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馬赫迪起義(1 / 3)

蘇丹馬赫迪起義

19世紀初,殖民列強對非洲的占領尚未深入內陸。對於地處內地的蘇丹來說,侵略威脅來自想要掠奪黃金和奴隸的埃及。埃及在侵略小國林立、尚未統一的蘇丹時,不僅進兵順利,還建立了以掠奪為目的的行政統治。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大大改變了整個東北非的局勢。英法為控製運河展開了爭奪。埃及爆發了反對外來侵略的阿拉比起義。伊斯蘭化的蘇丹人民不堪奧斯曼埃及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利用埃及統治混亂之機,在馬赫迪主義旗幟下,發動了大規模反外來統治的鬥爭。1882年,英國鎮壓了阿拉比起義後,以埃及為基地,將侵略的觸角伸向尼羅河上遊。馬赫迪起義的矛頭隨之從反奧埃統治為主轉向反對英埃統治。老奸巨滑的英國企圖以建立受自己控製的蘇丹自治政府來平定蘇丹人民起義,但酷愛獨立自由的蘇丹人民經過浴血奮戰建立了馬赫迪國家。它不僅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的囂張氣焰,還統一了分裂的國家,整合了互相隔絕的各族,培養了人民反侵略的鬥爭意識。

然而,英帝國主義絕對不能容忍在“2C計劃”必經之尼羅河上遊和英印航線之紅海沿岸出現一個獨立的非洲人國家。它不但不允許其它帝國主義國家染指這一地區,而且挑動蘇丹和埃塞俄比亞互相殘殺。馬赫迪起義雖然建立了國家,但它並沒有徹底摧毀舊的生產關係。馬赫迪國家象所有勝利後的農民起義一樣很快封建化了,宗教也逐漸失去了它的號召、凝聚和組織作用,階級矛盾加劇,統治集團內訌嚴重。失敗已不可避免。英埃入侵以後,蘇丹被強行納入西方資本主義的世界體係,名義上實行英埃共管,實際上變成英國的殖民地,成了帝國主義的原料和農副產品供應基地。

一、奧斯曼埃及對蘇丹的入侵與統治

1811年,穆罕默德·阿裏在埃及取得政權後,想要建立一個獨立於奧斯曼帝國之外的大帝國。1811—1818年,他入侵阿拉伯半島,占領了東至波斯灣、南至也門的大片領土,隨後即把侵略矛頭指向被埃及曆代統治者認為是自己勢力範圍的蘇丹。他不僅要開疆拓土、打通由散納爾和達爾富爾控製的尼羅河盆地通往埃及的傳統商道,還要用蘇丹尚勇好武、能幹忠誠的黑奴充實自己的軍隊,要掠奪蘇丹的黃金等自然資源以培植自己的國基。而促使阿裏兵進蘇丹的直接近因,則是要消滅逃亡棟古拉的馬木路克殘部。

入侵蘇丹由阿裏的兒子伊斯梅爾·卡米爾帕夏主持。1820年7月20日,伊斯梅爾率軍從阿斯旺出發,經過下努比亞,征服了馬哈斯國。在棟古拉,馬木路克被逐四散,東支準備過紅海到希賈茲,被比賈部落斬殺;西支到了北非的突尼斯;北支投降阿裏軍隊;南支逃到善迪。伊斯梅爾繼續揮師南下,沿途一些小部落紛紛不戰而降,唯尚武不羈的夏吉亞人英勇抵抗,但大刀和長矛終究敵擋不住大炮和火器,很快歸於失敗。1821年6月,伊斯梅爾兵至散納爾,芬吉人末代素丹巴迪六世投降,但夢想盡快取得奴隸和黃金的阿裏急不可耐,派其婿德弗特達爾庫斯勞指揮另一支大軍,於1821年4月20日從尼羅河向西南之達爾富爾進發,攻占巴臘,征服達爾富爾統治下的科爾多凡。至此,大規模的征服告一段落,奧斯曼埃及基本上控製了蘇丹。第二階段的征服主要在東部和南部,伊斯梅爾統治時基本完成。1831—32年,埃及統治者向東擴張,占領了卡薩拉。1840年3月20日,阿赫美德帕夏征服塔卡,騙取哈登多瓦,再次占領卡薩拉。1865年,奧斯曼素丹將以前租給阿裏的薩瓦金和馬薩瓦割讓給埃及。1869年,比較歐化的伊斯梅爾任命英國人薩繆爾·貝克統帥一支遠征軍,征服賈阿裏,建立赤道省,貝克被任命為該省第一任省督。1873年12月,在比拉利遠征軍被擊敗後,伊斯梅爾以任命祖貝爾為總督換取了對巴赫爾·加紮勒河省的統治。1874年10月,祖貝爾從南部、阿尤布帕夏從西部圍攻達爾富爾,在馬拉瓦希殺死其素丹伊卜拉欣,11月2日占領法席爾。至此,整個蘇丹處於奧斯曼埃及統治之下。

