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強瓜分非洲之角與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
19世紀後30年,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壟斷資本為獲得最大限度的高額利潤,開始了瘋狂瓜分世界的競賽。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貫通了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海上通道,非洲之角的戰略地位和商務價值更顯重要。各帝國主義國家競相插手,都想在此建立戰略據點。因此,非洲之角的瓜分,不僅是殖民列強瓜分非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列強瓜分世界大格局的一個重要部分。爭奪非洲之角的著眼點,包含著殖民列強對世界戰略的考慮,因此,對這一地區的爭奪相對來說較為激烈和複雜。
以2C計劃為目標的英國,在蘇伊士運河通航後,要確保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紅海—印度洋的海上生命線,對於整個紅海、印度洋西側特別是鄰近運河地區的非洲之角,尤抱有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之心。它一方麵赤裸裸地積極搶占2C計劃必經之地,另一方麵又非常狡猾地慫恿自己控製的埃及積極向東非之角擴張,削弱當地人民的反抗,最後達到其坐收漁利的目的。1882年通過武力鎮壓阿拉比起義,英國將埃及實際上變為自己的殖民地;接著借助於支持埃及鎮壓蘇丹馬赫迪起義,基本上控製了尼羅河流域。1898年法碩達事件因法國退讓而平息,英國實現了自己縱貫非洲計劃的北半部分。同時埃及在英國允許下,南下索馬裏沿海,勢力一直達到哈拉爾。這樣,從整個戰略態勢上看,英國不但逐步在內陸地區造成了一個對非洲之角的隔離帶,而且在爭奪非洲之角的鬥爭中已得先機。
對非洲之角懷有野心的,除英國外,至少還有法國、俄國、意大利等。在爭奪非洲的鬥爭中,法國熱衷於東西齊頭並進,力圖使自塞內加爾東進的殖民軍與自索馬裏沿岸西進的殖民軍會師中非,實現其夢寐以求的橫斷非洲大陸的2S計劃。法碩達事件後,法國不甘心失敗,依舊積極在非洲之角地區滲透擴張,建立據點,以威脅英國的海上生命線。侵略成性的沙皇俄國不甘寂寞,也竭力在東北非地區活動,力圖打擊英國在印度洋的勢力,為它自己從中亞地區南下打通印度洋的南進戰略服務。沙俄的傳教團與軍事考察團相繼進入這一地區。意大利帝國主義發跡較晚,力量在殖民列強中最弱,當它走上世界大瓜分的餐桌時已所剩無幾,因此在瓜分非洲之角的爭奪中更帶有某種瘋狂的、不自量力的色彩。在埃及撤出非洲之角後,英國改變策略,采取一種弱鄰政策,即比起咄咄逼人的勁敵法國來,英國寧願選擇意大利作為自己在非洲之角殖民擴張與統治的夥伴。因此,英國認為意大利在東非之角的滲透擴張在某種程度上適應了英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要求,於是對此采取默許甚至慫恿的態度。這樣,列強在瓜分非洲之角時,逐步形成了英國為主角、意大利打頭陣、兩者聯袂對付法國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格局。
