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光和尚於是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裝入規則的容器,但又像這小小的水滴,改變著這堅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壞容器。”
華嚴禪師說:“對,這個窩會變成一個洞!”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為人處世要像水一樣,能屈能伸,既要盡力適應環境,也要努力改變環境,實現自我。我們應該有多一點的韌性,能夠在必要的時候彎一彎,轉一轉。太堅硬的東西容易折斷,唯有那些不隻是堅硬,而更多有一些柔韌的彈性的人才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難,戰勝更多的挫折。
柔弱居上,剛強處下
有一位老法師已90歲高齡。平時老法師的身體非常健康,很少得病。今年老法師的健康狀況遠不如從前,他時不時地吃不下飯。這一個星期以來,他高燒不退,思維已經不清晰。弟子們知道他們的老法師不久就要離開他們了,他們每個人都要輪流照顧他。今天老法師將要圓寂了,他的弟子們都守在他的床前,求教道:
“師父的病不輕啊,還有什麼要傳授給弟子的嗎?”
法師點頭,隨後張開口,讓弟子看,並問道:“我的舌頭還在嗎?”
弟子回答:“還在,好著呢!”
法師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
弟子老老實實回答。
法師又問:“你們領悟到這個道理了嗎?”
弟子們略有所悟地回答:“因為柔軟,所以舌頭存在著;因為剛強,所以牙齒掉光。是這個道理嗎?”
法師說:“對啊,天下的道理都在這裏。我已經沒什麼話要說了。”
柔弱居上,剛強處下。柔弱和剛強是相對的。以弱示人,往往能給自己帶來好人緣,獲得更多的成事機會,而處世太剛強則容易得罪人,事情往往會失敗。
以不變應萬變
道樹禪師與弟子們辛辛苦苦建了一所寺院,這所寺院與道士的廟觀為鄰。道士看不慣觀邊的這所佛寺,因此,每天變一些妖魔鬼怪來擾亂寺裏的僧眾,要把他們嚇走。今天風馳電掣,明天呼風喚雨,確實將不少年輕的沙彌都嚇走了。可是,道樹禪師卻在這裏一住就是十幾年。到了最後,道士所變的法術都用完了,可是道樹禪師還是沒走。道士無法,隻得將道觀放棄,離他而去。
後來,有人問道樹禪師說:“道士法術高強,您怎能勝他呢?”
禪師說:“我沒有什麼能勝他的,勉強說,隻有一個‘無’字能勝他。”
“‘無’怎能勝他呢?”
禪師說:“他有法術,‘有’是有限、有盡、有量、有邊;而我無法術。‘無’是無限、無盡、無量、無邊;‘無’和‘有’的關係,是以不變應萬變。我‘無變’當然會勝過‘有變’了。”
以不變應萬變,這是人生的哲理。隻有做到隨機應變,才能應付突發的情況。
殊途同歸
一位禪師派他的三個徒弟去遠方求學。他把他們送到路口,便吩咐他們說:“從這兒往北都是通暢的大路,沿著這條大路走,不要走岔路。”
三個徒弟把師父的話牢記在心,然後辭別師父,沿著大路往北走。他們走了大約100公裏,發現前麵有條河流,沿河往西走半裏就有一座橋。其中一位徒弟說:“我們向西走半公裏路,從橋上過吧?”
其他二位皺著眉頭說:“師父讓我們一直往北走,我們怎能走彎路?”說完,他們三個互相扶著涉水而去。
過了河,又走了大約100公裏,有一堵牆擋住了去路。其中一位又說:“我們繞過去吧?”
另外兩個仍堅持說:“師父教導我們無往不勝。我們怎能違背師父的話?”
於是迎牆前進,“砰”的一聲,三人碰倒在牆下。三人爬起來還互相勉勵:“與其違背師命苟且偷生,不如遵從師命而死。”然後又互相攙扶,向牆上撞去……
這三個徒弟在遇到問題時,沒有靈活應變,隻能撞牆,真是愚笨到了極點。其實,無論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靈活性,這條路走不通,還有另外一條,隻要能達到目的,走哪條路都是可以的,何必墨守成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