奧斯曼埃及在進軍途中就逐步設立了行政統治。一般來說,全蘇丹由總督(胡庫姆達)統治,他向開羅的阿裏負責;下設由省督(穆迪爾)統治的若幹省;省下設區,由省督任命的官員統治,部落酋長協助其工作。這套統治方式有四個特點:一是高度中央集權。對於埃及來說,蘇丹隻相當於它的一個省,所以蘇丹的事務全由阿裏決定。二是大量任用歐洲人充當高級官吏。省級以上官吏多由歐洲人擔任,但這些官吏主要為奧斯曼埃及服務,最多時達2萬人,其中有曾擔任赤道省省督的英國人貝克和戈登、任加紮勒河省督的意大利人蓋西、任馬薩瓦省督的瑞士人穆澤戈爾,戈登還擔任了蘇丹總督。三是帶有濃厚的軍事性,用軍事威懾來維護政治統治。其省督和總督都是當地駐防軍的司令,1881年,在喀土穆駐軍7470人,在科爾多凡駐軍5830人,在達爾富爾駐軍4863人,在棟古拉和柏柏爾駐有4000多人,在赤道省和加紮勒河省為3000多人,在沿埃塞俄比亞各據點為5500多人。蘇丹人民稍有反抗,便遭殘酷鎮壓。庫斯勞為替伊斯梅爾·卡米爾1822年10月在賈林被殺報仇,共屠殺了40000人,1823年一次竟殺死5000人。四是其目在於使蘇丹人民完全順從奧斯曼埃及的統治,並從蘇丹最大限度地榨取人力、自然和經濟資源。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麵。

第一,掠取奴隸。阿裏一再告誡入侵之奧埃軍政官員說,我們不斷往蘇丹派兵的目的“就是要從蘇丹擄回黑蘇丹人”。他認為:“適合招募入伍的奴隸,具有和寶石同樣的價值,甚至更有價值。”他計劃從蘇丹取得10萬黑奴,為達此目的,有時甚至和下屬做交易,即每送回3000名適合服兵役的蘇丹黑人,就給他們增調1000人的軍隊。獲取黑奴主要有四種方式:一是戰爭俘虜。例如在征服傑貝勒塔比時擄回了1900名俘虜。二是武裝獵獲。獵奴主要在努巴山區、尼羅河上遊及埃塞俄比亞邊境地區進行。三是國家專賣。阿裏曾頒布命令,規定奴隸販賣商除為政府效勞外,不得在蘇丹境外販賣奴隸。他還和達爾富爾素丹訂立奴隸專賣協定。據估計,散納爾每年向埃及輸出1500名奴隸,達爾富爾每年多至6000人;善迪奴隸市場更加繁榮,生過天花的年輕男子值15美元,姑娘值25美元。在蘇丹南部,販奴活動更加猖獗。阿拉伯人和北方人成了唯利是圖的中介人。四是代繳實物稅。阿裏曾允許把身強力壯的蘇丹人當作實物稅上繳。擄回的奴隸用途不一。身強力壯的訓練充軍,有較高技能者充作官員薪餉或家內使用,其餘變賣出售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在奧埃征服的60年,蘇丹喪失了大量的人口,僅1839年在蘇丹捕捉的黑奴就達到20萬人。人口的急劇減少使生產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第二,難圓黃金夢。在入侵蘇丹前,阿裏曾聽說,蘇丹南部粒粒黃沙都含有金子。征服蘇丹後,他陸續派專家到蘇丹去分析土壤樣品,他本人也親赴蘇丹視察。結果表明,蘇丹僅在法祖格利地區和希布恩山區有少量黃金。懊喪之餘,他轉而貪婪掠奪蘇丹的象牙、阿拉伯樹膠、駱駝、牛、羊等。1827—1828年大約從蘇丹掠走1270噸樹膠,1836—1837年向埃及輸出了25000張牛皮、6400張山羊皮和19600張綿羊皮。19世紀70年代,大約每年有3000—4000頭駱駝從事來往於埃及——蘇丹之間的貿易。戈登還宣布在赤道地區對象牙貿易實行政府壟斷。埃及每年從壟斷蘇丹象牙貿易中弁取商業利潤就高達400萬鎊。

