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各國為發展民族經濟而鬥爭(2 / 3)

雖然烏賈馬村運動發生挫折,但合作化在其他國家繼續發展。凡實行土地轉讓計劃和重新安置計劃的國家,都在新安置的土地上組織農民建立合作社。莫桑比克從1975年9月起開展建立公社村運動,這種公社村是政治、社會和經濟三位一體的農村基層單位;同時建立各種合作社和國營農場。馬達加斯加的拉齊拉卡本著其“福科洛納社會主義”的宗旨,在1976年的土改之後,便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頒布了合作化的憲章、章程,確定了三種合作化形式:國營農場、農業生產合作社與城鎮供銷、手工業合作社。剛果於1979年決定鼓勵組織農業初級合作社和各種合作組織。政府派大批幹部參加合作社管理。與此同時,在埃塞俄比亞、貝寧等國都有類似的運動。

奉行經濟自由化政策的國家,為了發展農業、改造前資本主義經濟,雖然也發揮政府的組織力量,但一般不采取集體化方式,而是加強專業化商品生產和流通,開展綠色革命,使小生產納入資本主義現代化生產的軌道。例如,科特迪瓦在獨立後實行土地國有化,同時承認酋長和農民對土地使用的現狀,形成了大批私人種植園和個體種植戶。1940年代中期本地人的種植園隻有2000多家,種植戶約有5000家,但到1970年代中期僅咖啡種植戶就有34.8287萬家,其中小農戶29.5627萬家,占總數的85%。它們都以家庭為單位,占地3—6公頃,農忙時雇傭鄰國來的季節工人。國家創辦各種專業發展公司,如棕櫚、水果與蔬菜、稻穀、糖業等發展公司,與小農簽訂合同,然後從種子、肥料、農藥、技術、價格等方麵幫助個體農戶,改變其自給自足的狀態,推動農業生產。1962年,國家又成立穩定和維護農產品價格金庫,保證農民收入,對調動其生產積極性有一定作用。

喀麥隆的土地關係與科特迪瓦類似,獨立後重視農業改造,1973年最先在非洲開展“綠色革命”,大力發展糧食和各種經濟作物,推廣科學種植方法和可可、玉米、芭蕉等新品種。同年9月,政府設立城鎮周圍糧食、蔬菜和水果作物發展委員會、糧食中心,開展“綠帶”運動,使城郊變成農副產品供應基地。政府還成立棉花、可可等發展公司和農工商聯合企業,用來協調組織農民的生產,開墾荒區,擴大種植麵積,鼓勵向新區移民。政府又為回農村參加生產的青年無償提供住房和土地以及安家費和貸款。

繼喀麥隆“綠色革命”之後,1977年在多哥,1980年在尼日利亞,1986年在利比裏亞,也掀起了“綠色革命”。它們健全農業管理機構,擴大農業投資,開荒造田,興修水利,加強技術培訓,改進耕作方法,重視糧食儲備。僅三、四年的努力,多哥就實現了糧食自給,並進而開始發展畜牧業。

3.國有化、本地化

非洲國家為了盡快掌握本國的經濟權益,建立自己的經濟體係,受到社會主義國家民主改革的啟示,也受西方國家按凱恩斯主義進行國家幹預經濟的影響,紛紛采取了國有化和發展國營經濟的措施。它們以行政和法律手段幹預經濟、組織經濟,或者通過人員和企業資本的非洲化、本地化,擴大民族資本,取得了顯著成效。

