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侵占阿爾及利亞與突尼斯、摩洛哥的改革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70年代,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摩洛哥不斷遭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侵略和掠奪。為了維護國家獨立、挽救民族危亡,這三個國家的封建上層人物有的進行了反侵略戰爭,有的實行了近代化改革;廣大人民群眾也對侵略者展開了自發的反抗和起義。可是,由於曆史條件造成的主客觀原因,所有這些反抗和改革都遭到了失敗,這三個國家先後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一、西方列強叩開大門
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世界資本主義進入了以自由貿易、自由競爭為特征的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奪取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成了這一時期歐美列強外交政策的主要內容。對於地處地中海南側、同歐洲近在咫尺的馬格裏布國家,列強各有圖謀。法國想完成對整個馬格裏布的攫取。對英國來說,馬格裏布國家不僅是重要的商品市場,而且可以控製直布羅陀海峽。西班牙則認為摩洛哥是它天然的一部分,占領摩洛哥是必須履行的使命。
北非三國在這一時期已經喪失了昔日同歐洲國家抗衡的力量,日益走向衰弱。
在阿爾及利亞,統治階級內部的武力爭鬥和陰謀傾軋不斷,1671—1818年統治阿爾及利亞的30個德伊中,就有14個是在叛亂或政變中殺害他們的前任而上台的,各省的統治者形同割據。以德伊為首的統治集團,其勢力所及隻在沿海地區,內地實際上處於半獨立狀態。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把土耳其人看成是征服者,他們在宗教團體領導下不斷進行反對土耳其的鬥爭。18世紀末,沿海地區的貿易逐漸衰落,加上饑荒和瘟疫,人口急劇減少,城市居民僅占居民總數(估計為300萬人)的5%。
突尼斯統治階級中的土耳其人已逐漸被同化。突尼斯仍然是以農業為主的封建國家,但它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在馬格裏布國家中是比較高的。18世紀末,在約占總人口20%的城市居民中,有1/3從事手工業生產。但好景不長,在歐洲廉價商品的競爭之下,當地手工產品逐漸被排擠,國內市場逐步為外國商品所占領,傳統的手工業逐漸衰落。
摩洛哥在18、19世紀之交也已處於經濟落後和政治分裂的狀態。傳統的宗教勢力不僅支配著社會生活,而且助長了封建分散性。阿拉伯人約占總人口的15%,他們居住的地區,名義上受素丹的管轄,實際上由地方封建割據勢力控製。占總人口85%的柏柏爾人居住的地區也不是統一的,他們保持著傳統的軍事部落組織,並且始終對抗素丹。素丹的統治完全靠武力維持。統治階級為爭奪王位,經常發生內訌。內戰、災荒和瘟疫使許多城市幾乎毀滅,人口大量減少。16世紀初的摩洛哥約有500萬人,到19世紀初隻剩下300萬人。1808年,城市居民隻占人口總數的7—8%。隨著農牧業生產的減退,手工業和商業也日益衰落。
18世紀末19世紀初,西方列強對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摩洛哥發動侵略的借口是“撲滅海盜”。事實上,當時馬格裏布海盜已成強弩之末,海盜活動大為減少。相反,西方國家的地中海海盜活動卻依然如故。列強“撲滅海盜”這一口號,意在徹底消滅馬格裏布國家的海上防禦力量,以便奪而占之。
