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獨立後政治領域的新變化
一、非洲政治製度的變化及其發展趨勢
經過人民長期不屈不撓的鬥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非洲大陸的政治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殖民地變成了新興的獨立國家,國家主權已從殖民主義者之手轉移到非洲人手中;過去受壓迫的民族,被看作資本主義文明的“肥料”,而今他們一變而為曆史的主體。非洲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雙手畫出了非洲第一張嶄新的政治地圖。
獨立以來,非洲政治體製紛繁多樣,但絕大多數都是革命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它們自身的發展變化中,特別是1960年以來的政變、反政變以及內戰中,非洲的政治地圖被再次重繪。最古老而落後的封建和半封建的帝國或王朝(埃及、利比亞、埃塞俄比亞、布隆迪、盧旺達及桑給巴爾等)相繼垮台。獨立初期殖民主義扶植的傀儡和代理人政權都先後被人民的革命風暴席卷而去,少數最殘暴的統治者遭到可恥的下場。民族主義國家政權普遍建立起來,其中大多數為民主共和體製。
執政黨或主要執政黨和軍政權都積極努力維護和鞏固民族獨立,並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政權為杠杆,在發展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等方麵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民族經濟獲得了發展,初步建立一種新的、多種經濟成分的、多層次的混合經濟體製,從而為政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基礎。傳統部落或部族的社會經濟結構進一步解體,傳統信仰再次受到嚴重的挑戰。國家獨立、自主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和增強。在非洲北部,雖然社會內部存在著眾多的不穩定因素,還有來自外部的嚴重威脅,有些國家甚至卷入地區衝突,但它們一般具有相當強的應變能力,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麵。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保持政局相對穩定的國家也在增多。
以坦桑尼亞、科特迪瓦、塞內加爾、喀麥隆四國為例,它們的指導思想、發展方向和模式都不盡相同,但都長期保持政局的相對穩定。由於坦桑尼亞革命黨組織比較嚴密,具有一定的動員和組織群眾的能力,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起著領導或指導作用,成了溝通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關係的有效渠道。該黨有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民族一體化的進程業已開始,從而避免由於經濟一度大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可能產生的社會動亂。在當今非洲民主化浪潮的猛烈衝擊下,坦桑尼亞政體改革尚能按執政黨設計的框架比較穩妥而有秩序地進行。其他三個國家的執政黨都是群眾性的黨,組織比較鬆散,幾乎處於行政機構的從屬地位,但是由於這三個國家在1980年代以前經濟持續增長和繁榮、人民生活有所提高而得到了補償。當然,這四個國家領導人的個人權威也是政局穩定的重要因素。他們都是民族解放運動早期的領導人。博瓦尼從獨立迄今一直是科特迪瓦的國家元首。尼雷爾、桑戈爾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是非洲社會主義運動中兩個主要流派的倡議者,都有自己的思想體係。尼雷爾在獨立後不久就贏得了“思想家”的稱號,並以堅決支持民族解放運動、反帝反殖而在第三世界享有盛名。桑戈爾則以國務活動家、詩人而聞名於世。阿希喬用“鐵血”手腕把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統一起來。雖然尼雷爾和桑戈爾主動讓賢,離開了領導崗位,但卻為他們國家的團結與穩定奠定了初步基礎。與這些國家相同的還有博茨瓦納、肯尼亞、加蓬、讚比亞等國。博、肯兩國在領導人去世後未出現動蕩而實現了權力的轉移或接班。
軍人統治(直接或間接統治)的國家政績各異。不少軍政權基本結束了在他們上台前政局長期動亂的混亂局麵,人民初步得到了暫時休養生息的和平環境。貝寧堪稱是非洲政見分歧、部族分裂最深的國家之一,從1963—1972年間發生過36次政變。克雷庫1972年舉事成功後,保持了長達18年的和平環境。剛果、多哥、尼日爾、盧旺達等國也經曆了類似情況。有的則進行了激進的經濟和社會改革,如埃塞俄比亞、納賽爾統治時期的埃及、布邁丁時期的阿爾及利亞。有的雖沒有重大的改革,卻保持了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如多哥、尼日爾、毛裏求斯等國。
