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英國、法國、意大利、埃塞俄比亞四國大致將各自在索馬裏的屬地調整到彼此可以接受的範圍。非洲之角沿海地帶形成了意大利厄立特裏亞殖民地、英屬保護地、法屬保護地、意屬保護地和埃塞俄比亞東南的索馬裏屬地五塊並立的格局,列強對非洲之角的爭奪遂告基本結束。與第一階段相比,這一時期的瓜分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是建立了殖民統治機構。列強不但把它當作進一步擴張的據點,而且還著手進行治理和開發。二是殖民侵略從沿海深入到內地。殖民者所占據的已不再是某座孤城,而是大片土地。三是列強在瓜分中競爭激烈。老牌殖民國家英法決不放鬆對非洲之角的爭奪,後起的意大利更具瘋狂性,甚至連落後的軍事封建帝國主義沙俄也不甘落伍,加入了瓜分的行列。四是英勇的非洲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抵抗,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埃塞俄比亞抗意衛國戰爭和索馬裏哈桑大起義。
二、埃塞俄比亞的抗意衛國戰爭
正當英、法、意等帝國主義國家加緊瓜分東北非地區的時候,孟尼利克於1889年繼約翰四世之後,登上埃塞俄比亞“萬王之王”的寶座,從而開始了埃塞俄比亞近代化最關鍵的階段。他之所以能對國家近代化做出超越前人的傑出貢獻,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在於他是西奧多二世改革事業的自覺繼承者,而且在許多方麵比那位先驅者站得更高,做得更自覺、更策略。
孟尼利克二世1844年生於紹阿省蓋拉人地區的安哥拉拉,其父海爾·馬拉科特是紹阿國王。11歲時,紹阿王國被西奧多二世所滅,他被帶回馬格拉達,生活在宮廷中。在西奧多二世身邊,他耳濡目染,既獲得了可貴的治國經驗,又深受改革之風的熏陶,萌發了推進近代化的理想。他既受到嚴格的軍事訓練,又汲取了西奧多二世對外猶疑軟弱、內部分裂割據而終於導致改革失敗的教訓。西奧多二世對這位出類拔萃的青年人十分器重,但孟尼利克仍然思戀故土。1865年,他秘密逃離馬格拉達,在蓋拉族頭領沃格特夫人幫助下回到紹阿省,宣布繼承王位。從重掌紹阿大權之日起,孟尼利克便以實現國家近代化為己任,勵精圖治。
1868年,西奧多二世兵敗自殺,埃塞俄比亞陷於分裂和割據的局麵。1872年1月21日提格雷的卡薩稱帝,號約翰四世。此時孟尼利克的勢力已有很大發展。為獲得他的承認,約翰四世與他在1878年3月簽訂條約,規定孟尼利克對約翰四世稱臣納貢,並在國家作戰時提供軍隊;承認孟尼利克為紹阿國王,其勢力範圍北到巴希洛河、西到阿貝伊、東南到阿瓦希。孟尼利克並不就此罷休,而是積極與意大利聯係,擴充自己的實力。1882年,約翰四世不得不與孟尼利克重新簽訂條約,承認孟尼利克向東南方的征服,並用12歲的王子阿利亞·塞拉西和孟尼利克7歲的女兒紮迪圖訂婚的辦法維持雙方的政治聯係。1889年3月10日,約翰四世在梅特馬與蘇丹馬赫迪軍隊作戰時中流彈身亡,臨終前指定曼加夏繼承王位,由忠誠善戰的將領阿魯拉輔佐。然而,孟尼利克卻在大多數封建王公和意大利支持下,加冕為“萬王之王”。