1799年,美國艦隊侵犯突尼斯,遭到失敗後同突尼斯簽訂了條約,規定突尼斯不再襲擊美國商船,美國則答應繳付貢款。與此同時,美國也同阿爾及利亞簽訂了類似的條約。可是,1815年,美國又派艦隊來到地中海,打敗了阿爾及利亞的海軍。於是,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被迫停止向美國征收貢款。次年,以英國為首的部分歐洲強國在倫敦通過了“消滅海盜”計劃,英荷聯合艦隊向阿爾及利亞發動進攻,炮轟阿爾及爾城,焚毀了阿爾及利亞的海軍艦艇。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的統治者釋放了被海盜船俘獲的基督教徒,並償付了賠款。1817年,在列強的威脅下,摩洛哥素丹也禁止海盜活動,並裁減海軍。1819年,英法派特使到突尼斯,向馬哈茂德貝伊遞交了一份照會,聲稱:“如果兩個攝政國(指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對任何和平貿易采取某種對立方式,那末它們將不可避免地引起歐洲列強組成反對它們的普遍同盟。”列強的恫嚇迫使貝伊默認了列強的要求。1827年,突尼斯海軍參加土耳其艦隊鎮壓希臘民族獨立運動,在納瓦裏諾戰役中覆滅。從此,歐洲國家同馬格裏布國家的海上均勢被打破,三國的門戶洞開,歐洲的商品潮水般地湧入,列強的武裝侵略接踵而至。
二、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侵略
1830年,法國入侵阿爾及利亞,拉開了列強吞並馬格裏布各國的序幕。
隨著馬格裏布海軍力量的削弱,地中海沿海地區的貿易逐漸趨於衰落。這樣,阿爾及利亞政府的收入急劇下降。統治集團為了彌補收入減少帶來的經濟損失,便大量增加稅收,從而激起西部地區和卡比利亞山區農牧民的頻繁起義。國內尖銳的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使阿爾及利亞的經濟狀況和政治形勢日益惡化,更加削弱了抵抗西方列強侵略的能力。
在西方列強中,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侵略野心尤為強烈。法國很早就同阿爾及利亞建立了外交關係。16世紀時,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拉卡爾城(今艾爾卡拉)附近修建了一座法蘭西堡。18世紀時,馬賽的一家公司在阿爾及利亞獲得了糧食貿易專營權。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時期,法國由於國內和軍隊的需要,向阿爾及利亞購置大量糧食。這樣,法國便欠下了阿爾及利亞很大一筆債款。據統計,到1815年,債款總額達1380萬法朗。拿破侖帝國崩潰後,阿爾及利亞德伊侯賽因曾多次向法國提出償還債款的問題,可是法國複辟王朝政府一直拖欠不還。與此同時,法國還利用阿爾及利亞艦隊被消滅的機會,於1819年要求德伊承認它對拉卡爾附近部族的所謂宗主權,並力圖利用債務問題引起的糾紛,對阿爾及利亞發動侵略戰爭。在拿破侖帝國時期,拿破侖就企圖侵占阿爾及利亞,並為此進行了準備。當時,法國政府曾對阿爾及利亞沿海進行考察,繪製了軍用地圖,擬訂了軍事行動計劃。拿破侖帝國崩潰後,複辟王朝繼續為征服阿爾及利亞作準備。
1827年4月29日,阿爾及利亞德伊侯賽因接見法國駐阿爾及爾領事德瓦爾。會見時,侯賽因詢問德瓦爾,法國政府為什麼對債務問題一直不予答複。德瓦爾傲慢無禮地回答說:“我國政府將不給您文件,這就是說您的請求無效。”德瓦爾的蠻橫態度使侯賽因大為惱怒,他命令德瓦爾立即離開,德瓦爾卻不理睬。於是,憤怒的侯賽因順手用扇子(一說蠅拍)朝德瓦爾的臉上打去,這就是所謂“扇擊事件”。法國政府認為這是對法國的嚴重侮辱,派海軍上將科萊率領一支艦隊開往阿爾及爾,要求侯賽因道歉,並限令24小時內答複。法國的要求遭到侯賽因的嚴正拒絕。於是,法國便斷絕了同阿爾及利亞的外交關係,開始封鎖阿爾及利亞港口。到1830年初,法國國內局勢日趨緊張,查理十世決定發動對阿戰爭來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以戰爭的勝利來拯救複辟王朝。
