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瓜分非洲(3 / 3)

柏林會議後,德國在非洲殖民地的統治為時不長,但也頗具特色。它在西非的多哥和喀麥隆、東非的坦喝尼喀和西南非洲(納米比亞)實行直接統治,通常任命軍人擔任總督。在盧旺達、布隆迪和布科巴(喀麥隆北部),德國人保留了原有的非洲人行政機構,德國總督通過駐紮官進行間接統治。不論是直接統治或間接統治,都具有軍事專製的特征。德皇委派的殖民地總督集立法、行政和軍事大權於一身,直接對內閣首相負責。總督、駐紮官和各區行政長官多由軍人擔任,所有的戰略要地都駐有軍隊,德軍還設立“感化營”,用來懲罰反德的土著居民。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殖民地被英、法、比等國所瓜分,因此德國的政治體製沒有對非洲產生重大影響。

1885—1908年,剛果盆地(紮伊爾)成為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領地,並冠以“剛果自由邦”之名,實際上它毫無自由可言。利奧波德派總督進行直接統治,重要行政人員都是歐洲人(並不全是比利時人)。1908年,剛果自由邦由比利時政府接管。

無論帝國主義列強采用何種統治方式,其首要目的都在於保證對殖民地的經濟掠奪。所以,間接統治,保護國製度與直接統治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實際上,也不存在純粹的直接統治或間接統治,因為其直接統治也不能不用一些當地上層階級分子,而間接統治下的國王或酋長們如果違反殖民當局的意誌,也必遭廢黜和流放。

四、殖民地經濟的初步

帝國主義瘋狂瓜分非洲,其根本目的是要把非洲各國變成其獲得超額利潤、壟斷地占有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的地方。他們建立各種殖民統治形式的政權,也是為著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

歐洲列強把非洲變成自己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開始於19世紀初年,當時由於販賣黑奴仍在大規模進行,也由於歐洲列強所占領土不大,因此進展緩慢。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帝國主義把非洲瓜分殆盡之後,非洲大陸才被強製納入歐洲——東方經濟圈,像中東一樣成為這個經濟圈的附屬部分。

在大角逐的初年,帝國主義在各自占領的地區,大肆掠奪自然生長的資源,如野生橡膠、象牙等等。但是,這些資源畢竟有限,產量迅速下降。於是,掠奪土地並建立生產出口作物的農場和種植園,遂成為殖民者早期剝削非洲人民的關鍵。

在占領之初,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宣布土地為宗主國所有,或者通過各種法律,讓各殖民公司和歐洲移民占據大片肥沃土地。在阿爾及利亞、剛果、南非、南羅得西亞(津巴布韋)、北羅得西亞(讚比亞)、尼亞薩蘭、肯尼亞、坦噶尼喀、喀麥隆、西南非洲(納米比亞),殖民者占領了大片良田沃土。到1892年,法國大地主和公司在阿爾及利亞已占有40.2萬公頃土地,其中24.6萬公頃分屬114個大農場主。在1901年,約有15.1萬名男性農業工人在歐洲農場工作,占農村總人口的13%,1914年增加到21萬人,其中41%的農業工人種植葡萄。在南非,1913年白人占有80%的土地,而全部非洲土著隻許占有20%的土地,且為貧瘠之區。在歐洲白人占有的土地上,建立了生產出口產品的農牧場。在肯尼亞白人占有的土地中,1/10辟為種植園,栽培棉花,一部分作為牧場,其餘則任其荒蕪。在南羅得西亞,全部土地被宣布為英王所有,1914年23%的土地劃為土著保留地,約32%的土地讓給歐洲人和歐洲人公司。白人農場主種植玉米、養牛,對外出口。在德屬東非,兩個大棉花種植園各占有300平方公裏以上的土地;在坦喝—潘加尼地區,橡膠種植園占有1265公畝土地。這樣,在非洲許多國家,由於殖民者掠奪土地、種植經濟出口作物,形成了殖民大農場(種植園)所有製。居住在這些地區的土著居民,或者被驅逐到保留地,或者淪為歐洲白人的雇工和佃農。