和其他被瓜分、被掠奪的地區一樣,東北非人民對列強侵略的回應是不屈不撓的反抗。在非洲之角這片土地上,生活著尚處於前資本主義階段的索馬裏各族人民。他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經濟相當落後;政治發展程度參差不齊,有部落、有氏族、也有初步形成的封建國家。因此,各部落、氏族或封建國家間經常發生衝突甚至規模可觀的戰爭,從而大大削弱了索馬裏各族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瓜分的力量。索馬裏盡管沒有形成單一的政治實體,但其文化具有同一性,即都信仰伊斯蘭教,它為索馬裏人民提供了一種傳統的反抗武器——聖戰;而且麵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索馬裏各族人民雖沒有共同的國家觀念,但產生了一種統一的家園意識。在殖民征服下有了共同利益關係的索馬裏人民,一旦注入聖戰的精神,那平時就尚武好勇的身軀便在神的呼喚下迸發出持久而超人的力量,其典型表現便是長達20年之久的哈桑大起義。
在黑非洲最早出現國家組織的埃塞俄比亞,發展了在整個非洲大陸獨一無二的基督教文明。盡管地理上的隔離和長期的對外封閉使這個封建王國變得疲軟萎縮,政治、經濟上都具有鮮明的割據性和分散性,但悠久的曆史傳統加上自西奧多以來的近代化改革,畢竟使這裏的人民在麵對外來威脅時能做出較高層次的反應。最弱的帝國主義國家遇上了最強的的非洲國家,就理所當然地爆出了非洲之角人民反抗瓜分的另一片光華——埃塞俄比亞人民抗意衛國戰爭。孟尼利克在保家衛國的同時,還繼續了西奧多開創的近代化改革。他不但引進西方的長技,而且在政治上進行改革,設立了內閣,改善了司法製度,試圖建立近代中央集權製。雖然這僅僅是模仿,是想將西方近代先進製度嫁接在尚未變化的封建主義土壤上,然而,不管他們對近代化的理解有多少局限性,其改革事業畢竟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加強了內部統一,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強了抵禦外國列強入侵的能力。從國際環境來看,在抗意戰爭中,客觀上支持了埃塞俄比亞的法國、俄國尋求更大的利益;而與意大利站在一起的英國雖在感情上對埃塞俄比亞取得的巨大勝利恨之入骨,然而理智告訴他們:埃塞俄比亞的獨立既未直接威脅蘇伊士—紅海—印度洋航線的安全,又不直接影響2C計劃的實施,同時還有利於壓抑一下意大利的侵略氣焰,保持其弱鄰地位,因而得到英國的容忍。所以在非洲進入現代史時,我們看到了一個以自己的抗爭保持了至少是表麵上受到列強承認的獨立國家——埃塞俄比亞。
一、列強瓜分非洲之角
非洲之角北扼紅海咽喉,東南頻臨印度洋,曆來為東西方交通要衝。英法出於全球戰略考慮,對此覬覦已久。列強對非洲之角的爭奪大致可以1884年為界分為前後兩段。
第一階段以英國、法國、埃及的侵略為主。1827年,英國試探性地派“塔馬爾”號軍艦侵入柏培拉,迫使當地哈巴爾·阿瓦爾部落簽訂“友好通商條約”。1839年,英國又用武力占領了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端的亞丁,將其作為通往東印度的中繼站。駐亞丁的英國殖民軍依賴紅海彼岸的北索馬裏供應肉類和其他物資,因此1840年8月,英國軍隊就侵入亞丁對岸,分別在8月19日和9月3日迫使塔朱臘和澤拉簽訂條約,塔朱臘素丹以10袋稻子賣掉了穆沙島,澤拉總督無償割讓了奧巴特島。
