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在感情上總愛犯糊塗,生活中忙碌,職場中沉浮,人生中迷茫,皆因放不下那顆“執著”心。因為他們太過於執著,所以心中負擔累累。他們需要放下莫名的執著,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放下愛恨情仇,讓自己享受人生;放下生老病死,讓自己活在當下……放下一切早該放下的煩惱,靜下心來好好地洗滌心靈的汙垢,讓自己掙脫煩惱,享受自在人生。
給心靈洗個澡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外出化緣的小和尚回來了。剛走進寺廟,他就在禪房門口看到老法師正端坐在陽光下曬太陽。小和尚感到非常驚訝和不解,於是他走上前去,低聲問道:“師父,您這是怎麼了?坐在這兒曬太陽。”
“沒怎麼,我正沐浴、洗滌呢。”老法師心平氣和地說。
小和尚一臉疑惑,就回寺院內轉了幾圈之後,又回到老法師的身邊,湊過去問老法師:“師父,沒看到您沐浴、洗滌呀!”
“我是在沐浴、洗滌自己的心靈啊!你當然看不到了。”老法師安詳地說。
小和尚的好奇心上來了,他想探個究竟,長點見識,就又打破砂鍋地問道:“怎麼為自己的心靈沐浴和洗滌呢?師父能否開導開導弟子?”
老法師就說:“點燃一顆感恩戴德之心,在自己的心底煮沸半腔開水,再加入仁義、孝悌,甚至反思、懺悔等幾味名貴心結,便可以為心靈藥浴了。”
是的,在這個形形色色的世界裏,人們的心靈難免會受到利益、名譽等各種各樣的誘惑,使自己的心靈蒙上厚厚的塵埃。如果我們也能像老法師一樣,經常自覺地、及時地給自己的身心沐浴,那麼,我們的心靈就不會迷失,我們的心靈就會亮麗如初、聖潔高尚。
如果我們常常為自己的心靈沐浴、洗滌,清洗風風雨雨的塵埃,就能讓自己做自然的事,享平常的福,這是人生一大幸事。
人在塵世中穿行,怎會不染塵灰?手臉如此,心靈也如此。滿臉塵灰難免不雅觀,如果心靈上有了塵垢,則表情難免曖昧,行為必定乖張,一不留神就會給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所以,人需要洗手洗臉、洗衣洗澡,也需要時不時地去洗滌一下自己的心靈。
保持一顆清淨的心
慧能禪師見弟子整日在佛堂裏打坐,便問道:“你為什麼終日在佛堂裏打坐呢?”
“我參禪啊!”弟子說。
“參禪與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慧能禪師解釋道。
“可是您不是經常教導我們要定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靜地觀察一切,終日坐禪不可躺臥嗎?”
慧能禪師說:“終日打坐,這不是禪,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體。”弟子又迷茫了。
慧能禪師緊接著說道:“禪定,不是整個人像木頭、石頭一樣地死坐著,而是一種身心極度寧靜、清明的狀態。離開外界一切物象,是禪;內心安寧不散亂,是定。如果執著於人間的物象,內心即散亂;如果離開一切物象的誘惑及困擾,心靈就不會散亂了。我們的心靈本來很清淨安定,隻因為被外界物象迷惑困擾,如同明鏡蒙塵,就變得模糊不清了。”弟子躬身問:“那麼,我應該怎樣去除妄念,不被世間迷惑呢?”
慧能禪師說道:“思量人間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間的邪惡,心就化為地獄。心生毒害,人就淪為畜生;心生慈悲,處處就是菩薩;心生智慧,無處不是樂土;心裏愚癡,處處都是苦海了。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終點,結束就是開始。財富、成就、名位和功勳對於生命來說,隻不過是生命的灰塵與飛煙。心亂隻是因為身在塵世,心靜隻是因為身在禪中,沒有中斷就沒有連續,沒有來也就沒有去。”
慧能禪師的話像暮鼓與晨鍾一樣喚醒了弟子。
心迷就會苦,心悟就自在。心善即天堂,心惡即地獄。人的觀念不正,就不能正業;觀念如果偏差,所做的事也會錯誤。人要學習經得起周圍人事的磨煉而心不動搖,並學習在動中保持心的寧靜。
該執著的才執著
執著讓一個人總是得不到解脫,古往今來,必定如此。執著在某些時候能夠產生積極的效應,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執著未必是件好事。唐代著名高僧寒山禪師作的《蒸砂擬作飯》的詩偈,正含此意:
蒸砂擬作飯,臨渴始掘井。
用力磨碌磚,那堪將作鏡。
佛說元平等,總有真如性。
但自審思量,不用閑爭競。
寒山禪師的這首偈中的“蒸砂作飯”、“臨渴掘井”指出參禪若尋不得正確途徑,即便是有執著精神,也必然是南轅北轍,一事無成。
神讚和尚早年在福州大中寺學習,後來外出參訪的時候遇見百丈禪師而開悟,隨後又回到了原來的寺院。他的師父問:“你出去這段時間,取得什麼成就沒有?”神讚說:“沒有。”還是照著以前的樣子服侍老禪師,做些雜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