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滌蕩心靈,放下負累(3)(1 / 3)

在我們尋常人的眼裏,世間萬物往往是被認為是實有的,加之我們以固有的觀念去看待世間的萬物,因而在我們主觀的視角中便產生一些錯誤的人生觀,當作衡量世間一切事物的尺度,因而使我們深深地被是非、煩惱困擾住了。於是人生就平白生起了許多的痛苦,而我們自身又無法擺脫這種痛苦的纏繞。顯然,我們要擺脫世間各種煩惱的纏縛,單純地依靠世間的智慧,無疑是不可能實現的,有時我們還需要一種勇氣、一種敢於“放下”的勇氣。例如,我們對某些事情“求不得”時,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努力去爭取實現其目標。而當這一目標實現了之後,新的欲望又產生了,於是轉而產生新的煩惱,如此往複,永無止境。此時此刻,如果我們心中能夠產生一種“放下”的勇氣,這個煩惱也就有了期限。

懂得“放下”,是一味開心果、一味解煩丹、一道歡喜禪。隻要我們能夠適時地“放下”,何愁沒有快樂的春鶯在啼鳴;何愁沒有快樂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沒有快樂的鮮花在綻放!

欲望越多,痛苦就越多,幸福就越會遠離。隻有懂得節製欲望的人,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真正樂趣。隻有懂得不去計較的人,才能享受到左右逢源的和諧。隻有懂得放下自己的人,才能享受到生活的自在從容。

把煩惱寫在沙灘上

一個年輕人來到寺院,找到禪師,與他一邊品茶,一邊聊天。突然他問了一句:“什麼是團團轉?”

禪師隨口答道:“皆因繩未斷。”

很明顯,年輕人不明白禪師是怎麼知道他的事情的,臉上露出了迷茫和驚訝之狀。

禪師看到他如此奇怪的表情,就問:“你為什麼如此驚訝?難道我答錯了?”

“不,師父,我驚訝的是您是如何知道的?我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拴了犄角纏在樹上,它想離開樹到草地上去吃草,結果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師父沒看見,怎麼一下子就答對了呢?”

禪師微笑著說:“咱們說的是兩回事。你說的是事,我說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索纏住而不得解脫,我說的是心被俗物纏繞而難以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塵世的誘惑和牽絆都是繩索。芸芸眾生就像那頭牛一樣,被煩惱、憂愁、痛苦的繩索束縛著,生生世世不得解脫。那麼,我們是否就隻能一直被外物所牽絆?不,我們至少還有選擇放下的權利,放下所有讓心靈難以輕鬆的東西,最終達到一種自在的境界。

有一個30歲的年輕人,在他25歲時追求的家庭、事業都有了,但總是覺得生命空虛、無奈,而且這種感覺日漸嚴重,到了後來他不得不去看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聽完他的陳訴,開了四個藥方,對他說:“你明天9點鍾以前獨自到海邊去,不要帶報紙、雜誌,不要聽廣播,到了海邊,分別在9點、12點、3點、5點,依序各打開一個藥方,你的病就會好的。”

那位30歲的年輕人半信半疑,但還是依照醫生的囑咐來到了海邊,看到晨曦中的大海,心靈為之一震,心情也跟著變得開朗了。

9點整,他打開第一個藥方,上麵寫著“諦聽”二字。於是他坐下來,傾聽風的聲音、海浪的聲音。他感覺到自己的心跳與大自然的節奏是那麼地協調,很久沒有這麼安靜地坐下來聽了,他感覺自己的身心仿佛得到了清洗,突然覺得很舒爽。

12點,他打開第二個藥方,上麵寫著“回憶”二字。他開始從諦聽外界的聲音轉回來,回想從前:童年時的無憂、青年時的艱辛、父母的慈愛、朋友的友誼,生命的力量與熱情又重新燃燒起來了。

下午3點,他打開第三個藥方,上麵寫著“檢討你的動機”。他記得早年創業時,懷有遠大的理想,為了追求人生的福祉,他熱誠地工作。可等到事業有成了,全然忘記了當初的信念,隻顧著賺錢,失去了經營事業的喜悅,又由於過於強調自我,也不再關心別人的冷暖。想到這裏,他已深有領悟。

到了黃昏的時候,他打開最後一個藥方,上麵寫著:“把煩惱寫在沙灘上。”他走到離海最近的沙灘,寫下了他的煩惱。可是一波海浪立即淹沒了它們,洗得沙上一片平坦。他愣住了。

他終於悟出了生命的意義。在回家的路上,他再度恢複了生命的活力,空虛與彷徨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