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布將英國控製的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掀起了第一次非洲國有化的浪潮。1961年3月,第三屆全非人民大會通過《關於經濟問題的決議》,規定國有化的目標是“將帝國主義組織和帝國主義代理人所持有的主要種植園、銀行、運輸和保險公司、工商企業(即實際屬本國人民的,並超出他們實際需要的自然資源)收歸國有”,並聲明“這種國有化構成了每個民族不可分割的權利和對他們的自由、安全和福利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各國都把設立國家銀行、發行本國貨幣、脫離殖民國家控製的貨幣區,作為國有化的第一步驟。1957年,埃及將英法的銀行企業收歸國有。1960年初,又將本國兩家最大的私人銀行埃及銀行和埃及國民銀行收歸國有。1961年6月和7月,納賽爾發布了一係列國有化法令,對於私人資本的國有化采用三種方式:(1)完全國有化,由政府接管全部企業;(2)半國有化,政府接管50%股票進行合營,政府支付年利為40%,為期15年的國家債券作為補償;(3)監管製,對一些對抗政府政策的資本家實行暫時性監管,實際上是由國家管理。1961年12月,還頒布了改組經濟和文化部門的法令,按工、農、商、金融、交通和文化事業分門別類建立了39個專業管理機構。1963—1964年,進一步擴大國有化,除了小型工業、手工業和零售商及小部分中型的私人企業外,其餘工商企業全部實行國有化,從而形成國家壟斷的經濟體製。

阿爾及利亞的國有化是從群眾性的工人自管運動開始的。獨立初期,戰爭的創傷、法國移民的撤走,使得許多工廠、農場、商店因為無資金、無管理、技術人員而癱瘓,造成數百萬工人失業。在工會引導下,工人自發地接管被法國企業主拋棄的無主產業。本·貝拉讚揚此類行動,1963年頒布了《三月法令》,規定3月22日前確定為無主的產業將永遠歸勞動者管理,並確定了自管企業組織法,由國家委派經理參加領導。自管運動對國民經濟的恢複起了積極作用,但這種集體經濟基本上是些中小企業,不利於中央集權和民族經濟發展。1965年6月9日布邁丁政變上台後,便以大規模的國有化運動取代自管運動。布邁丁強調國家所有製是社會所有製最高形式。政府首先將其經濟命脈——石油和天然氣產業全麵國有化,將外國石油公司51%股份收歸國有,廢除石油租讓製。1966年9月,頒布投資法,規定私人資本隻能在手工業、商業、服務性等次要部門投資。這一時期,阿爾及利亞的國營企業產值占工農業生產總值的80%左右。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先實行國有化的國家有幾內亞、加納、馬裏、塞內加爾等。幾內亞獨立後為了回擊法國的經濟扼殺政策,宣布退出法郎區,發行本國貨幣,將法國控製的工廠、礦山、鐵路等實行國有化,並依靠社會主義國家的外援建立起了一批國營企業,使國家的獨立得到維護,經濟狀況也隨之好轉。然而,大多數國家並不是獨立後馬上就實行國有化的,而是隨著獨立政權的鞏固逐步開展。例如,塞拉利昂1961年獨立時宣布不搞國有化,但到1970年史蒂文斯執政後開始以贖買方式將外資企業收歸國有。尼日利亞也是在獨立10年後,即1972年由戈翁政府頒布了《本地化法令》(全稱是《尼日利亞企業振興法令》),逐步擴大了本國資本在各個經濟部門中的比例。坦桑尼亞政府獨立初期隻實行非洲化政策,限製外國資本。到《阿魯沙宣言》公布後,開始對歐洲人和亞洲人的企業進行大規模國有化,有的是全部接管變為國營企業,有的是征收50%股份而組成公私合營企業,從而使重要生產資料都掌握在國家手中。

1973年,阿拉伯國家用“石油武器”來維護民族權益的勝利,激勵非洲國家掀起了第二次國有化的浪潮。利比亞的卡紮菲公布其“世界第三理論”,按照其伊斯蘭社會主義的原則采取了一係列行動:首先將外國石油公司和金融機構控製的權利全部收歸國有;1978年出版《綠皮書》(《經濟問題的解答——社會主義》),提出消滅私營經濟,號召工人接管私人企業,開展群眾性的純潔運動,沒收私房運動;1979年初還用突然發行新幣、收回舊幣的辦法來打擊暴發戶和資產階級。繼尼日利亞之後,貝寧政府於1974年提出要建設真正獨立的國家經濟。1975年2月,埃塞俄比亞公布《經濟政策宣言》。同年8月,拉齊拉卡領導的馬達加斯加政府發表了《社會主義革命憲章》,又頒布了《社會主義企業憲章》。許多非洲國家掀起了大規模的國有化高潮。