孟尼利克為防止提格雷的曼加夏重新爭奪王位,希望意大利承認其為“萬王之王”。意大利也認為自己在孟尼利克取得王位中有所貢獻,想在其稱帝後有所收獲,希望通過一可靠的傀儡皇帝實現自己對埃塞俄比亞的殖民統治。於是,1888年9月意大利草擬條約初稿,經多次磋商後於1889年5月2日簽訂烏查裏條約,全稱《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永久和平友好條約》,共20條。意大利正式承認孟尼利克為埃塞俄比亞皇帝,並允許埃塞俄比亞從馬薩瓦免稅進口軍火;埃塞俄比亞將提格雷的大部分領土割讓給意大利,並給予其商業、工業、司法上的特許權。意大利對此並不滿足。6月2日,意大利將軍安東尼奧·巴爾德賽拉揮兵迅速占領克倫,8月3日占領阿斯馬拉,不久又長驅直入占領哈馬西安省的餘部以及奧庫勒—庫賽伊和賽勒兩省。在軍事占領的同時,10月1日意大利又與埃塞俄比亞簽訂補充協定。意大利要求以實際占領線劃定埃塞俄比亞和意屬厄立特裏亞的邊界,而意大利為埃塞俄比亞提供400萬裏拉的借款,以哈拉爾關稅作保,否則將哈拉爾割給意大利。
主要問題發生在烏查裏條約第十七條。該條規定,埃塞俄比亞皇帝陛下在與其他國家發生關係時,可以借助意大利國王陛下政府。意大利殖民者采用欺騙手段,將阿姆哈拉文本中的“可以”篡改為意大利文本中的“務必”。意大利在1889年10月17日單方麵根據柏林會議總協定,向歐洲各國宣布埃塞俄比亞為意大利的保護國;1890年2月又將意大利文本公布在“綠皮書”中,以此換得歐洲列強的認可;同時繼續向內地蠶食,1890年1月26日占領了阿杜瓦。對意大利的這種行為,歐洲國家反應不一。英國基本同意,在當時英國出版的地圖上,埃塞俄比亞被描畫為“意屬阿比西尼亞”。法國和俄國一直同意大利處於尖銳對立狀態,所以持反對態度。對意大利要以實際占領線劃定邊界這一要求,埃塞俄比亞統治集團內也意見不一。皇後泰圖就曾質問孟尼利克:“約翰皇帝從不割讓領土,因此而與意大利人和埃及人作戰,他為這一原則戰死。在這個榜樣之後,你願意賣掉自己的國家嗎?難道還要人教給你曆史嗎?”。促使孟尼利克發現意大利陰謀的是,當孟尼利克通知歐洲列強準備在1889年11月3日加冕皇帝時,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答複是:“我們將把您的信件和我們的答複文本郵給我們的朋友、意大利國王陛下的政府。孟尼利克遂讓阿爾弗雷德·伊爾格對比阿、意兩種文本,發現其中有詐。孟尼利克立即把這一欺騙行為通知歐洲列強,要求意大利改正其錯誤並曉諭歐洲各國。1890年9月27日,他又致書意大利國王,表示“由於兩國的友好關係,所以我在簽約時說過,請意大利君主受理我國在歐洲的事務,但是我從未簽訂條約來限製自己必須這樣做。”意大利對此非常惱火。早在這年8月,他們就認為:“戰爭是解決埃塞俄比亞問題的唯一可能之辦法”。但又假惺惺地派安東尼利於12月18日到埃塞俄比亞和解,企圖迫使埃塞俄比亞承認既成事實。泰圖皇後義正辭嚴地駁斥道:“我是一個婦人,我不喜愛戰爭,但比起承認這個條約來,我更喜歡戰爭。”“你想要其他列強把我們看作是你們的保護國,這絕對辦不到!”。1891年2月12日,安東尼利灰溜溜地離開紹阿。