1830年5月25日,法國艦隊從土倫港出發。這支艦隊共有軍艦和其他船隻103艘、運輸船542艘、士兵37600多名,由陸軍中將布爾蒙和海軍中將迪佩雷率領。6月14日,法國侵略軍在阿爾及爾附近的西迪·費魯希港登陸。翌日,法國陸軍部長席拉爾毫不掩飾地宣稱:“這個軍事征服基於迫切要求之上,它與維持法國、甚至歐洲公共秩序有最重要和最密切的關係:為了解決我們的人口過剩,和推銷我們工廠的產品來交換由於我們的土壤和氣候關係以致我們所沒有的其他產品,必須開辟一個廣泛的出口市場。”非常明顯,法國的目的就是要把阿爾及利亞變為它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的殖民地。
法國侵略軍登陸之後,遇到阿爾及利亞德伊軍隊的抵抗。德伊的軍隊一半是雅內薩裏和正規軍士兵,一半是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部落的民兵。6月19日斯塔烏埃利一戰,法軍傷亡400多人,阿爾及利亞傷亡10000人。6月29日,法軍開始進攻首都阿爾及爾,並於7月4日攻占了皇家城堡。7月5日,侯賽因被迫簽訂投降協定。根據這個協定,布爾蒙曾保證“伊斯蘭教仍得自由活動,各階層居民的自由、宗教信仰、財產和工商業不得予以任何損害,對他們的妻子應予尊重”,但事實證明這些保證是極其虛偽的。法軍占領阿爾及爾後,侯賽因於7月27日被流放,1838年死於埃及。法國侵略者搶劫了侯賽因皇宮,劫去黃金15000磅、白銀22萬磅,加上其他物品,總計價值達5500萬法郎。
侵略阿爾及利亞的軍事勝利,並沒有能夠挽救查理十世政治上的危機。就在侵占阿爾及爾城不久,巴黎爆發革命,複辟王朝被推翻。代表金融資產階級利益的七月王朝建立之後,繼續實行征服阿爾及利亞的殖民政策。法國侵略軍占領沿海地區後,繼續向阿爾及利亞內地擴張。
在侵占阿爾及利亞的過程中,法國殖民主義者所犯下的野蠻罪行罄竹難書。當侵略軍踏上阿爾及利亞國土後,法國陸軍部長席拉爾就鼓勵他們:“應該容忍更進一步壓迫和屠殺土著居民,蹂躪、放火、摧毀莊稼也許是鞏固地建立我們統治的唯一方法。”於是,殖民軍隊到處進行燒殺擄掠。陸軍中尉聖阿爾諾在參戰中描述法軍的進展時寫道:“我們沿途焚燒了一切村落、一切鄉村、一切農舍。”侵略者們割去被俘的阿爾及利亞人的耳朵,把擄獲的婦女和兒童拿去公開拍賣,或者交換馬匹。僅在1832年4月6日這一天內,侵略者便屠殺了12000名阿爾及利亞居民。當時親身參加過侵略阿爾及利亞戰爭的克裏斯吉安描述了這次屠殺的慘狀:“遵照羅維戈總司令的訓令,一團軍隊於1832年4月6日夜間開出了阿爾及爾城,黎明時刻突然襲擊帳蓬中酣睡著的部落人民,屠殺了所有這些不幸的艾爾烏菲亞人,而他們中甚至沒有任何一人能夠自衛。”“在這次可恥的出征歸來時,我們的騎士們把人頭掛在長槍的一端,……真可怕,有些女人帶的鐲子還戴在被砍掉下來的手腕上,耳環還掛在一塊塊的肉上。”經過殘酷屠殺之後,法國在阿爾及利亞建立了直接的殖民統治。
三、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抗法鬥爭
法國雖然占領了阿爾及利亞,可是阿爾及利亞人民並沒有被征服。聲勢浩大的抗法鬥爭幾乎遍及全國。阿爾及爾附近的沿海地區最先遭到法國蹂躪,也是首先揭竿而起的地區。進攻布日伊的法軍多次被擊退;波尼周圍的山區居民同法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特裏雷的貝伊雖然向法國表示臣服,但他在1830年和1831年抵抗了法軍的侵略。在東部的君士坦丁,阿赫默德貝伊堅持了長期的抗戰。西部和中部的社會與沿海存在著差異。這裏有著享有特權的各個宗教派別,如提江尼亞派、塔伊比亞派、塔卡維亞派和卡迪尼亞派。卡迪利亞派在瓦赫蘭平原有強大的影響,他們在法國入侵前就反對阿爾及利亞德伊的統治。當1832年瓦赫蘭的馬赫曾同法國人妥協以後,他們立即在馬希丁領導下發動了聖戰,成為抵抗運動規模最大,堅持時間最長的地區。