在這次浪潮中,那些發展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的國家也加緊開展本地化運動,擴大國營企業。1973年,科特迪瓦政府實行資本和幹部的本地化,一方麵限製外資企業的資金和雇傭人員;另一方麵設立特別基金,扶持本地人企業的發展。同年,加蓬的邦戈總統提出“加蓬第一”和“現實主義”的口號,一方麵吸收外資;另一方麵積極建立國營的木材、石油、航空公司,大搞合營企業,推行企業加蓬化。1973年底,紮伊爾的蒙博托政府宣布實行經濟紮伊爾化,將3000家外國種植園、牧場、農工企業、商業交付紮伊爾人經營;1974年底,又宣布實行徹底化,將紮伊爾化中的大型農工企業和商業實行國有化。由於經營方麵遇到困難,1976年,紮伊爾宣布將兩化企業股份的60%退還原主,但國營企業已在國民經濟中占了主導地位,控製著紮伊爾經濟的70%。

非洲各國的國有化與本地化方式雖然與其發展道路有關,但不是絕對的。不論是搞“非洲社會主義”的國家,還是發展自由經濟的國家,國有化、本地化政策既有激進的,也有溫和的;既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據聯合國統計,1960—1976年間,有71個發展中國家共接管外資企業1447家,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接管最多,共628家,占總數的43.4%。國營經濟資產占固定資本總額的比例,除社會主義國家外,非洲國家是最高的。

4.計劃化與多類型的經濟發展戰略

非洲國家獨立後都製訂了經濟發展計劃,有短期和中期的,也有長期的。計劃體現了它們采取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最初的計劃著重於交通運輸和公用事業工程以及農田水利的興建。唯北非、西非少數國家的計劃比較注意工業生產。1957年,埃及建立了國家計劃委員會,製訂了1957年—1962年的五年計劃。這也是非洲大陸的第一個經濟發展計劃。它預計投資2.5億埃鎊,興建冶金、化學、石油、紡織等工業,其60%資金靠外援,由外國貸款。計劃實施三年後被棄置,改為更宏偉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61—1965)。其原則是爭取自製的工業品自給,發展出口工業,用先進的基礎工業裝備國家;目標是10年內國民收入翻一番。該計劃投資總額15.8億埃鎊,實際投資14.7億埃鎊;預計國民生產總值增長40%,實際增長37.1%;整個計劃完成了93%。埃及後來又四次頒發五年計劃和十年的經濟社會發展計劃。

突尼斯也較早地實行經濟計劃,先後製定和執行了三個十年經濟發展長期計劃(1962—1971,1972—1981,1982—1991),其中又實施過若幹短期計劃。第一個十年計劃由計劃與財政部長艾哈邁德·本·薩拉赫提出,稱“薩拉赫計劃”,其重點是發展國家壟斷企業,修建公路、港口,控製對外貿易,實行農業合作化。但由於1968—1969年在合作化中采取了強製措施,導致農業生產停滯,影響了整個計劃的完成。1970年,布爾吉巴改組政府,任命赫迪·努依拉接替薩拉赫出任總理,實行第二個十年計劃,實行自由開放政策,鼓勵私人資本發展,實行國營農場、生產合作社和個體農民三種形式並存的農業體製。此計劃執行的結果比較順利,工業獲得迅速發展。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先實施經濟發展計劃的是加納。早在1951年半自治政府建立之後,加納就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著重發展交通、電力和農業。第二個五年計劃(1959—1964)規定,建立中小型工礦企業600個。1961年底,恩克魯瑪放棄該計劃,在東歐經濟專家參與下,實行七年計劃(1963—1970),強調高速度發展國營經濟,實現農業現代化,大舉外債,興建大型發電站、鋼鐵廠等重工業。1966年2月24日,恩克魯瑪被政變推翻,該計劃隨之中斷。津巴布韋的經濟計劃實施較晚,它接受了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步驟較穩,注重從本國實際出發。1981年2月發表了“公平增長”的聲明,認為津巴布韋政府的戰略目標是實現公平與改造的增長,既要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又需實現社會的公平,即對現存經濟結構進行改造。計劃強調社會主義改造的漸進性。1982年11月提出了三年過渡計劃(1982—1985年度),主張通過國家幹預、合作化,工人參加企業管理三條途徑實現社會主義改造。1984年8月又提出第一個五年計劃(1985—1990),繼續進行上述三條途徑的工作。