意大利政府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迅速將扶植紹阿的政策變成支持提格雷之曼加夏反對孟尼利克皇帝的政策。克裏斯皮說:“從現在起,就要鼓勵那些覬覦王位者來反對他”,隻要他“不存在了,這個帝國就會分裂成南北兩半,……最後都會置於意大利的崇高保護之下”。如果這樣做不能成功,那就采用“拿破侖一世的方法征服這個非洲古國”。1891年4月,孟尼利克再次寫《致歐洲列強書》,指出:“如果遠方的列強前來瓜分非洲,我是不會袖手旁觀的”,表達了維護民族獨立的決心。1891年12月8日意大利與曼加夏簽訂條約,同意意大利兼並賽勒和奧庫勒—庫賽伊。麵對這種情況,孟尼利克毅然在1893年2月12日最終宣布廢除烏查裏條約;2月27日再次通知歐洲列強:“埃塞俄比亞不需要任何國家幫助,她隻受上帝的保護。”
早在孟尼利克發現條約有詐之時,他就預感到戰爭不可避免並積極進行了準備。一方麵,他利用法俄的反意情緒,購進大批軍火裝備軍隊,並接受法俄的軍事代表團,謀求國際上的支持;另一方麵,先後征服了阿瓦什、錫達莫、沃拉莫、咖法等地,竭力保持並增強國家統一,以便集中全部國力與意大利決一雌雄。1893年2月,意大利又派出一個代表團,攜200萬發子彈前來談判。孟尼利克收下了“禮品”,但付了錢。意大利這一行動客觀上不但起到了給孟尼利克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且還破壞了提格雷政策的實施,促進了埃塞俄比亞諸侯之間的團結。曼加夏怕意大利與孟尼利克修好後自己兩邊都不討好,於是幹脆致書巴拉蒂裏將軍,宣布:“我準備承認紹阿國王孟尼利克為萬王之王。”1894年6月9日,曼加夏到亞的斯亞貝巴,背負石板,跪在孟尼利克膝下請罪。孟尼利克接受並任命他為提格雷省督,鎮守北疆。這樣,在戰爭開始之前,埃塞俄比亞已基本解決了軍力疲弱和國家分裂兩大主要問題。其軍隊已擁有82000支槍、28門加農炮,具有相當的戰鬥力。加之在國際上有法俄的支持,這就形成了全國基本上一致對外的大好局麵。
1894年12月,曼加夏在提格雷集結軍隊,巴拉蒂裏要求其立即解散,曼加夏堅決拒絕。於是意大利軍隊在內部顛覆無效之後,越過馬累波河不宣而戰,先後在散納夫、薩加萊蒂和亞的斯亞迪、亞的凱埃等地建立堅固據點。1895年3月,巴拉蒂裏搶占戰略重鎮阿迪格拉特,進而占領阿杜瓦。一路順利進軍,使巴拉蒂裏得意忘形,他吹噓說:如果再多給他兩營士兵和幾門大炮,要不了多久他就能活捉孟尼利克,並將他裝在籠子裏帶回羅馬。在意大利侵略氣焰日甚一日之時,孟尼利克沒有倉促行事,而是繼續做好最後決一死戰的充分準備,加緊籌集軍火和兵力。當意大利向孟尼利克發出最後通諜時,“萬王之王”也在1895年9月17日向全國頒布了《告人民書》,指出:“敵人從海外入侵,他們侵擾了我們的國境,妄圖消滅我們的信仰,破壞我們的祖國。為了愛惜我們最近幾世紀遭受如此深重災難的國家,我忍受著一切,同他們進行了長期談判,但是敵人卻象鼴鼠一樣得寸進尺,……危及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我已忍無可忍!我要采取行動捍衛國家,抗擊敵人。……大家都快跟我來參加戰鬥,保衛祖國,人人出力!”