第三,強行征收苛捐雜稅。征稅有以下特點:一是重複繳納。蘇丹人民每年須繳稅三次。一次上繳埃及國庫,一次上繳蘇丹總督,一次落入稅吏和地方官吏的腰包。二是稅目繁多。除規定的人丁稅、牲畜稅、什一稅之外,還有出售穀物和牲畜的上市稅(一般為售出價值的50%)、水車稅(每年7鎊)、掛旗稅(4鎊)和修房稅等。三是采用估稅法。高額估稅,不顧人民承受能力,不管天災人禍,照例完納。四是征法惡劣。不但實行連環保法,還在軍隊陪同監督下提前預征。如1871年,加法爾·穆茲哈爾總督在北方諸省超限度地征收了水車稅,其繼承者還一年征收了三年的水車稅。僅1873年一年,埃及統治者就從蘇丹人民身上搜刮了100萬鎊,相當於埃及當年政府收入的1/10。1878年,蘇丹財政赤字累計達32.7萬英鎊,但埃及政府還規定每年上繳埃及14.3萬英鎊。沉重的賦稅不但源源流入埃及國庫,也填滿了官員們的私囊。一個月薪二鎊的政府機關文書因得到總督賞識擢升稅吏,任職三年便搜刮錢財達6萬鎊。這意味著5000戶人家被搗毀,幾百萬人無端被掠奪和遭鞭笞,意味著無數抗命不繳稅的人被杖斃於門前。曾經人口稠密、農牧興旺的散納爾,在19世紀70年代初,145個村莊隻剩下599人,大部分居民不是餓死,就是為逃稅而四處流浪。

蘇丹人民不甘沉淪,自奧斯曼埃及占領以來,一直進行著反抗。1822年秋,馬克·尼米爾指揮群眾縱火燒死伊斯梅爾·卡米爾。1834年,馬哈斯人民在馬克·巴黑特領導下掀起抗稅暴動。1865年,卡薩拉駐軍中全體蘇丹籍士兵發動兵變,反對殘暴統治。1877年,達爾富爾人民在拉希德領導下發動抗稅起義。……在蘇丹人民不斷英勇鬥爭的同時,伊斯蘭化的蘇丹社會出現了一種“馬赫迪期待”,即當廣大貧苦人民對統治階級的殘酷壓榨和荒淫奢華的生活深惡痛絕時,就會期待“馬赫迪”降世,建立千年幸福王國,既恢複真正的教義,又把群眾救出苦海。1881年,這個偉大的先知應運而生,他就是穆罕默德·艾哈邁德。

二、馬赫迪大起義

穆罕默德·艾哈邁德1844年8月12日生於阿巴島一個造船主家庭,後遷至卡拉裏。他自幼離家,輾轉拜師,研習宗教,潛心苦修。他深受穆斯林世界正在廣泛興起的伊斯蘭複興運動之鼓舞和影響,深深同情人民疾苦,痛感伊斯蘭教的腐化和墮落。據說他曾拒吃學校發的口糧,認為那是反動政府從人民身上搜刮來的。他還在其教長為兒子舉行的割禮儀式上,反對用女奴跳舞,認為這有悖原始伊斯蘭教。被革出師門後,他經過痛苦的思索,決定淨化宗教,拯救民族,並毅然宣布自己就是眾所期待的先知——馬赫迪,從而擔負起變革社會現實的曆史使命。

1881年6月29日,馬赫迪在阿巴島發布宣言,憤怒聲討奧斯曼埃及統治者。他說:“這些土耳其人以為王國是他們的。……他們違背了安拉的使者及眾先知的教導,無視安拉的啟示,篡改穆罕默德的法律,褻瀆安拉的宗教,把人頭稅強加在你們和所有穆斯林的脖子上。……土耳其人不斷搶走你們的人,將他們戴鐐監禁,擄掠你們的妻兒,屠殺安拉保佑下的生靈。”他提出“寧拚千條命,不繳稅一文”的戰鬥口號,號召人民對土耳其人進行聖戰,以古蘭經和聖訓作為指導思想,在蘇丹建立“普遍平等,處處公正”的理想社會。