選擇自由資本主義的國家也實行經濟計劃。科特迪瓦先後提出了兩個十年經濟發展規劃,並相應製定了幾個五年計劃。第一個十年計劃(1960—1970)的總目標是發展國民經濟,具體要求是實現農產品的多樣化,鼓勵農產品就地加工,建立進口替代工業。第二個十年計劃(1970—1980)的總目標是經濟增長向社會進步過渡,具體要求是促進經濟繼續增長,國民更多地參與經濟活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它以優先發展農業來帶動工業、外貿、交通運輸部門的發展,通過大力發展國家資本主義來促進整個民族經濟的高漲。

1960年代的這些經濟計劃都貫穿著一個基本戰略,即進口替代。這就是要逐步實現工業化和經濟多樣化,加強自力更生,以減少對國外進口的依賴。實行該戰略所采取的措施是鼓勵本地資本和外國資本投資,鼓勵多生產可以替代進口的產品,實行貿易保護政策,減免一些新企業的稅收。進入1970年代後,有的國家逐步改為出口促進發展戰略,建立以出口為方向的工業企業,鼓勵和擴大初級產品的加工和出口,多創外彙,促使貿易平衡發展。與此同時,有的國家開始注意到各種社會發展問題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提出了一種新的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戰略,強調社會總體發展,解決不平衡的增長,重視教育,改善衛生,控製人口,擴大就業,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需求等。

非洲各國經濟發展計劃一覽

(續表)

(續表)

續表

三、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中期非洲經濟建設的成就

共同的發展措施使非洲各國經濟呈現出相似的發展曆程。1960年代以來,就整個非洲大陸的經濟進展而論,大體可分三個階段:1960—1975年是經濟明顯增長時期;1975—1985年是停滯和困難時期;1985年之後是調整和複興時期。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由於非洲各國注重經濟發展,對殖民地的經濟進行了初步改革,加之國際經濟環境比較有利,非洲經濟朝氣蓬勃。據統計,1950年非洲國家國內生產總值(按1970年官方貨幣行市計價)為280億美元,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35美元;1960年這兩項指標分別為390億美元、150美元;1970年分別增加到580億美元、175美元;1975年又增長為730億美元和195美元。1960年代,全非洲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4.7%,1970年代的最初幾年仍保持這樣的增長勢頭。

民族經濟的形成是這時期最重要的成就。1956年後,隨著埃及化、國有化的實施,埃及政府在接管英法資產的基礎上,組建了一個稱為“經濟組織”的機構。1958年,該組織控製了所有專業銀行、7個商業銀行、5個保險公司。它在商業銀行發放約貸款總額中占50%,在保險業務總額中占68%。1960年後,政府進一步擴大國有化,將埃及銀行等私人資本也實行國有。不久,埃及的金融、交通、公用事業、旅遊、文化事業100%國有化,工業、進口貿易國有化程度為90%,國內貿易為40%,形成國家壟斷的經濟體製,私人投資在國家總投資計劃中隻占10%。整個經濟命脈已被國家所控製。

突尼斯與埃及的經曆相似,獨立初期便收回貨幣發行權和海關、貿易、交通、水電等部門的控製權。雖然薩拉赫經濟計劃有許多失誤,但其目標是為了獨立自主地發展經濟,興辦了鋼鐵、機械、石油、化工等新型企業,設立了專賣公司和經濟管理部門。不到10年,作為民族經濟的國營和公私合營企業已占全國企業總數的2/3。1961年,國內生產總值為7.7億美元,1981年達71億美元,20年翻了三番以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981年達到1420美元。

