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德禪師說:“其實,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道理也是一樣的。我們的生活環境就像花瓶裏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地淨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並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掉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
趙德齡聽後,作禮感謝道:“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廟宇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鍾暮鼓,菩提梵歌的寧靜。”
無德禪師說:“你的呼吸就是梵歌,脈搏跳動就是鍾鼓,身體就是寺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廟宇中生活呢?”
可見,對於真正懂得修心之人,無處不是寧靜祥和,可見保持一顆平和之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從前,有兩位莊戶人家。一家的牛吃草過界,糟蹋了另一家的莊稼。兩人便吵了起來,各不相讓,最後打了起來,互相牽扯著進了縣衙。
那會兒縣太爺正趕上心情不好,也不問青紅皂白,驚堂木一拍,喝令兩人將縣衙門外捕快們練功用的石碌碡,合力扛回村去回來再告狀。
兩人麵麵相覷,敢怒不敢言,隻好遵從縣令的話去做,可是要對付兩三百斤重的石碌碡,還真得要齊心協力。盡管如此,隻搬到公路上,兩人就已筋疲力盡,於是他們就坐在路邊的樹蔭下休息。忽然,一陣南風吹來,兩人醍醐灌頂,幡然醒悟,遂租來一輛馬車,將那石碌碡送回縣衙,悄然息訟,攜手而歸。
還有一個故事,也是勸人平息怒火的。
楊某受人誹謗,感到名譽受損,便帶一把劍去找誹謗者算賬。途經長長的河堤,一路垂柳拂岸,白浪逐沙,水鳥在木船上盤旋,在碧藍的天空倒映下,河流仿佛玉帶輕盈飄動……
楊某為眼前的美麗景致所吸引,他步子漸漸地放慢下來,後來幹脆坐在草坡上折一枝柳條做笛,吹奏著放牛小調。全然忘記了腰間還藏著劍,忘記了此行的目的。
自然的美景可以平息心頭的怒火,理智可以壓退癲狂。然而,世間事並不會總那麼巧,總是會遇到安寧的環境來平息心頭怒火,如果正趕上陰天怎麼辦?也沒有垂柳拂岸、白浪逐沙,隻有波濤洶湧、殘花敗柳呢?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在自己內心中尋找一份安寧。這種安寧也能平息心頭怒火,化幹戈為玉帛。
庸人自擾
四祖道信禪師被唐代宗諡為“大醫禪師”。元泰定年時加號“妙智正覺禪師”。在他還未悟道時,曾經向三祖僧璨禪師請教。
道信禪師虔誠地向三祖僧璨禪師請求道:“我覺得人生太苦惱了,希望你指引給我一條解脫的道路。”
三祖僧璨禪師反問道:“是誰在捆綁著你?”
道信認真地想了想,如實回答道:“沒有人綁著我。”
三祖僧璨禪師笑道:“既然沒有人捆綁你,你就是自由的,就已經是解脫了,你何必還要尋求解脫呢?”
後來,石頭希遷禪師在接引學人時,將這種活潑機智的禪機發揮到了極致。
有一個學僧問希遷禪師:“怎麼才能解脫呢?”
希遷禪師回答:“誰捆綁著你?”
學僧又問:“怎麼樣才能求得一方淨土呢?”
希遷禪師回答道:“誰汙染了你?”
學僧繼續追問道:“怎麼樣才能達到涅槃永生的境界呢?”
希遷禪師回答:“誰給了你生與死?誰告訴你生與死有區別?”
學僧在希遷禪師的步步逼問之下,開始迷惑不解,繼而恍然大悟。煩惱是自找的,沒有誰能把煩惱強加給你。同樣,快樂也是你自己的事,沒有誰能夠把它奪去。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生活中,很多人往往會自尋煩惱,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從而搞得自己疲憊不堪。我們應該學會解除這些束縛,給自己減壓,從而讓自己活得輕鬆。
物我兩忘
一個女尼恭敬地問趙州禪師道:“大師,請問佛法最秘密的意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