阿巴島起事後,喀土穆占領當局先派人前去調查核實。8月7日派出和平使團招降,聲稱總督是應該服從的領導者。馬赫迪義正辭嚴地駁斥道:“我才是伊斯蘭世界應該服從的領導者,我受之於安拉的使命,誰都要服從。”軟的不行,拉烏夫總督便派出助手薩烏德率軍200人前去討伐。8月12日,馬赫迪率領一支由350人組成的軍隊、打著寫有“先知的哈裏發——穆罕默德·馬赫迪”字樣的四麵大旗勇敢迎戰,殺敵120名士兵和6名軍官,自己傷亡僅12人。這一仗揭開了馬赫迪武裝大起義的序幕。

首仗大捷後,馬赫迪及時進行了戰略大轉移。他效法先知從麥加到麥地那的先例,把義軍從政府軍控製範圍內的、位於尼羅河上易受水陸夾攻的阿巴島帶向卡迪爾山區。此地地勢險要,政府力量薄弱,群眾基礎好,多是逃荒而來的農民,有利於發動群眾,壯大隊伍,建立根據地。1881年12月9日,法碩達省督拉希德率領由350名士兵、70名非正規軍和1000名舒盧克部落民組成的軍隊,想出其不意消滅馬赫迪,但卻鑽進了義軍設好的埋伏圈,全軍覆沒。從此馬赫迪威名大振,通往卡迪爾山道路上擠滿了前來投降的人。1882年6月7日,散納爾省督沙拉利率軍3000人前來圍剿,馬赫迪指揮3500人在卡迪爾全殲來敵。卡迪爾之戰影響極大,群眾認為這簡直是個奇跡,似有神助,魔法無邊。義軍人數隨之迅速擴大到15萬。

1882年7月,英國趁法國入侵突尼斯之機,炮轟亞曆山大裏亞,9月攻陷開羅,擊敗了實際上與馬赫迪起義軍遙相呼應、默契配合的阿拉比運動。從此,埃及實際上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蘇丹也作為保護英國在埃及統治的屏障和向南擴張的必經之地而成為英國的進攻目標。同時,英國人第一次提出“必須著手解決蘇丹問題”。馬赫迪起義的矛頭指向也從以反奧埃統治為主變成反英埃侵略。馬赫迪利用阿拉比抗英之機,一方麵整編義軍,加強軍事訓練,為軍事上從戰略防禦轉向進攻準備條件;一方麵大量散發信件,廣遣密使,到處鼓動。起義像洪水一般蔓延全國,甚至到最遙遠的窮鄉僻壤,慢慢形成農村包圍城市的大好形勢。

1882年9月4日,馬赫迪揮師三萬,正麵攻擊蘇丹第二大城市、科爾多凡的政治經濟中心烏拜伊德。但由於起義軍尚不完全適應從叢林遊擊戰向陣地攻堅戰的急劇轉變,結果丟下上萬具屍體敗歸。馬赫迪立即總結教訓,決定圍困巴臘和烏拜伊德。10月擊敗了來自喀土穆、由加迪爾帕夏率領的兩個正規營和752名非正規軍的援助。1883年1月5日,既無糧草、又無援軍的巴臘守軍投降。馬赫迪給予寬大處理,打消了烏拜伊德守軍的顧慮,起到了分化瓦解的作用。1月17日,賽義德率領烏拜伊德3500名守軍投降,繳獲步槍5000支、炮5門、火箭1支及大量彈藥。在攻占烏拜伊德時,逐漸形成了馬赫迪軍隊的作戰模式:第一步是派密使攜信件到處煽動起義,使政府軍忙於鎮壓以分散其兵力;第二步是派兵與人民起義合流對敵,進一步消耗政府軍隊的戰鬥力;第三步是由馬赫迪軍隊主力圍打孤城,徹底戰而勝之。