但是,在另一些國家,特別是西非,由於非洲人的強烈反對,殖民者大規模強占土地的企圖未能得逞。英國在黃金海岸曾於1894年拋出一項土地條例,準備把一切荒地、森林和礦藏轉歸英國王室所有,後因遭到當地人民的激烈反對而作罷。1897年,英國又頒布《公共土地法案》,企圖把村與村之間尚未開墾的土地和叢林劃為公共土地,又因遭到反對而告吹。最後,英國隻得代之以1900年的租借法令,規定土地出租應由法院裁決,所租土地隻能用於開礦、伐木、采集橡膠,而不能用於農業,期限不得超過99年。在法屬西非,法國殖民者早就企圖奪占非洲人的土地。1887年,法國殖民當局在塞內加爾宣布土地是殖民地財產,可以出租給歐洲人。1900年,法國頒布法令,宣布法蘭西國家是一切未占和未經營土地的所有者。1904年,法屬西非成立後頒布的法令,把全部土地分為不可出讓的公地和可以出讓的私產兩類,總督和大總督有權處理出租事件;1906年又公布《土地登記法》,規定土地占有者可依法申請登記,公布三個月後如無爭執,土地即歸申請者私有,以便為法國殖民者購置土地準備條件。但這同樣遭到非洲人民的抵製和反對,申請登記者為數不多。到1915年為止,經登記而發出的土地契據僅1267件,共12000公頃土地。1894年法國殖民當局在象牙海岸(今科特迪瓦)把500萬公頃的土地租給康格公司,引起了象牙海岸人民的大起義,最後不得不取消該項租約。

西非人民的反對是殖民者未能占據當地大量土地的主要原因。此外,非洲人村社土地製度的凝固性,使歐洲種植園難於獲得大量勞動力;西非氣候炎熱潮濕,不利於吸引大批歐洲移民。殖民當局認識到,西非沿海有長期對外貿易的經曆,隻要壟斷收購權,同樣也可以使之成為自己的原料產地。因此,在西非,除沿海小規模的歐洲人種植園外,白人大規模農場(或種植園)經濟始終沒有發展起來。

但是,宗主國在西非地區並不是無能為力的。為了把西非變成農業原料基地,他們采用市場導向,鼓勵西非種植經濟作物,或采用稅收,行政幹預強製農民改種出口作物。黃金海岸在1879年試種可可成功,1885年開始出口,1911年產量達到8840萬磅,價值600萬英鎊,占其出口總額的40%,躍居世界首位。尼日利亞早就生產和出口棕櫚產品,英國占領後產量和出口量逐年增長,1900—1904年間平均每年出口棕櫚油5.3萬公噸,棕櫚仁11.9萬公噸;1910—1914年分別增加到7.7萬公噸和17.1萬公噸。

塞拉裏昂也是以生產和出口棕櫚產品為主,1913年棕櫚產品和柯拉的出口價達137.5萬英鎊。塞內加爾和岡比亞主要種植花生,花生的出口占岡比亞出口總值的9/10。

經濟作物的發展,對村社和土地公有製起著侵蝕和破壞作用。農民的生產不再是單純為自身的消費,而是生產商品向世界市場出售,同時換回自己所需的糧食和日用工業品。這種為交換目的而生產的商品愈多,村社成員的財產狀況就愈加不平等,舊的土地公有製就被埋葬得愈深,村社也就愈加迅速地瓦解。西非各國經濟作物區在被卷進世界商品交換的洪流時,都經曆了這樣一個過程。雖然土地名義上仍然屬於公有,但土地使用權的轉讓、買賣、出租、侵占公地、開辟荒地據為己有的現象屢屢發生。黃金海岸的殖民當局公開承認其合法性。鐵板一塊的村社成員開始分化成富農、自耕農、分成製佃農、雇農、長工、短工等等。其中占優勢的是自耕農和分成製佃農,他們構成了西非小農經濟的主體。但是,這些小農也逃脫不了宗主國壟斷資本家的剝削和控製。可可、棕櫚、花生的價格、收購、運輸和出口,都操縱在宗主國資本家成立的各種公司及其代理人手中。例如,世界市場的可可價格是在英國倫敦定價的。西非小農所需要的日用工業品、生產所需的資金和生產資料,依賴宗主國的公司及其代理人供應。不等價交換、高利貸是剝削小農的主要手段。

應當指出,小農經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規模和範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有限的。這裏占優勢的(不計南非)既不是小農經濟,也不是白人農場(或種植園)經濟,而是傳統經濟和土地所有製。

在封建生產關係已很發達的非洲國家和地區,殖民當局保留並充分利用原有的封建結構。他們與地主階級狼狽為奸,發展單一出口作物,共同剝削農民。英國占領埃及後,大力發展棉花生產,削減其他作物的生產。棉花和棉籽的出口價值,由占領開始時(1882年)占全國總值的約75%上升到1914年的90%以上,其中大部分輸往英國。英國資本家利用壓價的辦法,加緊對埃及農民的剝削,1882年,每堪他爾棉花輸出價為14.28裏亞爾,1897年跌至7.18裏亞爾。由於大量植棉,擠占糧食和其他作物的種植麵積。例如,1879—1913年間,小麥的播種麵積由占全國播種總麵積的20.6%下降到16.9%,大麥由11.5%下降到4.8%,結果使素有“糧倉”之稱的埃及不得不靠進口糧食度日。

