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滌蕩心靈,放下負累(1)(2 / 3)

有一次師父在洗澡,神讚趁給他搓背的時候說:“大好的一座佛殿,可惜其中的佛像不夠神聖。”見到師父回頭看他,神讚又說:“雖然佛像不神聖,可是卻能夠放光!”

又有一天師父正在看佛經,有一隻蒼蠅一個勁兒地向紙窗上撞,試圖從那裏飛出去。神讚看到這一幕,禁不住作偈一首:“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他的師父放下手中的經書問道:“你外出參學期間到底遇到了什麼高人,為什麼你訪學前後的見解差別如此之大?”神讚隻好承認:“承蒙百丈和尚指點有所領悟,現在我回來是要報答師父您的恩情。”

神讚見到師父為書籍文字所困,不好意思直接點明,隻好借助蒼蠅的困境來指出師父的不足。文字語言都是一時一地的工具,事過境遷再執著於文字,就如同那隻迷惑的蒼蠅一樣總是碰壁。

如果一個人能夠放下心中的那份不必要的執著,破除心裏的固執念頭,人生將會少許多煩惱、多些成功。相反,如果我們過於執著於那些本不該執著的事情,我們將會迷失更多的人生。

某大學裏有一對大學同學,他們彼此深戀著對方,後來因為一件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鬧翻了。畢業後他們天各一方,各自走過了一條坎坷的人生旅途。他們的婚姻都不太美滿,所以時時懷念年輕時的那段戀情。如今他們都老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又相聚了。

他問她:“那天晚上我來敲你的門,你為什麼不開門?”

她說:“我在門後等你。”

“等我?等我幹什麼?”

“我要等你敲第十下才開門……可你隻敲了九下就停下來了。”

現在一切都晚了,這個女人為這事後悔不已。她後悔自己過於執拗,她完全可以在他敲第九下的時候將門打開,或者在他離去時把他叫回來,這樣她已經很有麵子了。為什麼非要堅持等那第十下不可呢?

這段遺憾僅源於女人過於執著那多出來的一次敲門而已。其實,人生有很多無謂的錯過,有時是因為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我們又何嚐不是如此?我們總喜歡給自己加上負荷,輕易不肯放下,自詡為“執著”。我們執著於名與利,執著於一份痛苦的愛,執著於幻想的美夢,執著於空想的追求。數年光陰逝去之後,我們才枉自嗟歎於人生的無為與空虛。我們常常自我勉勵:“我想當科學家”,“我一定要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可是很多時候,這些理想與追求反而成為了我們的一種負擔,好像冥冥之中有人舉著鞭子驅逐著我們去追求一些我們可能永遠也追求不上的東西。

人生苦短,韶華易逝。選定目標就要鍥而不舍,以求“金石可鏤”。但如果目標不合適,或客觀條件不允許,與其蹉跎歲月,徒勞無功,還不如幹脆放下。

星雲大師說:我們執著什麼,往往就會被什麼所騙;我們執著誰,常常就會被誰所傷害。是的,執著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一件好事,隻有在該執著的時候就執著,這才是堅持;如果在不該執著的時候還是執著,那就是固執己見。

放下精神負擔

一位禪師與一位世俗人的對話:“禪師,你用功參禪打坐,是在修行嗎?”

“是的!”

“你用的什麼方法呢?”

“餓了就吃,困了就睡。”

“任何人都是這樣做的,他們是否也可以說跟你一樣,算作修行呢?”

“不。”

“為什麼?”

“因為他們吃的時候並不是在吃,而是在想各種各樣的事情,從而使自己被擾亂。當他們睡覺的時候也不是在睡,而是做夢,想許多事情,所以他們與我不同。”

懂得修習禪定的人,首先要做到排除雜念。所謂萬法歸一,就是把許許多多的雜念收縮到一個點上,就在這一念集中處,尋找究竟。所以說,禪師在吃飯、睡覺的時候,雜念都被排除了。

臨濟宗的一位禪師有句名言:“無事是貴人,但卻莫做作。”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用“無事”這句話,以表示“安然無恙”的意思。但在禪語中,卻具有另一種特殊的含義。

從禪者的本意來說,是指不求佛,不求道,以及不向外求人的一種心理狀態,即臨濟禪師所說的:“求心不歇即無事!”

在現實生活當中,幾乎人人都有不同的煩惱。在佛典中,經常會見到“煩惱即菩提”這句話,是指人們可以通過心的鍛煉,培養出剛直、純真的人性,因此不必向外求,不要光談理論,而要親身去體驗實際的感覺與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