在瓜分非洲之角的鬥爭中,法國針鋒相對,是英國的主要對手。1840年,法國南托·博爾多斯公司派孔伯前往塔朱臘和澤拉活動。1843年,深入到埃塞俄比亞境內的旅行家羅竭·赫裏考特代表法國與紹阿王簽訂了《政治和商業協定》。1859年,還在剛剛破土動工開鑿蘇伊士運河之際,狡猾而又有眼光的法國殖民者就設法取得了位於達納基爾紅海沿岸的奧博克港的租借權;1862年又以10000塔勒購買該港,預先在通航後的英國生命線上砸下一顆釘子。1881年,法國在奧博克開設了法國—埃塞俄比亞貿易公司。
繼法國之後,意大利殖民者接踵而至,也對紅海非洲地區提出了領土要求。1869年,原在埃塞俄比亞活動的傳教士朱塞佩·薩佩托在厄立特裏亞沿海取得了阿薩布港的租借權。1870年,意大利的拉法坎勒·魯巴蒂諾輪船公司也從當地達納基爾人手裏購買了這座港口。
夢想建立一個非洲大帝國的埃及統治者不但派軍遠征蘇丹和赤道非洲,還追逐非洲之角的利益,發動了與埃塞俄比亞的戰爭,甚至派兵占領遠至基斯馬尤的東非沿海之地。1866年,伊斯梅爾政府從奧斯曼帝國皇帝那裏獲得紅海沿岸的薩瓦金和馬薩瓦。1870年,埃及總督受奧斯曼素丹之命,統治了從蘇伊士到瓜達富伊角之沿海地區。同年,埃及派出穆罕默德·賈馬爾貝伊前往索馬裏沿岸活動,先後在布勒哈爾和柏培拉升起了埃及的旗幟。1872年,埃及出兵攻占埃塞俄比亞北部邊境地區。對埃及統治者這種追求霸業的政治任性,英國狄士累利政府采取慫恿的態度,因為埃及向外擴張就需追加軍費,這就會使本來就難以平衡的財政破產,以便英國乘機控製並從擴張中獲得利益;同時也可借埃及之力削弱埃塞俄比亞,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在英國暗中鼓動之下,1873年埃及占領了厄立特裏亞的恩涅斯萊灣,次年占領克倫。1875年,埃及兵分三路,再次入侵埃塞俄比亞北部,勞夫帕夏率領的軍隊占領了哈拉爾,但在11月6日的貢德特戰役和翌年3月7—9日的古拉戰役中分別被約翰四世的部隊擊敗。不過,埃及仍派遠征軍到瓜達富伊角以南的索馬裏海岸,並從澤拉向內地擴張。英國在控製埃及財政之後,將埃及變成了侵略非洲之角的工具。1877年英國同埃及總督簽訂協議,承認埃及的管轄範圍向南一直延伸到哈豐角,並明確規定:“索馬裏海岸……的任何部分,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割讓給任何一個外國。”這一規定表明了英國排斥其他列強染指索馬裏的意向。
第一階段的征服有兩個特點:一是列強都在沿海活動,尚未大規模深入內地;二是列強尚未在此建立殖民統治機構。
1884年後列強對非洲之角的瓜分進入第二階段。1882年初英國炮轟亞曆山大港,埃及成為英國殖民地。與此同時蘇丹爆發的馬赫迪大起義,對埃及統治者的對外擴張是一次毀滅性打擊。1884年6月3日,埃及與英國、埃塞俄比亞簽訂了《埃及和平條約》。埃及將所占埃塞俄比亞北部土地如數歸還,埃塞俄比亞可用馬薩瓦港運送包括武器和彈藥在內的一切商品。埃塞俄比亞的義務是協助被馬赫迪軍隊包圍在卡薩拉、阿邁迪丁和桑希特的埃及軍隊經埃塞俄比亞撤到馬薩瓦。隨後埃及軍隊先後撤出伯格人居住區、澤拉、柏培拉、哈拉爾等地。這樣,非洲之角地區再次出現某種真空地帶,帝國主義列強在此展開了瘋狂的角逐。