然而,非洲獨立國家都是年輕的新興國家,它們所取得的成就迄今尚未改變殖民地的社會經濟結構,僅僅是獨立前社會的延伸而已。其發展、社會分工及生產者的分工仍處於極低的水平,階級分化遲緩而不足,階級界線模糊,階級隊伍尚不固定,變化不大,凝聚點低。任何階級、階層和勢力集團都參與政治,對其進程施加影響,但是,他們又都不能單獨地起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非洲政治國家因而沒有達到西方政治國家出現時所達到的那個社會發展階段。正因為如此,在政權建設方麵,一些國家因襲或模仿西方民主製,結果均告失敗;即使其形式相似,實質也有極大的差別。博瓦尼曾指出,在西方,國家最終“打亂了社會結構,從此能按照國家意願來確立社會製度。在非洲,這一進程隻能艱難地、時斷時續地反複進行,在多數情況下會造成國家動蕩和不安”。同樣,另一些國家引進社會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的製度,也同樣遭到失敗或以扭曲的形式表現出來。非洲國家無論選擇資本主義還是非資本主義道路,也無論當權派是多麼的虔誠,其結果既非現代的資本主義國家,也非社會主義國家。它們多數正在為從殖民地社會過渡到某種類型的社會創造前提。目前,非洲仍處於民族民主革命階段。政權的模式必需與現階段的情況相適應,並要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非洲政治發展、政權建設受到曆史、文化和低發展綜合症等等的嚴重影響和製約,具體地說,有如下幾個方麵:
第一,受到獨立前的政治體製的影響。殖民主義的政治統治體製使非洲人民喪失了獨立發展的權利,非洲是被迫接受外來統治形式的。獨立初期,它們都沿襲這種非獨立狀態的政治結構和設置。隻是後來通過非殖民化,特別是非洲化和激烈的社會衝突,這種外來的政治體製才被打亂,打破,但仍舊留下深刻的印記。
第二,非洲國家獲得獨立的道路、方式和時間各異。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獲得獨立的埃及、埃塞俄比亞係君主國,以後經過人民的鬥爭,才采用了其他政治統治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獲得獨立的國家中,有的經曆了長期武裝鬥爭的陣痛,有的則通過憲政改革道路分階段取得獨立,有的則一舉成功。獨立後所麵臨的使命不同,所依靠的支柱各異。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削弱帝國主義和封建、半封建勢力,有的則仍然要依靠它們。殖民主義勢力、封建或半封建勢力對這些國家仍然是一個牽製很大的因素。
第三,非洲經濟落後,發展不平衡。在殖民地時期,殖民主義者以掠奪為主,除沿海地區或城市及戰略地區有較發達的經濟外,在非洲社會內部卻沒有也不可能產生或形成新的經濟關係和社會化的大生產。獨立後的非洲各國經濟仍不發達,人均收入低,不可能進行資本積累,目前多數國家都處在生存和發展雙重的嚴重危機中,傳統社會的經濟結構—自給自足或半自給自足型經濟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部落酋長製度都大致不變地被保留下來,並極大地影響政局的穩定以及政權的建設。
第四,由於非洲各國的曆史、政治、社會、宗教和民族的構成不同,獨立時幾乎沒有一種共同的、強有力的、能起主導作用的政治文化。民族主義思想和感情雖曾指導人民進行反帝反殖的鬥爭,獨立後不少國家執政黨或主要執政黨也試圖締造一種主導文化,以促進民族一體化的進程,但是迄今思想意識形態仍然五花八門。非洲既有先進的科學社會主義,又有資本主義;既有民族主義思想,又有部族主義、封建主義和地方主義。在社會主義思潮中又有10多種不同派別,在資本主義思潮裏也有不同的流派。在宗教方麵,除外來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世界性宗教外,各部落、地區還信奉原始宗教。可以說,在非洲沒有無神論者。神對非洲人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潛在的,在非洲文化心理的形成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非洲國家無論以何種思想為指導,采取何種統治形式或管理方法,都必須處理好社會內部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正如塞內加爾前社會黨議會黨團主席拉亞姆所指出的,“在非洲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各方麵結成的:有部族關係、宗教關係、職業關係、意識形態關係,也有階級關係”,所以國家必須“學會尊重”和“處理好”這些不同的關係,否則就要受到限製、約束,甚至於遭到破壞。這就決定了非洲國家政權不僅具有多樣化的特點,而且政局的發展隻能在動蕩不定的形勢中曲曲折折、反反複複地向前。
非洲政局的動蕩、政權的臨時性和過渡性在幾個大洲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也是令人煩惱而沮喪的,因為它已形成了動蕩與貧困的惡性循環。非洲麵臨安全、生存和發展的綜合危機,這種危機阻止或延緩了非洲曆史發展的進程。另一方麵,這種局麵,也有可能孕育著非洲新的政治體製。1980年代末期以來,非洲掀起了猛烈的政治多元化民主化的浪潮,衝擊著絕大多數國家現政權的合法性,政權建設已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非洲,多黨製正取代一黨製和軍政權而成為主要傾向,多數國家再次處於大動蕩、大分化和大改組的激烈動蕩期中。也許它可能成為完善政權的起點,但要真正探索出一種符合非洲情況的政權模式及發展道路必須經曆一個相當長的革命陣痛。目前認真的探索僅僅開始,道路將是漫長的。