幾內亞在法國經濟扼殺政策的壓力下,加緊發展民族經濟。依靠本國資源和利用外援,建立了100多家國營企業,大部分是工業項目,從而使國家資本在經濟結構中占據統治地位。

多數國家都是通過對外國公司的國有化而奠定了民族經濟的基礎。紮伊爾在殖民統治時期,比利時總公司等五大壟斷公司控製著其全部企業的90%,紮伊爾采礦業主要控製在上加丹加聯合礦業公司等少數幾家公司手中。1966年起,蒙博托政府對比利時人控製的經濟部門實行國有化,接著又實行紮伊爾化,國營紮伊爾礦業總公司便控製了全國的礦業,為國家提供60%以上的外彙收入;同時又建立了一批鋼鐵廠、汽車和拖拉機裝配廠、化工廠等,民族經濟迅速增長。紮伊爾獨立前的1959年國民生產總值為13億美元,1974年達到33.33億美元。“銅礦之國”讚比亞也是這樣獨立後卡翁達進行了曆時10年的經濟革命,將銅礦、交通等企業收為國有,又建立國營的水泥、化肥、製糖等企業,從而控製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國民生產總值由1960年的13.8億美元增加到1976年的22.15億美元,為讚比亞民族經濟的振興打下了基礎。

這時期非洲經濟發展的另一成就是現代工業的迅速成長,舊的經濟結構逐步被改造。殖民者出於掠奪的需要,在非洲建立了一些工礦業和民用工業,但數量、規模、設備均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獨立後的非洲各國通過進口替代戰略,努力實現國家工業化,有的優先發展重工業,有的努力發展輕工業,有的大力擴建利用本國資源的農產品加工工業,結果在多數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工業產值所占比重上升,而農業產值所占比重下降。例如,在埃及1952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工業產值占15.6%,農業產值占30%多;1960年則分別為24%和30%;1981年為38%和21%。埃及工業還改變了以農產品加工和輕紡工業為主的狀況,建立了冶金、化工、電器、電子等新興工業。其對外貿易的出口商品不再是以棉花等農產品為主,工業產品出口不斷增加。1979年,農產品隻占出口總額的29.1%,而工業品則上升到37.5%。

阿爾及利亞重工業的發展是十分突出的。1967年,布邁丁大力推行工業化計劃,在對石油資源和金融、貿易等部門實行國有化的基礎上建立一係列國營工業公司。僅十幾年時間,阿爾及利亞就建成了以哈西梅薩烏德油田和哈西勒氣田為中心的油氣基地;在阿爾澤、阿爾及爾等地興建了世界第一流的煉油廠、天然氣加工廠和港口,形成了一個從勘探、生產、提煉、化工直到運輸和銷售的油氣工業體係。巨額的碳化氫工業收入被用來發展其他重工業。安納巴附近的哈賈鋼鐵聯合企業、君士坦丁的拖拉機、機床、發動機等機器製造業,阿爾及爾汽車製造廠等一大批工業基地相繼出現,從而形成以基礎工業為骨幹,包括電子、紡織、造紙、食品等各種輕工業在內的工業體係。阿爾及利亞的工業化速度平均每年為7.2%,全國電氣化程度從1970年的38%增到1977年的70%,工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獨立初的35%,增到1978年的56%,農業產值由1967年的13%下降至1978年的8%。

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國獨立前的工業非常落後,獨立後短短10年間發生了很大變化。如獨立時的坦桑尼亞大陸隻有220家小工廠,產值為20萬先令,到1970年已有大小工廠1230家;過去的鐵路交通破舊不堪,1967年起在中國幫助下修建了全長1860公裏的坦讚鐵路;過去沒有航空事業,1977年成立了坦桑航空公司;獨立時全國隻有185個電話局,現在增加到719個,並建立了自己的衛星通訊站。鄰國肯尼亞的工業發展更為迅速。它注重利用本地的和進口的原料發展製造業,獨立後頭15年工業平均增長率為11.75%,其產值由1964年的3370萬肯尼亞鎊增到1982年的3.84億肯尼亞鎊,成為東非工業最發達的國家,到1970年代末絕大部分工業消費品都能由本國生產。