英國迅速占領澤拉、布勒哈爾和柏培拉等沿海城鎮,並在1884年7月—1885年1月間分別與伊塞·蓋達布爾西、哈巴爾·加爾哈吉斯、哈巴爾·阿瓦爾和哈巴爾·托爾賈洛等族簽訂殖民保護條約,把殖民統治從沿海擴至內地。這些條約,一般都保證除英國政府外不將他們所居住或控製的任何領土割讓、出賣或抵押給任何其他國家。同時,英國分別向柏培拉、澤拉和布勒哈爾派遣三個受英國駐亞丁長官節製的副領事。1886年,英國又與上述各族簽訂補充條約,宣稱英國政府保證各有關部族及其領土受到女王的恩澤和庇佑,重申未經英國允許各部落不得同任何其他國家發生關係。1887年7月20日,英國通知歐洲列強,在吉布提至齊阿達港的索馬裏北部沿海建立英屬索馬裏保護地。此外,英國與德國於1886年在東非劃分勢力範圍,確認從基斯馬尤到瓦爾謝克的貝納迪爾海岸歸桑給巴爾素丹管轄。1891年,英國迫使桑給巴爾素丹簽訂條約,實際上接管了貝納迪爾海岸。
法國野心勃勃,立即抓住了這一進入索馬裏的大好時機。阿拉比事件後,英法兩國共同控製埃及的情況不複存在。法國人認為自己蒙受了莫大的恥辱,於是決心在航線必經的紅海地區建立一個穩固的基地。1884年,正當蘇丹馬赫迪大起義漸進高潮的時候,法國任命萊翁斯·拉加爾德為駐奧博克總督。他上任伊始,便積極擴張,先後與塔朱臘沿岸一些酋長簽訂條約,占領了阿利角、古貝特哈拉巴等地方。1885年,法國占領吉布提,法國的殖民統治重心也從奧博克遷至吉布提。英國對此立即作出強硬反應,宣稱其索馬裏保護地從柏培拉起一直延伸到法國所宣布的殖民範圍以內。法國充耳不聞,繼續與當地部落簽訂“永久友好條約”。雙方關係一度緊張,後經過談判,1888年法英就此締結條約,將兩國在非洲之角殖民地疆界劃在澤拉與吉布提之間。1896年,法國將其在北部索馬裏的占領區合並為法屬索馬裏,吉布提為其首府。
侵略成性的沙皇俄國披著同教親善的外衣,也要在非洲之角占有一席之地。1884年,沙俄冒險家阿西諾夫以旅行為名,竄到埃塞俄比亞,為建立一個哥薩克殖民地做準備。1889年1月,阿西諾夫率領一支遠征隊在吉布提的薩迦諾港登陸,與法國發生衝突,俄國人全軍覆沒。1894年,沙俄利用埃塞俄比亞與意大利衝突加劇之機,迅速派使團到埃塞俄比亞,受到孟尼利克的歡迎。1896年,沙俄在亞的斯亞貝巴建立使館。繼教會使團之後的是軍事使團,沙俄曾派一些軍官(如阿爾塔莫諾夫上校等)到埃塞俄比亞參謀總部工作。沙俄的用心正如伊夫拉因在1896年出版的《埃塞俄比亞遊記》中透露的:“除了宗教領域的親善以外,友誼可以為我們的政治利益服務,我們的國家可能在靠近印度洋的紅海岸一個地點取得穩固地位。”“這樣,萬一需要,我們就可以在印度邊境牽製英國人,保證我們的艦隊通航到遠東一帶”。
與此同時,意大利也以阿薩布為據點繼續擴張。1882年,意大利在英國壓力之下承認了埃及對阿薩布以北和以南地區的統治權,以此為代價換得了英國對意大利政府正式從拉法坎勒·魯巴蒂諾輪船公司買下阿薩布港的默認。在埃及撤出之後,英國不再限製意大利在這一地區的行動,開始采取弱鄰政策。為抵銷法國的強勁勢頭,英國慫勇意大利擠入埃及撤出所形成的真空地帶。1885年2月3日,意大利軍隊占領馬薩瓦後向貝盧爾地區擴張,並進一步向埃塞俄比亞內地推進,1885年6月占領薩蒂,1886年11月占領瓦阿。1887年1月26日,500名意大利侵略軍被20000名埃塞俄比亞軍隊全殲於多加利。戰敗的意大利不得不放棄薩蒂、瓦阿、祖拉,退回馬薩瓦。1887年12月,意大利再次向內地推進,1888年1月重占薩蒂。1889年,意大利同埃塞俄比亞簽訂了烏查裏條約。意大利不但割占了埃塞俄比亞北部領土,還篡改條約,擅自宣布其為“保護國”。1890年2月,意大利宣布建立厄立特裏亞殖民地,以阿斯馬拉為首府。