詔書發布後,埃塞俄比亞人民迅速動員起來,踴躍參軍、捐獻糧食和衣物,還捐款200萬銀元。據估計,當時埃塞俄比亞全國已有一支配備10萬支來福槍、由蓋拉人組成的精銳騎兵和配備400門加農炮的大軍。
1895年12月7日,馬康南公爵率軍在阿姆巴·阿拉吉擊敗了托塞利少校指揮的意大利軍隊。12月8日,埃塞俄比亞軍隊猛攻馬卡累,馬康南本人身先士卒,試圖一鼓作氣攻克這座堅固的要塞。埃塞俄比亞士兵奮不顧身,前仆後繼,有的竟衝到堡下企圖用鋤頭搗毀堡牆而壯烈犧牲。1896年1月23日,意大利軍隊被迫棄城撤往阿迪格拉特。在取得初步勝利後,孟尼利克提出議和,意大利方麵毫不妥協,堅持要滿足其非份的要求。孟尼利克感歎地說:“我覺得再也不能與意大利人打交道了,從現在起,沒有哪個人會認為能滿足意大利人的胃口。”和談無望,這就把一些仍持猶豫觀望態度的諸侯也逼到孟尼利克一邊。埃塞俄比亞各階層都下定誓死一戰的決心,整個民族以前所未有的團結走上了保家衛國的疆場。
意大利侵略者對一個古老的非洲國家能凝聚多大的抵抗力估計不足。在本國資產階級狂熱的好戰壓力與鞭策下,巴拉蒂裏在1896年2月29日晚貿然驅兵前進。意大利軍隊約有20000人,能為巴拉蒂裏指揮作戰的約有17700人,其中10596是歐洲人,他們裝備精良,共有14519條槍、56門大炮。但埃塞俄比亞集中力量迎擊來犯之敵,在數量上占有優勢,其軍隊約有120000人,配備有80000條槍、8600名騎兵和42門大炮。侵略軍既不熟悉戰場地形,又缺乏精確的地圖,在阿瓦洛姆向導的引領下鑽進了孟尼利克設下的埋伏圈,並被分割成三塊。埃軍士氣高昂,士兵們高呼“為了祖國!為了皇帝!為了信仰!”對敵人發起決死衝鋒。意軍慘敗,約4000名歐洲人和2000名土著士兵戰死,1428人受傷,傷亡約達參戰部隊總數的43%,還有1800名意大利人被俘。埃塞俄比亞共計死7000人、傷10000人,傷亡率是參戰部隊的14%。五個月後,意大利求和。經多輪談判,雙方終於在10月26日簽訂《亞的斯亞貝巴和約》。意大利被迫放棄其侵占的土地,宣布廢除烏查裏條約,承認埃塞俄比亞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享有絕對的獨立,並賠款1000萬裏拉。
阿杜瓦一戰,在非洲曆史和世界曆史上都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這是自漢尼拔以來非洲對歐洲取得的最大勝利,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者,提高了孟尼利克和埃塞俄比亞的國際聲望。意軍的慘敗在歐洲引起一片嘩然。意大利的克裏斯皮內閣隨即倒台,英國議會也出現了要求修改對埃塞俄比亞政策的呼聲。西方輿論驚呼:“不敢想象,一個文明的歐洲國家的軍隊會在一名非洲酋長和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災難。”痛定之後,意、法、英、俄等國相繼與埃塞俄比亞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阿杜瓦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反殖鬥爭。波蘭旅行家波托基記載了這樣一個事實:一種“其鄰居對歐洲大國取勝後的種族驕傲和自豪”洋溢在索馬裏人民心中。1900年,南非還出現了埃塞俄比亞教會運動,想和英勇的埃塞俄比亞人民一樣,用自己的戰鬥捍衛民族和傳統文比的獨立。海地和美國的黑人都曾先後到埃塞俄比亞遊曆考察,尋求靈感和啟發。
在帝國主義瘋狂瓜分非洲的時代,非洲人民大多進行了英勇抵抗,但為什麼唯獨埃塞俄比亞能取得如此壯觀的勝刊並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呢?