總之,殖民者在其占領初期,使用政治和經濟的手段,掠奪土地,發展單一作物經濟,把非洲農業引上了殖民地經濟的軌道。

殖民者掠奪的另一個領域是采礦業。英、法、德等國資本家大量投資開采黃金、鑽石、錫、錳和銅礦。自從南非發現鑽石之後,其產量和出口量迅速增長。鑽石工業在比屬剛果、黃金海岸、塞拉利昂、安哥拉和西南非洲相繼興起。1913年,南非的鑽石產量接近600萬克拉,達到巔峰。西南非洲的產量1908年為38275克拉,1913年接近150萬克拉。

黃金生產在非洲是一個古老的行業,也是殖民者踏上非洲大陸以來一直追逐的主要目標。在占領非洲各國之後,宗主國用近代技術裝備這個古老行業,並發現了一些新的礦區。非洲黃金的主要產地是南非、南羅得西亞、黃金海岸、比屬剛果、馬達加斯加和坦喝尼喀,1913年其產量分別為273.7公噸、21.5公噸、11.9公噸、1.3公噸和0.4公噸。

錫的重要產地是尼日利亞,但在拉各斯——卡諾鐵路建成之前,礦石的運輸很困難,到1911年才超過四噸的水平。銅的主要產地是比屬剛果、西南非洲和北羅得西亞。比屬剛果的銅礦用近代技術開采,1911年首次出口。德國於1906年在西南非洲開采銅礦,當年出口46877馬克,1913年增至792.9萬馬克。北羅得西亞銅礦的開采,在坎散希開其端,繼而於1912年在布瓦納——姆庫布瓦作了第一次試驗性生產。英國人還在尼亞薩蘭開采鉻礦(1906年)和石棉(1908年),法國人在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開采鐵礦和磷酸鹽。

非洲可資通航的河流裏程不長,要把殖民者所需的礦產品和農產品從內地運往沿海,將開礦所需的機器設備從沿海運往內地,靠頭頂運輸和獨木舟顯然是不行的,可供選擇的解決辦法便是修築鐵路。當然,這不是殖民列強修鐵路的唯一動因;修建某些鐵路的最初動因是實現軍事占領,鎮壓非洲人民的抵抗運動,例如:法國人修築的科納克裏至康康的鐵路和英國人修建的從埃及到蘇丹的鐵路。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大部分從沿海伸向內陸的鐵路都已築成。南非是修建鐵路最早的地區之一,到1912年約有2600英裏鐵路線,大都是從海港城市開普敦、德班、東倫敦等伸向鑽石和黃金產地的。隨著英國向北擴張,鐵路線也隨之向北伸展。1897年,以南非馬弗京為起點的鐵路線修到了南羅得西亞的布拉瓦約,而後又從布拉瓦約修到了煤炭產地萬基,1907年延伸到北羅得西亞的礦區布羅肯希爾,最後於1910年伸展到了比屬剛果的伊利莎白維爾(今盧本巴希)。在東非,英國建成了烏幹達鐵路;在德屬東非,中央鐵路從達累達斯薩拉姆到吉戈馬於1914年建成,北線於1911年從坦喝修到了莫希。法國人修築的吉布提到亞的斯亞貝巴的鐵路於1906年通車。在西非,英國人修築的鐵路有拉各斯到卡諾的鐵路(1906—1911年)、塞康第到庫馬西的鐵路(1903年完工)、弗裏敦到彭登布的鐵路(1896—1906年);法國人修建的有達喀爾到巴馬科的鐵路。在中非,比利時和英德資本合作修建了馬塔迪到利奧波德維爾的鐵路。非洲的鐵路建設具有典型的殖民地經濟的特征,鐵路主要連接內陸的礦山、經濟作物產區和海口,而不是非洲各區域的互相連接;修建鐵路的設備、技術由宗主國輸入,由歐洲人進行管理;而勞動力主要依賴強迫勞動,無償征用土地,例如在達荷美(今貝寧)鐵路工地勞動的達5000人,他們都是強製征發來的。因此,非洲的鐵路建設並未帶動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是服從於宗主國的掠奪。當然,它客觀上對促進內地同沿海的聯係、活躍商品經濟起了一定作用。