在北部行動順利時,意大利又對南部索馬裏沿海提出了領土要求。1889年2月8日,意大利駐桑給巴爾領事文琴佐·菲洛納迪迫使奧比亞部落素丹優素福·阿裏簽訂條約,接受保護;意大利付出的代價是1800塔勒的年金。同年4月7日,當地又一大部落米朱提因素丹被迫承認意大利保護,代價是少量的年薪和部分槍支。意大利先後攫取了從基萊角到阿瓦達角、加臘德·諾加爾和從阿瓦達角到卡西姆港的領土。1889年8月3日,意大利與英國東非公司簽訂協定,轉租到該公司從桑給巴爾素丹那裏承租的貝納迪爾海岸港口,從而使其在索馬裏所獲地盤實際上向南大大推進。1891年,意大利在阿達萊建立了第一個殖民據點和由20名土著士兵組成的駐軍。1892年8月12日,英國駐桑給巴爾領事波特爾以桑給巴爾素丹的名義,把貝納迪爾海岸的布臘瓦、梅爾卡、摩加迪沙、瓦爾謝克等港以年租金16萬盧比直接租給意大利,事實上由意大利無限期獨占。至此,意大利在南部索馬裏沿海的占領地區基本連成一片,形成了以此為依托、以各港口城鎮為據點、向內地不斷深入的戰略態勢。1908年,意大利將南北領地合並為意屬索馬裏。
埃塞俄比亞是東北非之角的一個大國,其曆代君主都認為自己國家的疆界東至大海、西到白尼羅河。孟尼利克二世在位時,國力蒸蒸日上。阿杜瓦大捷後,其國內和國際聲望驟增,君權擴張意識膨脹,不斷向東蠶食。這就使列強瓜分非洲之角的形勢又一次因東方君主的摻合而帶上特殊的色彩。
早在約翰四世統治時,身為紹阿王的孟尼利克就積極向東、向南擴張。1885—1886年占領阿魯西,1887年占領哈拉爾。孟尼利克命令他的親信、新占地區駐節長官馬康南公爵繼續向沿海地區伸展其勢力,1891年秋占謝貝利河上的伊米。沿海的吉布提和澤拉地區雖然已分別為法英兩國控製,但其內地的伊塞人和蓋達布爾西諸部則受馬康南的控製,向其納貢。在南方,埃塞俄比亞軍隊沿朱巴河南下,直至盧格。同時孟尼利克與歐洲殖民者進行了大量的貿易:紹阿從意占阿薩布和法占奧博克購買軍火,輸出大量的象牙、牲畜、咖啡和黃金。埃塞俄比亞的這些活動都與當地索馬裏人和正在西進的意大利人發生衝突,它對南方和東南方的巨大壓力也使埃英關係日趨緊張。1887年10月20日,正在與約翰皇帝作戰的意大利為從內部削弱埃塞俄比亞,與紹阿王孟尼利克簽訂《和平聯合條例》。意大利承認孟尼利克為埃塞俄比亞皇帝,並給予5000支雷明頓槍的軍事援助;埃塞俄比亞則在各方麵支持意大利。烏查裏條約簽訂後,意埃關係逐漸惡化。侵埃戰爭失敗後,雙方就索馬裏地區之疆界進行談判,規定從海岸到內地180英裏之地帶和從英屬索馬裏邊界到巴爾德臘以北、朱巴河之間的地區為意屬索馬裏。這一模糊的規定給意大利的進一步擴張提供了借口。它不斷向西擴充控製區域。1908年,意大利又迫使埃塞俄比亞簽訂條約,以300萬裏拉的代價獲得一條從朱巴河上的多洛往北至謝貝利河的邊界,正式將盧格與朱巴河、謝貝利河之間的大片地區並入意屬索馬裏。英國出於對整個東北非戰略的考慮,竭力要與孟尼利克建立友好關係,於是在1897年派出羅德使團前往埃塞俄比亞,其目的之一便是要解決索馬裏海岸英國當局和埃塞俄比亞哈拉爾總督之間存在的某些問題。1897年5月14日,雙方達成協定,英國不但同意通過澤拉港為孟尼利克轉運軍火,並對由此輸入埃塞俄比亞的轉口貨物免征關稅,而且同意放棄英屬索馬裏豪德地區的67000平方英裏土地,僅保留哈爾格薩及小部分地區;同時埃塞俄比亞承認英國對英屬索馬裏的殖民占領。在羅德使團之前,法國也聞風而動,派萊昂·拉加爾德使團與孟尼利克二世談判。由於抗意戰爭中得到過法國的同情與支持,孟尼利克對法國頗有好感。雙方於1897年1月29日和3月20日分別達成兩個協定。法國為保持這種超過別國的友好關係,同意將法屬索馬裏範圍縮小到“萬王之王”滿意的程度。法國縮小了自己殖民地的麵積,卻擴大了自己在埃塞俄比亞的權益,取得了通商方麵的許多優惠保證,並簽署了修築從吉布提通往埃塞俄比亞內地鐵路的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