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抬頭看男孩的眼睛。那雙含笑的眼睛裏,映著女孩的臉,竟然也是很慈祥的樣子。那一刻女孩仿佛回到了從前,小小的心裏,溢滿了被愛的快樂。
女孩吃剩半碗飯,放在一邊。男孩對她笑笑,伸手拿走了那半碗飯,開始吃起來。他吃得那樣香甜,那樣自然。
女孩愣了愣。在她的印象中,隻有外婆和父母才吃過她吃剩下的飯。那是隻有一家人才可以做得這麼自然的事啊。
而男孩……
“嘿,你知道嗎,我忽然想起了什麼?”男孩吃著飯,說,“我忽然想,如果以後有一天,我們窮得隻剩下一碗飯,我一定會讓你先吃飽。真的,我發誓!”
女孩想,這真是一個奇怪的誓言啊,可這卻是男孩對女孩許下的唯一誓言!不知道為什麼,女孩卻為這個奇怪的、有關一碗飯的誓言哭了……
以後,當同伴們再次說起愛情時,那個女孩就總是會說:“愛情啊,愛情就是一碗飯。”
隻有奉行眾善,純潔身心,才是福德的本源。我們不能總是希求生活用隆重的儀式來接待我們,有時候真心就足以證明愛情的神聖,關於一碗飯的誓言就足以打動一個女孩的心。隻有戲劇中的人物才會整日地轟轟烈烈,而那些都是虛假的,就像用皰牲來祭祀,祭祀的人隻是用來換取自己的利益,卻並沒有一顆真誠的心。
貪多嚼不爛
古今芸芸眾生都是忙碌不已,為衣食、為名利、為自己、為子孫……很少有人肯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忙來忙去究竟是為了什麼?多少人是直到生命的終點才明白,自己的時間浪費在太多無用的地方,而如今卻已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體會生命的真諦了。唐代的寒山禪師針對這一現象作過一首《人生不滿百》的詩: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自身病始可,又為子孫愁。
下視禾根土,上看桑樹頭。
秤錘落東海,到底始知休。
寒山禪師希望以此詩警示後人:“即刻放下便放下,欲覓了時無了時。”能放下的事情不妨放下,若是等待完全清閑再來修行,恐怕是永遠找不到這樣的機會了。
據說,從前有個國王,放棄了王位出家修道。他在山中蓋了一座茅草棚,天天在裏麵打坐冥想。有一天,他感到非常得意,便哈哈大笑起來,還感慨道:“如今我真是快樂呀。”
旁邊的修道人問他:“你快樂嗎?如今孤單地坐在山中修道,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國王說:“從前我做國王的時候,整天處在憂患之中。擔心鄰國會奪取我的王位,恐怕有人劫取我的財寶,擔心群臣覬覦我的財富,還擔心有人會謀反……現在我一無所有,也就沒有算計我的人了,所以我的快樂不可言喻呀。”
是的,人生往往如此,擁有得越多,煩惱也就越多。因為萬事萬物本來就隨著因緣變化而變化,凡人卻試圖牢牢把握,讓它不變,於是煩惱無窮無盡。倒不如盡量放下,煩惱自然會漸漸減少。道理誰都明白了,可是能做到的人有幾個?
許多人都有貪得無厭的毛病,正因為貪多,反而不容易得到。結果患得患失,徒增壓力、痛苦、沮喪、不安,往往一無所獲,真是越想越得不到。
有一個故事講一個小孩把手伸進瓶子裏掏糖果。他想多拿一些,於是抓了一大把,結果手被瓶口卡住,任憑他如何用力,卻怎麼也拿不出來。他急得直哭。
佛陀就對他說:“看,你既不願放下糖果,又不能把手拿出來,還是知足一點吧!少拿一些,這樣拳頭就小了,手就可以輕易地拿出來了。”
這個小孩不得不聽佛陀的話,最後手拿出來了。
我們所說的放下並不是要人們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說要做該做的事情,不該做的事情一定不要固執地抓住不放。如果我們學會了“放下”的智慧,那麼不僅會有利於周圍的人,更是從根本上解脫了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