建立大型種植園經濟、開發礦山、修建鐵路所需要的資金,是由宗主國輸入的。本來帝國主義瓜分非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占有投資場所,但並不是任何一塊已被占領的土地都可以成為投資場所,許多地區在占領初期缺乏交通、動力和通訊設施。因此,當時歐洲資本家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南非和北非,以及東非和西非的沿海地帶。投資最多的國家是英國。在1902—1910年間,英國輸入非洲的資本雖未始終保持同等高的水平,但仍然是大量的,1914年高達1290萬英鎊。其投資主要采取兩種形式,一是私人投資,例如建立農場、開采黃金、鑽石和銅鐵等礦藏;二是殖民政府的借款,例如法屬剛果1909年借款2100萬法郎,1914年借款17100萬法郎。殖民政府的借款主要用於建設鐵路、公用設施等。宗主國在殖民地相應建立了許多銀行和金融機構,一方麵是適應融資和進出口貿易的需要,另一方麵也是為了控製和壟斷殖民地的金融和經濟命脈,扼殺民族工業的發展。例如,三個黃金海岸的企業家1890年在奧布瓦西著手開采金礦,1895年就被斯密斯——凱德公司收購,成立了阿散蒂金礦有限公司,黃金海岸的黃金生產就被英國人壟斷。到19世紀末,加納人已被外籍礦業公司完全排擠於采礦業之外。

宗主國在非洲造成的這種生產布局以及他們掌握的殖民政權,為解決勞動力提供了基礎。一類地區是為歐洲資本家創造利潤的采礦和經濟作物生產區,它占全非很小的麵積,卻是歐洲資本的聚集之地;另一類是麵積很大、但仍保持著傳統生產方式的地區,它們很少生產或者根本不生產出口作物,而為第一類地區提供廉價的勞動力。殖民政府采取經濟的或超經濟的強製手段,迫使非洲人到歐洲農場、礦山和鐵路建設工地勞動。一種辦法是殖民當局,用法令的形式規定強迫勞動的時間,例如1899年葡萄牙殖民者在莫桑比克和安哥拉頒布法令,規定凡14—60歲的土著居民每人每年必須至少服勞役6個月。殖民當局又以契約勞工的形式向聖多美種植園和南非金礦輸送勞工。1909年以後,從莫桑比克征發的勞工一度達10萬人。葡萄牙政府得到的征發費是其財政的主要來源。在德屬東非,殖民當局規定的勞役時間,1906—1910年為每人180天,1913年提高到240天。在烏幹達,英國殖民當局規定,每個非洲人每年必須無償勞動30天。勞動力的征發一般由土著酋長負責;如果酋長抵製,殖民當局便指定他人取而代之。這便形成了所謂“效忠型酋長”。1909年,在列入殖民當局名冊的基庫尤人酋長中,“似乎差不多全是通過實際行動證實自己效忠政府而不是憑借其在基庫尤族社會中的地位才保住官職的”。另一種辦法是征收現金稅收。這一方麵是保證殖民當局財政收入的需要,另一方麵是為了獲得勞動力的長期供應。貝專納殖民當局從1899年起征收茅屋稅,每人每年收10先令,1909年增加到20先令。非洲人為了繳納現金稅,被迫到歐洲人農場和礦山當苦力,或者流入西非的出口作物產區。例如許多中非和西非內陸的非洲人湧入塞內加爾、黃金海岸等經濟作物產區,受雇於當地的酋長和商人,種植可可和花生,成為受保護人和流動農工。概而言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非洲流動工人的數量一直在增長,這是殖民者統治非洲製造出來的一個悲劇。許多流動工人往往葬身異鄉。1901—1910年間,莫桑比克在礦山勞動的流動勞工死亡率高達67‰。

帝國主義在占領非洲初期所創建的完全依附於歐洲的殖民地經濟體製。雖然到20世紀30年代才最終成熟,但在當時就給非洲人民帶來了無窮的苦難。無數非洲人在強迫勞動中死去,許多國家的農民被迫離開世代居住的家鄉,遷到荒漠之區的土著保留地上,原有的手工業、冶煉業進一步被摧殘,而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近代工業又未建立起來。但是,這一時期卻是非洲社會變革的開始。千百年來因循停滯的村社組織受到衝擊,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同時,在沿海的礦業中心,近代化的大城市開始興起,資本主義農場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也已出現,非洲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係。在一些較先進的非洲國家中,新的社會力量開始出現,使社會階級力量的對比有了變化。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教育的第一批知識分子在埃及、馬格裏布諸國最先發起了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民族主義組織,如埃及祖國黨、青年阿爾及利亞運動、青年突尼斯運動。隨後在南非、尼日利亞、黃金海岸、塞內加爾、埃塞俄比亞和馬達加斯加等地,相繼成立了民族主義組織。1912年,南非成立了非洲人國民大會。新的經濟因素和新的社會力量的出現,階級結構的變化,對非洲社會的發展和民族運動的興起都帶來了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