英埃不甘心失敗。英國默許埃及政府用英國軍官訓練和指揮埃及軍隊消滅馬赫迪起義。1883年1月,英國軍官希克斯被任命為遠征軍總司令。9月27日,由配備機槍和大炮的12000步兵、50匹戰馬和5000頭運輸駱駝組成的大軍從杜懷姆出發。馬赫迪采用集中兵力、誘敵深入、斷其退路的戰術,於11月4日用4萬人將其圍在希甘,並切成三段。為了瓦解其軍心,馬赫迪發表《告士兵書》說:“誰投誠,誰得以平安無事,如若不相信我們,迷信你們的槍炮和火藥,則必死無疑。……軍中那些先亡者是你們的前車之鑒。”11月5日晨,馬赫迪軍隊發起總攻,消滅希克斯和全部主要官員,僅250人生還。希甘大戰勝利以後,起義隊伍更加壯大,聲勢浩蕩,迫使埃及在達爾富爾和巴赫爾·加紮勒的統治相繼崩潰。1883年12月23日,達爾富爾總督斯拉廷投降。1884年1月15日,馬赫迪軍隊進駐法席爾。1884年4月28日,馬赫迪軍隊攻占代姆祖貝爾,加紮勒河省督盧普頓被俘獲。英國政府被迫改變策略,命令埃及軍隊撤出蘇丹。馬赫迪在蘇丹和整個穆斯林世界的威望大增,希賈茲、印度、突尼斯、摩洛哥都派代表團前來拜訪,祝賀其勝利,傾聽其教誨。

1884年1月4日,英國政府向駐埃及總領事巴林發出撤退命令。1月16日,埃及政府命令喀土穆當局執行。幾乎同時,戈登從倫敦出發,於1月25日到開羅與赫迪夫會晤。戈登身負雙重使命:一是擔任蘇丹總督,負責處理撤退問題;二是組織一個蘇丹自治政府。2月18日,戈登到達喀土穆。他宣布撤走軍隊,賦稅減收一半,允許擁有奴隸,還將舊稅冊、皮鞭和笞蹠等刑具抬到廣場當眾燒毀,企圖平息人民的憤怒。這純屬惺惺作態,因為他在致巴林爵士的信中建議:“如果要維持埃及的平靜,一定要摧毀馬赫迪。……現在可能是比較容易摧毀的時候。”他要求派印度軍隊前往摧毀馬赫迪。與此同時,戈登還宣布成立“地方自治政府”,他認為:“在蘇丹建立一個穩定的政府就能阻止馬赫迪勢力的擴張。”在啟用奴隸販子祖貝爾被批準後,他挑選了三個核心人物,即大封建主、舒克裏亞部落酋長阿瓦德·克裏姆·阿布·辛貝伊,大奴隸販子賽義德·侯賽因·賈邁比貝伊及伊十拉欣·法齊貝伊。同時,戈登修書馬赫迪,委任他為科爾多凡的素丹,並送去一份委任狀和一套官服。3月5日,馬赫迪回信駁斥說:“我是眾所期待的、當地無愧的馬赫迪,是先知的繼承人,我無需接受你委以的科爾多凡素丹之位。……安拉已曉諭我,與我為敵者,安拉必誅之。”他還派人送一套苦修僧的軍服給戈登,勸他改宗伊斯蘭教。戈登的陰謀破產了。馬赫迪派出大將奧斯曼·迪克納,1884年2月5日在辛卡特擊敗貝克的3700名救援軍,殲敵800人,其中歐籍軍官11名,這就切斷了從喀土穆到薩瓦金的交通線;3月12日切斷喀土穆通往埃及的電話線,4月27日攻占柏柏爾。這樣,喀土穆與外界聯係的兩條主要通道都被堵死,完成了打援圍城的戰略部署。

英國政府見撤退不成,就在8月5日決定派出救援軍,並給埃及貸款30萬英鎊作為戰費。1885年1月8日,沃爾斯利的沙漠縱隊從庫爾提出發。馬赫迪決定先發製人,搶在援軍到來之前攻下喀土穆。1885年1月5日,馬赫迪軍隊攻下喀土穆之外圍重鎮恩圖曼要塞。馬赫迪給戈登發出敦促投降書。戈登困坐愁城,惶惶不可終日,但仍負隅頑抗。1月26日,馬赫迪命令發起總攻。戈登被憤怒的馬赫迪戰士矛刺身亡。這個雙手沾滿蘇丹、中國及其他亞非國家人民鮮血的劊子手,終於得到了應有的懲罰。1月28日,援軍到達青、白尼羅河交彙處,但為時已晚。1月30日,馬赫迪勝利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