西部抗法鬥爭的傑出領袖是卡德爾。他生於1808年,是馬斯卡拉地區哈希姆部落酋長馬希丁的兒子,受過典型的穆斯林教育,精通阿拉伯文學,曾遊曆麥加、麥地那和埃及。穆軍默德·阿裏的改革,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能文能武,生活簡樸,在部落人民中享有很高的聲譽。1832年4月,法軍侵犯馬斯卡拉地區時,卡德爾就投入了聖戰。同年11月22日,在哈希姆等部落人民舉行的抗法誓師大會上,年僅24歲的卡德爾被推選為埃米爾,成為最高首領。他以馬斯卡拉為中心,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抗法鬥爭。卡德爾起義軍主要由農牧民組成,采用遊擊戰術,機動靈活地打擊侵略者。
在起義軍的不斷打擊下,盤踞在瓦赫蘭的法國侵略軍頭目德米歇爾不得不和卡德爾進行談判,並於1834年2月26日簽訂了《瓦赫蘭條約》。條約規定,除了沿海的三個城市外,承認卡德爾對阿爾及利亞西部地區享有主權。德米歇爾被撤銷了職務,由特雷澤爾接替,1835年,法軍向卡德爾管轄地區發動進攻,又遭到慘敗。僅在塔夫那戰役中,法軍就被打死打傷3500人。於是,法國侵略者不得不與卡德爾重開談判。1837年5月30日,法國元帥畢若與卡德爾簽訂了《塔夫那條約》,除了阿爾及爾、瓦赫蘭等幾個沿海城市和東部地區外,法國承認卡德爾在阿爾及利亞西部和中部地區的主權。
卡德爾建立起以馬斯卡拉為首都的獨立國家後,決心仿效埃及的穆軍默德·阿裏,實行改革,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在政治方麵,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采取統一的行政管理製度,將全國分為八個區,委派行政長官管理,嚴禁賣官鬻爵和營私舞弊;建立了選舉產生的最高谘詢會議,討論並決定戰爭、和談和稅收等重大問題。在軍事方麵,他組成一支約2萬人的常備軍,每一軍種穿一種特別的製服,並發放定額軍餉;聘請摩洛哥、突尼斯甚至歐洲教官,嚴格訓練這支軍隊。在經濟方麵,他重視發展生產,取消了一些部落的免稅特權、降低稅額,統一稅收標準;規定由政府壟斷對外貿易,建立軍火工廠和紡織廠,生產槍炮、彈藥和布匹。所有這些措施,有利於消除原來的封建分散狀態,堅持長期的抗法鬥爭,因而得到農牧民的擁護和支持。卡德爾的改革,是19世紀非洲近代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戰爭的條件下實施的,外有法國占領者的封鎖和進犯,內有一些地方封建主的破壞,因而後來的夭折是不可避免的。
法國殖民主義者簽訂《塔夫那條約》,隻不過是一種欺騙手段。這時,在阿爾及利亞東部地區,阿赫默德貝伊領導的抗法鬥爭聲勢浩大,曾消滅法軍數千人。法國侵略者為了撲滅東部地區的抗法鬥爭烈火,在《塔夫那條約》簽訂後,便集中兵力進攻君士坦丁。由於阿赫默德多次拒絕卡德爾聯合抗法的建議,孤軍作戰,於1837年10月間失敗,退出君士坦丁。此後,阿赫默德在奧雷斯山區繼續堅持反法鬥爭,於1838年戰敗被俘。法國侵略軍在鎮壓了東部地區的起義之後,便掉過頭來全力對付卡德爾。1839年6月,法國殖民者再次撕毀和約,重新發動進攻。卡德爾領導軍民奮勇應戰,並發出誓言:“我國人民隻能讓你們吃子彈。即使你們留在我國一百年不走,你們的一切詭計,對我們都毫無辦法。”法國殖民者驚呼:“阿拉伯人都是戰士,……上至80高齡的老人下到15歲的孩子,都能投入戰鬥。”在阿爾及利亞軍民的沉重打擊下,法國駐阿爾及利亞總督瓦萊顧此失彼,惶恐不安。再加上炎熱的氣候和沼澤的瘴氣,侵略軍死亡眾多,使法國政府不得不連年增兵。1837年,侵略阿爾及利亞的法軍隻有42000人,1844年增至90000人。
1840年底,瓦萊因不斷失敗而辭職,畢若被任命為駐阿爾及利亞總督。畢若采用突然襲擊的戰術,實行輕裝掃蕩和焦土政策,大肆毀滅農作物、畜群、水源、飼料、糧倉、武器製造廠和軍火庫,以斷絕阿爾及利亞軍隊的物資供應。由於法國侵略軍的兵力大大超過起義軍,擁有新式武器,並且加緊收買地方封建主,因此,卡德爾起義軍逐漸失利。從1841年起,起義進入困難階段。