各國努力實現經濟多樣化,擴大糧食生產,改變單一經濟結構,為此大興農田水利工程。尼羅河上遊的阿斯旺高壩就是一項大型綜合工程,壩長4200米,高111米,水庫可容水1300億立方米。該工程1958年底動工,1964和1970年分兩階段建成。它擴大了尼羅河穀地與三角洲的灌溉麵積,僅1960—1980年共開墾了47萬公頃土地。蘇丹為擴大利用青尼羅河的水利資源,1957年在傑濟臘灌區以南開辟新的邁納吉勒灌區,1961年興建羅塞雷斯水壩,擴大澆灌麵積上百萬畝;1973年又修建臘哈德工程,在青尼羅河右岸建造了一個巨大抽水站,可澆灌12.5萬公頃農田。恩克魯瑪領導下的加納興建沃爾特河上的大型水電站,1962年動工,1965年建成,發電量為52.76億度,提供全國電力消費的99%,既可用來開采附近的鋁土礦煉鋁,還可灌溉阿克拉平原的部分土地。西非塞內加爾河和尼日爾河流域諸國都普遍製訂了各種水利建設藍圖。尼日利亞的貝卡洛裏水利工程是其中的代表性項目之一。

在改變非洲貧窮麵貌方麵,非洲石油生產國的巨變是令人讚歎的。尼日利亞從1958年開始進行石油的商業性開采,1965年隻產原油1330萬噸,1974年達到1.12億噸,成為“非洲石油巨人”、世界產油大國之一。石油已成為尼日利亞國民經濟的支柱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1960年石油出口隻占出口總值的2.6%,1974年達到92.6%。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由1960年的31.5億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911.3億美元,平均每年以12—20%的速度發展。獨立時的聯邦政府財政收入僅有1.73億奈拉,1973年增至16億奈拉,1982年達116.3億奈拉,增加了67倍。政府用石油財富在10年內興建了煉油、鋼鐵、汽車裝配、紡織等現代化企業和具有當代高水平的機場、港口、高速公路等項目200多個。

利比亞獨立前極端貧窮,1951年人均收入隻有35美元。1959年在荒漠的澤勒坦打成第一口高產油井之後,接著又發現了六大油田,40多家外國石油公司在這裏開采,產量成倍增長。1969年卡紮菲執政後,通過國有化將石油財富掌握在國家手中。1969年石油收入為11億美元,1974年為62億美元,1980年高達232億美元,人均收入1.0309萬美元(1977年290萬人),比獨立時增長了將近300倍,超過了美國(9770美元)。政府用石油收入興建300多家工礦企業,開墾荒地92628公頃,大辦福利事業,實現了“戶戶有其屋”的計劃,改變了過去牧民無住所的狀況。

加蓬的致富僅次於利比亞,石油、錳、鈾、木材是其四大經濟支柱。1956年,加蓬開始在沿海采油,產量由1960年的80萬噸猛增至1976年的1132萬噸。1960年代初又開始開采油、錳礦,10年內產量均增長10多倍。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從1960年的316億非洲法郎增長到1976年7191億非洲法郎,約21倍。人均國民收入由1966年的480美元增加到1982年的2770美元(按全國126萬人口計算),居黑非洲第一位,全非第二位。

1960—1970年代,科特迪瓦、喀麥隆、肯尼亞等國通過發展農業及有關的加工業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科特迪瓦在博瓦尼領導下,根據本國礦產資源不十分豐富的實際,強調優先發展農業。它在擴大傳統作物咖啡、可可的同時,注重因地製宜和多種經營,鼓勵種植油棕、椰子、香蕉、橡膠、蔗糖、棉花等經濟作物,也發展糧食生產。1961—1977年,可可產量增加3.3倍,居世界第一位;咖啡產量增加1.6倍,居世界第三位。1965—1977年,棉花產量增加13倍,僅次於埃及、蘇丹,居非洲第三位。稻米產量由1965年的6.2萬噸增加到46萬噸,做到了糧食自給。科特迪瓦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又實行以農養工、以工促農的方針,建立咖啡、可可、木材加工業和紡織、橡膠、食品等輕工業,改變了獨立前基本上沒有工業的狀況,以年平均10%的速度增長。其工農業產品主要麵向出口,整個國民經濟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從1960年代的7.5%增長到1976年的12.5%,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60年的153美元增長到1979年的1169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被譽為“非洲的經濟奇跡”、“西非經濟的櫥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