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裏布的被瓜分與反抗運動(1 / 3)

馬格裏布的被瓜分與反抗運動

在瓜分非洲的高潮時期,殖民主義製度從阿爾及利亞擴展到了整個馬格裏布(突尼斯1881年,摩洛哥1911年,利比亞1912年)。除利比亞和摩洛哥北部一小片地區為意大利和西班牙侵占以外,馬格裏布大部分地區都淪為法國的殖民地。

鑒於在阿爾及利亞進行直接統治付出了很大代價,法國對馬格裏布的統治方式有所改變。它在突尼斯和摩洛哥都實行所謂保護國製度,即在保留這兩個國家原有政權的外表下,把統治實權掌握在自己手裏。這種通過操縱傀儡政權進行統治的方式和它在阿爾及利亞進行直接統治的方式在本質上毫無二致,而且更具有欺騙性。

這一時期,在淪為殖民地較早和較發達的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隨著殖民勢力的深入,舊的農村經濟結構遭到破壞,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關係開始形成,出現了新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關係。以農民和山區部落民為主力的大規模武裝起義不再是反殖民鬥爭的唯一形式,民族運動的重心逐步向城市轉移;以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無產階級組成的民族解放組織以城市為中心廣泛開展活動。

在淪為殖民地稍晚(20世紀初)的摩洛哥和利比亞,人民群眾對外國入侵者展開了長期的、英勇頑強的抵抗,他們的鬥爭給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得到了各國人民和進步力量的廣泛聲援和支持。

一、法國侵占突尼斯

1877年赫雷丁的去職,標誌突尼斯統治階級挽救危亡的努力宣告破產。繼任首相的穆斯塔法·本·伊斯梅爾是個保守派,他廢棄了赫雷丁的改革,突尼斯再度陷入混亂狀態。他在政府中安插親信,賣官鬻爵,勒索錢財。由於農業歉收,穆斯塔法一夥揮霍無度,突尼斯財政再度陷入困境,不但所欠之債無法歸還,而且連官吏的薪俸也一再拖欠。在對外政策上,穆斯塔法拋棄了赫雷丁的平衡政策,執行親法路線。

在爭奪突尼斯的鬥爭中,法國最初的競爭對手是英國。法英兩國在北非早就存在著矛盾。法國一直試圖從阿爾及利亞出發,建立一個東到突尼斯、西到摩洛哥、南穿撒哈拉沙漠、連接中非和西非的殖民大帝國;而英國則希望在它到印度的海路沿岸不要出現強大力量。到了19世紀70年代,英國對突尼斯的政策發生了變化。這主要是由於英國放棄了保證奧斯曼帝國領土完整的傳統政策,把注意力更多地移向地中海東部。英國希望在占領塞浦路斯和埃及時得到法國的合作,暗示以突尼斯作為補償。1877年,英、法、俄之間訂立了一個非正式協定。根據該協定,三國都可以在“奧斯曼這個櫻桃上咬一口”。英國的目標是塞浦路斯;俄國的目標是高加索山區的三個奧斯曼行省;雖然這隻是一個關於中東的協定,但法國卻從中看到了它可以在北非加緊行動的暗示。然而,完成了國家統一的意大利這時參加了在突尼斯的角逐,成為法國的主要對手。在意大利看來,它比法國更應該占有突尼斯。因為兩國相距很近,意大利在突尼斯的僑民也比法國多。而且意大利的商業和工業資本在突尼斯也有很強的勢力,1879年進入戈萊塔港口的683艘船隻中就有500多艘是意大利的。在1878年召開的柏林會議上,英國直言不諱地向法國表示它可以占領突尼斯,以換取法國對英國侵占塞浦路斯的承認,索爾茲伯裏對法國全權代表說:“如果你們願意,你們就把突尼斯拿去吧,總不能讓迦太基控製在巴巴裏海盜手中。”。德國首相俾斯麥也支持法國侵占突尼斯,希望以此來撫慰法國在1871年普法戰爭中失敗的傷痛,並轉移它對失去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注意力。此外,俾斯麥還有一層更深的用意,就是企圖在法意關係之間打下一塊不和的楔子,以便拉攏意大利。俾斯麥這一目的後來果然達到了,1881年法國侵入突尼斯後,憤怒的意大利於次年同德奧結成了三國聯盟。

為了使法國可以放手在突尼斯采取行動,1879年,英國以行政改組為名,撤換了它駐突尼斯的總領事伍德。

1880年,意大利從英國人手裏購買了從突尼斯首都到戈萊塔的鐵路,這一行動促使法國下決心盡快對突尼斯下手。對於法國來說,剩下的問題是尋找一個入侵的借口,而這個借口是不難找到的。法國駐突尼斯領事魯斯唐在1880年寫道:“我們每星期都能夠在邊境上找到一個開戰的理由,就看我們怎樣去利用它了。“1881年2月,法國指責居住在突阿邊界的突尼斯赫魯米爾部落侵入了阿爾及利亞。4月,法國議會通過了對突尼斯采取邊界行動的決定。法國拒絕了貝伊自己處理這一事件的請求,不顧意大利和國內反殖民主義者的強烈情緒,於4月24日派出兩個縱隊共計30000人越過突阿邊界侵入突尼斯,另外一個8000人的海軍陸戰隊也在比塞大(今賓澤特)登陸,直逼突尼斯首都。5月12日,法軍進入貝伊宮殿,魯斯唐向貝伊提出,要麼退位,要麼在承認突尼斯為法國保護國的條約上簽字。在法國的壓力下,貝伊於1881年5月12日簽署了著名的《巴爾杜條約》。當時一位名叫若塞普·雷納施的目擊者對這一事件留下了一段生動的記載:

“穆罕默德·艾爾·薩迪克貝伊在法國領事的要求下同意作為布雷亞爾將軍的一名聽眾。

將軍和他的隨從穿過花園,在宮殿前下了馬,然後進入覲見廳。魯斯唐先生已經在那兒等候他們。在被引見給貝伊後,軍官們各自入座,布魯亞爾將軍從口袋裏掏出一張紙來,當眾宣讀了下麵一段話:

法蘭西共和國政府希望通過一項善意的安排,結束目前存在的麻煩,這項安排將對貝伊陛下的尊嚴予以充分的保障。我有幸被選派來擔負這一使命。

法蘭西共和國政府希望陛下繼續在位,並將支持您的王朝。用任何方式損害現政權的領土完整都非法國的利益之所在。法國的唯一要求就是盡一切可能來確保兩國政府的友好關係得以延續。

貝伊無可奈何地聽完這項條約的十項條款,然後要求留些時間讓他考慮考慮。將軍平靜地回答說:我要在八點鍾以前得到您的答複。貝伊說他必須同內閣會議商量,這一點時間是不夠的,將軍回答說:我們必須在今天得到答複。魯斯唐先生指出條約中所有的條款都和現在也在場的穆斯塔法首相討論過,內閣會議已就這些條款進行過詳細的辯論。因此,政府必須現在下定決心。穆罕默德·薩迪克再次表示反對。布雷亞爾將軍重申他必須在當天得到答複,延長時間會違背他從共和國政府那兒接到的明確的指示。他最多能做到的就是延長一小時,到當天晚上九點鍾為止。

兩小時後,條約被簽定了。”

根據《巴爾杜條約》,法國表示尊重其他列強以前和突尼斯簽訂的條約,但以後不經法國同意,貝伊不得和任何別國簽訂新約;法國將管理突尼斯的財政和外交;在條約中,還沒有使用“保護製”一詞,法國聲稱它隻是“暫時”占領突尼斯。

二、法國保護國製度統治下的突尼斯和突尼斯人民的鬥爭

巴爾杜條約簽署後的第二年,1882年10月,穆罕默德·薩迪克去世。根據突尼斯繼承法,他的兄弟阿裏繼位。阿裏於1883年6月8日和法國簽訂了新的協定,根據該協定,突尼斯正式淪為法國的保護國。英國和其他歐洲列強很快承認了法國對突尼斯的保護,唯有奧斯曼土耳其拒不承認。雖然1910年5月19日奧斯曼土耳其和法國曾達成一項劃定突尼斯和的黎波裏塔尼亞邊界的協議,但直到1923年洛桑會議之後,土耳其才正式宣布放棄它對突尼斯宗主權的要求。

按照國際法,在法國保護下的突尼斯,其地位介於獨立國和殖民地(如阿爾及利亞)之間。突尼斯形式上仍保留了原來的行政機構、軍隊、國家元首(貝伊)、國旗和國徽,仍然用它自己的法律來治理,新的法令仍然用貝伊的名義頒布。但這些都不過是法國人用來掩人耳目的擺設,實際權力掌握在法國人手裏。貝伊的法令必須由法國駐突總監簽署後才能生效。在突尼斯政府裏,外交部長由法國總監擔任,軍事部長由法國駐軍統帥擔任;其他各部部長雖然都是突尼斯人,但每個部都安插了一名法國官員,對突尼斯部長起著監視和控製作用。在比較敏感的突尼斯—利比亞邊界地區,則一直由法國進行直接的軍事管製。地方政府仍然由卡伊德(共有36位)領導,但由代表總監的法國民政督察加以監督,後者逐漸接管了前者的權利。

法國通過外交途徑促使英意等國放棄了在突尼斯的領事裁判權,代之以法國法庭處理涉及歐洲人的案件;突尼斯人的案件繼續由伊斯蘭教法庭審理,但刑事案件由混合法庭審理。

保護製確立後,法國為了獨攬對突尼斯的控製權,開始排斥英意在突尼斯的殖民勢力。在馬爾薩會議上,法國在作出了償付英意等國債務的擔保後,就提議解散由英、法、意三國共同組成的國際財政委員會,由法國單獨督促突尼斯進行財政改革。為了確保獨占突尼斯市場,法國試圖對除法國貨物外的所有別的國家進入突尼斯的貨物收取高額關稅,隻是由於巴爾杜條約保證突尼斯與歐洲列強之間現存條約的執行,才未能很快地如願以償。意大利和英國曾分別在1868年和1875年同突尼斯簽訂關稅協定,規定這兩國進入突尼斯的貨物僅征收其價值8%的關稅。1896年,意大利和突尼斯1868年的條約到期,法國乘機使用外交壓力迫使意大利和突尼斯簽訂新約,接受了較高的關稅。第二年,英國也接受了新的關稅額。