第一,歐洲列強之間在對非洲大陸的瓜分和對蘇伊士—紅海—印度洋海上生命線的爭奪上矛盾重重。出於戰略考慮,英、法、意不想讓任何一國獨占埃塞俄比亞。孟尼利克利用了這些矛盾,趨利避害,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戰爭開始時,他利用法國和俄國反對意大利,甚至用意大利的技術和武器裝備反對意大利侵略。他說:“如果歐洲人來我們國家時帶給我們文明,我們當非常感謝他們,但他們必須不使我們失去主權,因為我們知道如何利用他們文明中對我們最有用的方麵”。由於成功地利用列強間的矛盾,客觀上減輕了埃塞俄比亞的抗戰壓力,增強了自己的抗敵實力。
第二,意大利在非洲難以傾全部國力和軍力,而埃塞俄比亞可以調動全國各族人民,奮力一搏。在阿杜瓦戰役中,意大利已在軍隊數量和裝備上不占優勢,有些方麵已處於劣勢;加之其戰術失誤,貿然進攻,結果以疲憊之師落入那些以逸待勞的士兵組成的埋伏圈。孟尼利克在這場戰役中充分展示了他知己知彼、並善於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的軍事才能。阿杜瓦戰役後,孟尼利克仍然不忘加強軍事力量。1902年慶祝阿杜瓦大捷閱兵時,估計有60萬部隊出現——約比總兵力少10萬人,其中9萬是帝國正規軍,所有部隊都用現代化武器裝備,配有步槍、機槍、加農炮。英國旅行家約翰·鮑因斯記載道,在20世紀初,“阿比西尼亞人是非洲武裝得最好的土著種族,任何外來強國都不能簡單地使之臣服”。
第三,最弱的帝國主義國家遇到了最強的非洲國家。意大利1871年才完成國家統一,雖發展迅速,但與老牌的英法帝國主義相比還是一個弱國。正由於它脆弱,因而在瓜分非洲時更有一種不自量力的貪婪。在侵略埃塞俄比亞時,它的這些弱點充分暴露。自身的缺陷是決定意大利失敗的必然原因。埃塞俄比亞之所以能抵擋住意大利的侵略,主要是自西奧多二世以來曆代皇帝推行的近代化改革增強了它的國力,使之在非洲大陸上鶴立雞群。而在阿杜瓦戰役勝利後,埃塞俄比亞的近代化進程又進一步加快了。
三、孟尼利克領導的埃塞俄比亞近代化
埃塞俄比亞曆來是封建割據,諸侯林立。孟尼利克加冕後,一方麵用自己強大的軍事力量壓服反抗者,一方麵用政治聯姻的辦法使割據者臣服。阿杜瓦戰役使孟尼利克威信大增,一些原來心懷叵測的諸侯也表示歸順,埃塞俄比亞國家達到了空前的大一統。其國家機構分三個層次,即中央、省和區。由皇帝任命的省督既是行政領導,又是法官、當地駐軍司令和皇帝的朝臣。省督任命區貴族,貴族的權利是征收貢賦、召集勞動力、統帥本地軍隊、組織公共工程。皇帝不但將所有權力集於一身,而且還宣揚君權神授。在任命官吏時,高級官員總是由皇帝信任的紹阿人擔任,由紹阿人對全國進行間接統治。
1907年10月25日,孟尼利克向列強宣布,在上帝授意之下,他引進歐洲的統治體製,成立內閣。他任命納西布·阿法為司法大臣,哈卜特·吉奧爾吉斯為軍事大臣,凱特馬為內務大臣,海裏·吉奧爾吉斯為商業和外交大臣,穆內各塔為財政大臣,沃德·撒德克為農業大臣,馬康南為公共工程大臣,馬塔法裏亞為王宮大臣。內閣向皇帝全權負責。為了切實維護和強化中央集權,孟尼利克采取了一係列強有力的措施。
一是加強軍事控製。孟尼利克每占領一塊地區,就設立被稱為“克特瑪斯”的駐防城鎮。它設在高山頂上,控製著鄰近的鄉村地區。在設防城鎮之間,交通方便,可以迅速集中軍隊。
二是司法係統化。以前皇帝是終裁,省、區對地方法庭的審理有權幹預,所以有些案件就上告到皇帝那裏。帝國建立後,皇帝公務繁忙,就把全國的司法分為六大區,每區派兩個受理上訴案件的法官和三個法庭書記員組成新的法庭。它獨立於地方行政,不受當地壓力的影響,從而使司法權力集中化。
三是推行同教政策,推廣基督教作為加強統一的紐帶。信奉基督教的官吏帶著教士和聖經進入新征服地區,在異教徒以前祭祀的地方修建教堂。但孟尼利克對在西南穆斯林地區建基督教教堂有所限製,因為一味推行同教政策會引起伊斯蘭教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