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心境自造,快樂常存(2)(1 / 3)

無德禪師放下手裏的鋤頭,安詳地看著他們,說道:“想快樂並不難,但首先要弄明白人為什麼活著。”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料到無德禪師會向他們提出這樣的問題。

過了一會兒,甲說:“人總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著。”

乙接著說:“我現在拚命地勞動,就是為了年老的時候能夠子孫滿堂,不受餓。”

最後丙說:“我可沒你那麼高的奢望。我必須活著,否則一家老小就會餓死。”

無德禪師笑著說:“你們當然都不會快樂,因為你們活著隻是由於恐懼死亡,由於等待年老,由於不得已的責任,卻不是由於理想,人若失去了理想,就不可能活得快樂。”

甲、乙、丙三位信徒齊聲道:“那請問禪師,我們要怎樣做才算是有理想的生活呢?”

無德禪師:“那你們想得到什麼才會快樂呢?”

甲信徒道:“我認為我有金錢就會快樂了。”

乙信徒道:“我認為我有愛情就會快樂了。”

丙信徒道:“我認為我有名譽就會快樂了。”

無德禪師說:“那我提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有了名譽卻很煩惱,有了愛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很憂慮呢?”信徒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無言以對。

無德禪師說:“理想、信念和責任並不是空洞的,而是體現在人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必須改變生活的觀念、態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變化。名譽要服務於大眾,才有快樂;愛情要奉獻於他人,才有意義;金錢要布施於別人,才有價值,這種生活才是真正快樂的生活。”

人生在世,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希望能夠活得快樂。快樂是人人都有的願望,但實際上並不是人人都能享有幸福快樂的人生。我們如何才會快樂?佛家以舍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相關的建議:

以舍為有。有的人整天妄想、貪求,這樣的人生永遠不會快樂。相反地,懂得施舍的人生,才會快樂無窮。“舍”並不是完全給人,而是一種結緣。例如,我專心聽你講話,就是與你結緣;幫你做一件事情,給你一些助力,給你一個微笑,給你一個注目禮,這些都是結緣。所以,表麵上看起來你是在給人,其實是在播種福田。能夠舍的人說明他的內心很富有,因為你心存感恩、有滿足感,你才肯舍,才肯給人。心中有好話,才能說好話;心中有微笑,臉上才有笑容。所以“以舍為有”,才會快樂。

以忙為樂。一般人都喜歡偷閑,認為閑著是命好的表現,隻有閑下來身體就會好,事實上這是錯誤的。現在閑了,將來的生活就會苦,所以忙才會快樂。

以勤為富。一般人都希望自己發財,其實隻要勤勞肯幹,就是一種財富;不勤勞,即使擁有萬貫家財,也會坐吃山空,所以要“以勤為富”。

以忍為力。佛祖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所謂“三祗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一個人能夠忍,就有力量。所以我們要能忍苦、忍難,忍饑、忍餓,忍早、忍晚,要“以忍為力”,一忍萬事成。

用舍來生活。我們為人處世,不光是用感情,也不光是用物質,而要用舍,舍就是智慧。比方說你有技能,你把技術傳授給別人;你有哲學的思想、有好的道理語句貢獻給別人,這就是舍。能用舍處世,做什麼事情都是好事、都是善事,不會有副作用。

在舉心動念間,千萬不要存有貪欲、嗔恨、自私;不要處心積慮地算計別人。凡事能為別人著想,能用舍來思想,必能獲得別人的信賴和敬重。

用平常心來生活。我們的生活裏如果有平常心,吃飯的時候就能體會“一粥一飯來之不易”。那麼這碗飯就會吃得很香,就覺得菜根有菜根的香味,很容易知足。如果你用不滿的心情來吃的話,即使珍饈美味也不會覺得好吃。

所以用舍的態度來生活,這種生活才是真正快樂的生活。

幸福是一種感覺

已經有好幾天了,慧能小和尚仍獨坐寺內,悶悶不語。

師父看出了其中的玄機,也不語,微笑著領著弟子走出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