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心境自造,快樂常存(2)(2 / 3)

門外,是一片大好的春光。

師父依舊不語,懷抱春光,打坐於萬頃溫暖的柔波裏。

放眼望去,天地之間彌漫著清新,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河水。慧能小和尚深深地吸了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安詳地打坐在山坡上,心中空無一物。

小和尚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

過了晌午,師父才起來,還是不說一句話,不打一個手勢,領著弟子回到寺內。

剛到寺門,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上兩扇木門,把小和尚關在寺門外。

小和尚不明白師父的意旨,獨自坐在門前,半天納悶不語。很快,天色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小鳥也漸漸變得不明朗起來。

這時,師父在寺內朗聲叫他的名字,進去後,師父問:“外邊怎麼樣了呢?”

慧能答:“全黑了。”

“還有什麼嗎?”

“什麼也沒了。”慧能又回答說。

“不,外邊還有清風、綠草、鮮花、小鳥,等等。”

此時慧能頓悟,明白了師父的苦心,這些天籠罩在心頭的陰霾一掃而空。

幸福和快樂都隻是一種感覺。人生往往如此,有的人活得很黯淡,並不是因為他的生活中缺乏陽光,而是消極的心態早已把所有朝向陽光的窗戶緊緊關上了。

於丹說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隻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心就是快樂的根

在終南山的山腳下,水草豐美,環境優雅。聽說在這裏出產一種快樂藤,凡是得到這種藤的人,一定會喜形於色,笑逐顏開,不知道煩惱為何物。

有一個人的內心裏始終都快樂不起來,他聽說這裏出產快樂藤,決定前往去取得它。於是,此人為了得到不盡的快樂,不惜跋千山涉萬水,去找這種藤。他曆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終南山腳下。在險峻的山崖上,他找到了快樂藤。可是他雖然得到這種藤,卻發現自己並沒有得到預想中的快樂,反而感到空虛和失落。

這天晚上,他在山下的一座寺廟中借宿,麵對皎潔的月光,他發出一聲長長的歎息。一位禪師聞聲而至:“小夥子,你有什麼難事讓你這樣歎息呀?”於是,他說出了心中的疑問:“為什麼已經得到快樂藤的我,卻依然沒有得到快樂呢?”

禪師聽後,笑了,說:“其實,快樂藤並非終南山才有,而是人人心中都有。隻要你有快樂的根,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能得到快樂。”禪師的話讓這個小夥子覺得耳目一新,就又問:“什麼是快樂的根呢?”

禪師就說:“心就是快樂的根。”

誰都希望自己活得快快樂樂,而事實上大多數人在生命的大部分時間裏都被憂鬱、煩躁、焦慮、痛苦所占據。在物欲橫流的時代,我們的情緒太容易被欲望所左右。佛家說:“人生來是苦的,苦的根源在於各種欲望。”人都是一直處在不知足的狀態下,錢多了還想再多,官做大了還想更大,房子寬了還想更寬,沒出名的想出名,出了名的還想再出名……於是,對自我生存狀態的否定及盲目攀比的虛榮阻斷了快樂的根源。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確,令我們生煩的都是我們自己的心。有能力製造憂愁的人,為什麼沒能力消除憂愁呢?隻是有些時候我們不願放棄那些美麗的誘惑罷了,結果就像蠶作繭自縛,把自己囚禁得快要窒息。

一切煩惱皆由心生。心中欲望過盛,便隻能在虛幻中漂泊。欲求愈多,匱乏愈甚,人愈痛苦。無盡的貪欲會吞噬一切快樂。

用眼睛去發現快樂

一次,景岑禪師出去布道。傍晚回來的路上,他看到一個孕婦背著一隻竹簍趕路。這個孕婦衣衫襤褸,腳上落滿塵土,竹簍似乎很重,壓得她都直不起腰來。她的左手牽著一個小女孩,右臂抱著一個更小的孩子,匆忙地趕路。

景岑禪師以為,這樣沉重的生活一定會讓這位婦人不堪重負,可是她的臉上卻明明寫著像明月一樣溫婉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