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人一聽他們隻有七天的在世時間,完全愣住了,心想:我們在城市裏辛苦了那麼多年,賺了這麼多錢,要回來享福了,沒想到卻隻剩下七天好活的日子了,這可怎麼辦啊。
於是,兩人各自回家後。第一個人從此不吃不喝,每天心想:“怎麼辦?生命隻剩七天了!”他就這樣垂頭喪氣,麵如死灰,什麼事也不做,隻記得那個老人要來敲銅鑼。
他一直等,等到第七天的黃昏,整個人已如泄了氣的皮球。
終於,那個老人來了,拿著銅鑼站在他的門外,“鏘”地敲了一聲。一聽到鑼聲,他就立刻倒下去,死了。
為什麼呢?因為他一直在等這一聲,等到了,也就死了。
第二個人有點不太甘心就這樣死去,他覺得:“太可惜了,賺了那麼多錢,生命隻剩下七天了。我自小就離家,從沒為家鄉做過什麼,我應該把這些錢拿出來,分給家鄉所有苦難和需要幫助的人。”
於是,他把所有的錢都分給了窮苦的人,又鋪路又造橋,光是處理這些就讓他忙得不得了,哪還記得七天以後的銅鑼聲。
到了第七天,他才把所有的財產都散光了。村民們都很感謝他,於是就請了銅鼓戲到他家門口來慶祝,場麵非常熱鬧,舞龍舞獅,又放鞭炮,又放煙火。
到了第七天黃昏,佛祖依約出現,在他家門外敲銅鑼。他敲了好幾聲銅鑼,可是大夥全都沒聽到,佛祖知道再怎麼敲也沒用,隻好走了。
這個人過了好多天才想起老人要來敲鑼的事,心裏還納悶:“怎麼他失約了?”
死亡對於消極的人來說是一種折磨,而對於積極的人來說則是一種重生的機會。生命本就遵循著它自身的規律,我們要無怨無悔地接受現實。
所以,活著的時候我們盡自己的能力追求事業,不辭辛勞,追求心靈的超越,付出努力;一旦我們麵臨死亡,就能坦然離開。
隻有對死亡有了正確的認識,人的思想才可以升華到更光明的境界。禪者視死為生,俗者視死為終,禪也好,俗也罷,生死都難料,何不淡然處之?
生死無怨無悔
洞山良價禪師是唐代高僧,佛教曹洞宗創始人。一天夜裏,他說法沒有點燈,有禪僧能忍問洞山禪師:“師父,天這麼黑,您為什麼不點燈呢?”洞山禪師聽能忍這樣一問,就叫侍者把燈點亮。然後洞山禪師對能忍說道:“請你到我的麵前來!”於是禪僧能忍走向前來。
洞山禪師對侍者說:“你去拿三斤燈油送給這位上座!”
能忍甩甩袖子走出了講堂,邊走邊思量:洞山禪師是慈悲,還是諷刺我的貪求?或者還有別的意思?經過一夜的參究,能忍若有所悟,於是他拿出全部積蓄,舉辦齋會,供養大眾。
禪僧能忍悟道後,在洞山禪師這裏一住又是3年。3年後,能忍向洞山禪師告辭,說想要到別的地方去。
洞山禪師沒有挽留,隻是說:“祝你一路順風!”
等禪僧能忍出去後,一旁的雪峰禪師問洞山禪師道:“這位禪僧走了以後,不知要多久才能回來?”
洞山禪師回答道:“他知道他可以走,但他卻不知自己什麼時候可以再回來。你去僧堂看他一下吧!”
雪峰禪師到了僧堂,發現能忍坐在自己的席位上已經往生了。雪峰禪師趕緊跑去報告洞山禪師。
洞山禪師好像早已一切了然,說道:“他雖然是往生了,但是卻比我慢了30年。”
從能忍與洞山之間的這一個小小的故事,可以看出中國禪宗的宇宙觀與生命觀。
能忍對三斤燈油產生意見的前後行動,說明了禪家修持由施舍成道這一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