法國表麵上裝出尊重突尼斯獨立的樣子,實際上把突尼斯看成和阿爾及利亞一樣的殖民地。它霸占比塞大作為在地中海的戰略基地。它還要突尼斯給它提供食品,主要是穀物、橄欖和檸檬果。法國工業和銀行資本大肆掠奪突尼斯的自然資源,特別是礦產資源。法國的羅斯柴爾德財團掌握了礦山的大部分股份,並擁有加夫薩磷礦的開采權,還控製了其他一些工業和交通部門,其中包括斯法克斯—加夫薩鐵路(這條鐵路於1899年建成,專門用來運輸磷礦)。到1905年,磷酸鹽的產量達到了521000公噸。法國殖民當局通過頒布法令,強行奪取突尼斯土地。1885年,法國殖民當局以重新登記土地為名,乘機強占了突尼斯大片土地。1896年的法令宣布,一切未耕種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即法國殖民當局所有。為使歐洲移民和資本公司順利占有土地,殖民當局把土地所有權的案件轉交法突雙方代表組成的會審法庭審理。結果到1892年為止,在突尼斯總共90萬公頃耕地中,就有40.2萬公頃在歐洲人大地主和公司手中,其中一半多(24.6萬公頃)分屬114家大農場。農場大都交給意大利人或突尼斯人經營管理,種植穀物、橄欖和葡萄等。1892年後,法國人強占土地的過程繼續進行,土地上原來的農民和牧民或者被迫離去,或者作為農場工人留下來。1892—1914年間,又有大約25萬公頃土地轉變為新的農業區。

保護製建立後,突尼斯變成了法國農業和工業原料的產地。殖民者不僅擄走了大量橄欖油、水果、小麥等農畜品,而且輸出了大量礦產品。1892—1901年間,從突尼斯輸出了656669噸鉛、602833噸鋅、555885噸鐵砂、13481噸錳、4412噸銅礦。

法國占領突尼斯後,社會結構和階級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法國官員、商人、資本家和大地主以及他們在突尼斯的代理人構成了社會上層,通過各種政治經濟手段壓迫突尼斯人民;中間階層主要由意大利人和馬爾他人構成,其中大部分是小資產階級和工人,但享有許多特權,他們的人數加起來比法國人多好幾倍,但比起突尼斯人則少得多;處在社會最下層的是突尼斯勞動人民,他們主要是農民、破產手工業者、牧民和受雇於歐洲殖民者農場裏的農業工人、采礦場和其他企業的工人,殖民壓迫的沉重負擔大多落在他們的肩上。

突尼斯人民廣泛開展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鬥爭。在突尼斯農村和邊遠地區,一開始就出現了武裝鬥爭。巴爾杜條約剛簽訂,突尼斯南部和中部地區就掀起了阿裏·本·哈利法領導的人民起義。這次起義堅持了兩年多,直到1883年才完全被鎮壓下去。在法國殖民者大規模掠奪突尼斯土地的時期,突尼斯農民奮起反抗,他們襲擊移民農牧場,放火焚毀移民的房屋。

19世紀90年代,在突尼斯城市裏興起了知識分子的民族主義運動,其成員被稱為“青年突尼斯人”,領導者是突尼斯赫爾東學院的教授巴希爾·薩法爾和阿齊茲·薩阿列等人。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場運動的目標僅限於要求和法國人權利平等、立法民主化等等,還沒有明確提出廢除保護製、爭取民族獨立的口號。與此同時,突尼斯歐洲移民中的資產階級民主運動也開展起來。1905年,以薩阿列為首的青年突尼斯人和法國移民中的民主運動成員聯合成立共和黨,該黨的目標和青年突尼斯人運動的目標大致相似。法國殖民當局在該黨的法國領導人和青年突尼斯人中間進行離間。僅對法國移民的要求給予滿足,共和黨內的法國人和突尼斯人之間產生了矛盾。1907年,該黨發生分裂,以薩阿列為首的突尼斯人退出該黨。同年,巴希爾·薩法爾等人組成突尼斯黨,1909年從共和黨退出的薩阿列派加入了該黨,成為激進派。接著,突尼斯黨開展了群眾性的政治運動,用法文和阿拉伯文出版《突尼斯人報》,並開始依靠農民運動和工人運動。

1912年,首都法資電車公司的電車碾死了一個突尼斯小孩,因而發生了反對歐洲人的群眾示威遊行,青年突尼斯人積極參與並領導了這次運動。法國認為這是企圖推翻其在突尼斯統治的運動,便查封青年突尼斯人的報紙,取締突尼斯黨,該黨的領導人被逮捕和流放。

由於法國殖民當局的鎮壓,突尼斯的民族解放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和初期一度處於低潮。

三、法國在阿爾及利亞加強殖民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