1841年6月,首都馬斯卡拉失陷。塔格當普特、賽義達、特萊姆森、塞卜杜、博加裏和塔紮等地也相繼被法軍占領。1843年5月16日,2000名法軍在奧馬爾公爵率領下,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占領了位於博加裏以南160公裏的卡德爾營地塔吉納井,卡德爾退入摩洛哥境內。法國殖民者為了避免卡德爾與摩洛哥素丹聯合抗法,便企圖收買卡德爾,隻要他願意自動引退,法國政府將按照他的身份給予適當的生活待遇。雖然這時卡德爾的家屬已為法軍所俘,但他毫不在意,堅決拒絕殖民者提出的條件,繼續進行鬥爭。
1845年春,塔伊比亞教派首領布·馬紮在達赫拉山區舉行起義。卡德爾立即返回阿爾及利亞,投入布馬紮起義隊伍,並重新被推舉為起義領袖。新的起義開始後,卡德爾打了幾次勝仗。1845年9月21日—22日,在西迪易卜拉欣寺院,卡德爾集軍7000名,殲滅了一支法軍,打死法軍150人、俘獲80人;接著,又包圍了一支前來救援的法軍,使法軍隻有16個人在精疲力竭的情況下返抵傑馬要塞。卡德爾揮師東進,攻占了法軍重點把守的米提賈平原。這些勝利,極大地鼓舞了阿爾及利亞軍民的鬥誌,使整個起義形勢一度出現轉機。
可是,法國不斷派兵增援,並以極其殘酷的手段進行鎮壓。1846年,畢若派出18個縱隊追逐卡德爾,並且組織了所謂“地獄縱隊”、“死亡輕步兵”來對付起義者。根據畢若的命令,法國軍官甚至相互以殘暴行為競賽,把大批的阿爾及利亞居民趕進山洞裏,用煙熏死他們。卡芬雅克、佩利西埃、聖阿爾諾等人都曾經幹過這種慘無人道的事情。
在法國軍隊的追逐下,卡德爾再次陷入困境,於1846年7月退入摩洛哥境內。1847年,法軍增加到107000人。同年4月,布·馬紮戰敗。12月24日,卡德爾兵敗被俘。殖民者起先把他關在法國羅亞爾監獄,後來又流放到敘利亞大馬士革,於1883年逝世。恩格斯高度評價卡德爾,說他是一位“孜孜不倦和大膽無畏的領袖”。
阿卜杜·卡德爾起義失敗後,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抗法鬥爭並沒有停止,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就是1871—1872年的起義。這次起義醞釀已久。法國殖民者的掠奪政策,使阿爾及利亞農牧民失去了大量的土地。隨著普法戰爭中法國的失敗和亞爾薩斯、洛林兩省難民的到來,土地掠奪更為變本加厲。阿爾及利亞人民不願參加法國軍隊去為殖民者的利益賣命,而法國對普魯士的巨額賠款也必將加重阿爾及利亞人民的負擔。普法戰爭中第二帝國的垮台和巴黎公社革命,對於阿爾及利亞人民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的鬥爭都起了一定程度的推動作用。
起義爆發前,封建貴族首領西·哈吉·穆罕默德·毛克拉尼就在阿爾及利亞東部地區進行了廣泛的宣傳鼓動和組織工作。他團結30個部落,組成了一支擁有25000人的隊伍。與此同時,謝赫哈達德領導的拉赫馬尼亞教團也在起義發動過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拉赫馬尼亞教團在東部地區勢力很大,它領導和影響著250個阿拉伯人和卡比爾人的部落,總共有60萬農牧民,並組織了一支擁有10萬多人的隊伍。1871年初,卡比利亞地區就不斷發生群眾的自發鬥爭。人們舉行抗議集會,拒絕繳納稅款,襲擊殖民者,焚毀倉庫,破壞通訊聯係。在以比斯克臘為中心的東部沿海及內地一些地區,還成立了秘密的起義委員會(名為“舍蒂亞”)。這種組織通常由10—12人組成,它不僅沒收叛教者的財產,購買武器彈藥,為武裝起義作準備,而且還能夠對殖民當局任命的地方官吏進行監督。還有一些法國軍隊中的阿爾及利亞士兵嘩變,同當地居民一起襲擊法軍據點。總之,1871年初阿爾及利亞東部地區已呈現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