欲念為有生所生的一部分,卻非生命全部。因此離欲所困,即是實現存在的超脫的第一步,這也就是欲境產生的根苗。人生天地,境界相隨,無論這境界是什麼,欲境為困擾生命自由的第一重關障。
那麼苦境呢?
苦境是否也是如此?
答案是肯定的,因有所生即有所欲,因有所欲即有所苦。不願自我生命為貧困所困為苦,不願自我存在為各種不順為苦,不願自我存在的孤獨亦為苦,爐鼎柔弱而百病相纏當然為苦。
離欲所困之後需要經曆什麼,看清自我存在之後當看清什麼?答案呼之欲出,苦境。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幹的;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理想與現實之中的錯位,與自我所欲的錯位,就是苦境的根苗。離欲所困並非無欲,而是看清所欲後不為其勾牽,但是固然不為自我欲念勾牽,那麼現實呢,能否不為現實所勾牽呢?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活在當下的人,自從生下來就決定了此生將要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公和不順,各種各樣的挫折伴隨著生命的曆程,這些都是一種苦。爐鼎柔弱為苦,現實不順也為苦,這樣的苦境如何去超脫?
如果在深入一步,就能明白苦非自現實中來,而是實現我所欲的過程中來。爐鼎柔弱則需要強身健體,那麼首先要經曆的就是這個爐鼎柔弱的考驗。
家境貧寒則需要自強不息,然後積累財富最終脫離這貧困的現狀,首先就要經曆的就是這家境貧寒的現狀。
所以苦境的所針對的,就是如何去麵對這個殘酷的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的時候,修士如何去看待和麵對。在別的門派中,這苦境又稱身受劫,意思非常直接,想要達到自己所希望的那種狀態,那麼在達到這個狀態之前,就得親身承受這種追求中的苦。
想要超脫於這紅塵萬象,首先就得承受這種紅塵萬象的洗練和折磨。
劍仙修行將這一段功夫稱為磨劍境,意思也很直白,想要成為古今名劍,就得承受這千錘百煉的砥礪磨劍的苦楚。若是人為劍,則現實就是磨劍石,現實中的各種順利和不順利,公平和不公平,身體的有缺和無缺,經受這些考驗就是磨劍。
很多人修行一生,可能都隻能在這個境界徘徊,也許爐鼎早已經錘煉得純淨無缺,可他的心境卻一直不能穿鑿圓滿。
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苦還是苦,無法做到不以苦為苦,身雖脫離了爐鼎柔弱的狀態,其心卻依然柔弱。其實現實就是現實,若不願則改變之,心中不當有苦意更不當有怨懟之心。有的人可能會說這不是有病嗎,現實不如意我還不能叫苦了?
可以啊,完全可以,也沒任何人規定你身受苦磨的時候不能叫苦連天。不過也就不要談什麼修行大道,這條路太挑人,不是誰都能承受得起後麵的各次第考驗的。
這些就是葉凡在零五年春節將盡,坐在董家山的山巔上對李修於和趙麗紅所說的話。葉凡在定座中發願要指引這兩個寄身在自己的天斬上麵的陰神,所以自己修行中有什麼想法經曆了什麼也就不會瞞著他們。
李修於看了一眼葉凡,臉上神色複雜:“葉凡,你終於打算出去經曆一番了嗎?”
聽了葉凡這些話,經過這近半年的相處,夫妻兩個對葉凡當然算是了解的。葉凡點頭道:“是啊,該出去了,經曆了這麼多事,我也該離開了。”
葉凡這離開二字一出,整個人的氣息忽然間就變得與之前不同了,磨劍境的修行終於圓滿了,仿佛放下了什麼包袱,整個人都變得輕鬆了許多。這短時間裏,葉凡絕口不提出去打工的事情,家裏什麼活都搶著幹,就是想要讓父母能夠過得輕鬆一點。
除了農活以外,葉凡苦修不輟,劍氣也一日比一日精純,到此時為止,他隨手一道劍氣已經可以將八丈餘外的碗口粗的柏樹攔腰斬斷,無論是武功還是內功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離開二字出口,葉凡恍然間看清了自己修行中的關障,自己雖然勤修苦練,可自己的心依然還是在自己身為農民子女這個境況中在糾結。
有意無意之間想到蕭曉筱,心中依然還是有一種若有若無的自卑之感,這大半年的苦修終於讓他徹底脫離了這個心理狀態。他依然還是農民的兒子,可這並沒有任何的意義,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必糾結,坦然麵對即可。
因此他這該出去了,該離開了的話,就是在深心裏告訴自己,該是讓自己正視現實的時候了,想要改變就必須繼承,多餘的糾結和不忿還有自卑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心念一轉再轉,幾個閃念之間葉凡終於破了苦境的修行,身心內外再無任何的毛病,至於前路是什麼,在他明了自己苦境修行圓滿之後,腦海中自然多了一道法訣:神劍開鋒,鋒刃何來?我身何來,當往何處?
與之前一樣,伴隨著法訣,自然而然有一道心境衍生,仿佛是一種指引,指引葉凡去思索自己這柄劍的意義和來處去處。這就是劍仙修行的第三境界劍意。當然了,也有不同的地方,這一次的指引多了許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