二、非洲民族主義政權建設進程的坎坷不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隨著運動的深入發展,獲得政治獨立的國家一個接一個出現。到1980年津巴布韋獨立時,非洲獨立國家由戰前的4個(含南非)發展到51個。1990年2月,納米比亞的獨立,使這個數字又增加到52個。
獨立僅僅是非洲人民從殖民統治下贏得解放的第一步。非洲國家必須以獨立為契機,以政權為杠杆,積極從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建設和發展,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1960年代的中心任務就是迅速建立民族主義政權,以維護剛取得的獨立成果。
非洲國家獨立既是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與宗主國談判達成妥協的產物。這種妥協是雙方抉擇的結果,一方麵是宗主國的抉擇,即選擇同自己思想、戰略觀點一致的“可靠夥伴”,以繼續保持其傳統權益;另一方麵則是獨立國家執政黨或主要執政黨的選擇,即選擇同宗主國保持何種程度的關係才能有利於維護自己已取得的統治地位。正因為如此,獨立伊始,非洲就形成了三類不同類型的年輕國家。
一類繼續保持與宗主國的密切聯係,處於半獨立狀態。這類國家獨立後在許多重大問題上仍受宗主國支配,甚至與宗主國簽訂軍事條約,允許宗主國駐軍,保留軍事基地。如留在法蘭西共同體的多數國家,以及英國聯邦內的自治領地等。這類國家在非洲居多數。
一類基本保持老殖民主義的影響和勢力,又與新殖民主義達成妥協。其最典型的例子是紮伊爾。一方麵比利時不願放棄在紮伊爾的既得權益;另一方麵美國大舉滲透,妄圖鯨吞紮伊爾。在尼日利亞、東非、北非都發生過類似現象。這類國家在非洲居少數。
另一類決心把革命繼續進行下去。這類國家中比較激進的民族主義政黨及其領導人在爭取獨立鬥爭時,態度嚴肅、堅決、認真,他們希望獲得真正的獨立。恩克魯瑪說過:“隻要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還沒有從我們大陸根除,我們就談不上力量對比(均勢),甚至共處。”但帝國主義不甘心在這些國家的失敗,竭盡全力打擊、挫敗他們。如紮伊爾第一屆盧蒙巴政府的被推翻,加納、幾內亞、馬裏、阿爾及利亞等國也受到嚴重的壓力。這類國家在非洲也是少數。
上述情況在較大程度上影響非洲國家的內外政策,從而形成兩個對壘的集團。一些取得較多獨立的國家已開始置身於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國家的行列,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如1961年,加納、幾內亞、馬裏、阿聯(埃及和敘利亞結成聯邦後國名)、摩洛哥六國元首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通過《卡薩布蘭卡憲章》,規定簽字國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政策,並積極支持民族解放運動。為在對外方麵采取協調一致的共同行動,締約國進行經常磋商,還建立了有關經濟、軍事和文化的共同機構。
在帝國主義特別是前宗主國的策動和扶植下,利比裏亞、尼日利亞和非洲—馬爾加什聯盟成員國隨後成立了蒙羅維亞會議集團,與卡薩布蘭卡集團相對抗。
在民族主義政權建設方麵,西方的製憲理論具有比較強大的吸引力。原英屬殖民地多采用英國威斯敏斯特議會內閣製,原法屬殖民地則采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總統共和製。黨與黨之間的競爭和角逐成了當時非洲政治舞台上的普遍現象。
非洲政黨的組織形式一般都仿效歐洲資產階級政黨和社會民主黨的模式。黨員僅限於領取黨證,黨的組織鬆散。在上層,由選出來的頭麵人物組成領導委員會;在基層,黨員僅參加遊行示威、集會,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參加競選活動。這些政黨由於多以部族為基礎,對廣大人民群眾缺乏號召力。獨立後上台的政黨僅能使一兩個部族得到好處,如尼日爾的哲馬爾人、乍得的薩拉人、安哥拉的姆崩杜人等等,其他部族及代表其利益的政黨幾乎沒有得到獨立的好處,或好處甚微,在有些國家裏,甚至遭到排擠、打擊和迫害。這就加劇了全國分裂的局麵。有些執政黨政權因部族的分裂和鬥爭而被推翻。如加納恩克魯瑪為首的人民大會黨上台後,北方的阿肯、布朗—阿哈福等部族感到自己的傳統地位和特權受到威脅,便聚集在古老的阿散蒂聯盟地區,形成強大的反對派,成了恩克魯瑪政權被推翻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不少國家還出現部族相互殘殺的局麵,甚至發展到長期的內戰。如乍得、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國獨立後一直陷入長期內戰的漩渦中。1960—1970年的尼日利亞最具有典型性。
尼日利亞境內有大小部族200多個。由於英國長期采取間接統治的分而治之政策,形成三大部族控製該國的鼎足而立的格局:北方是豪薩—富拉尼族聚集區,信奉伊斯蘭教,其人口占全國人口30%以上;西南部居住著占全國人口20%左右的約魯巴族,信奉伊斯蘭和基督教者各占人口一半;東南部為伊博族人居住,人口占18%,信奉基督教。後者與其他兩個地區相比經濟文化均較發達,資本主義因素有所發展,知識分子較多,是中下級文武官員、自由職業者,包括律師、教員、工會領導人的主要來源地。英國為維持其傳統利益,獨立時扶植北方人民大會黨上台執政,成立聯邦共和國,即第一共和國,組成了以阿布巴卡爾·塔法瓦·巴勒瓦為總理的內閣,以伊博族為基礎的公民全國會議的主席恩納姆迪、阿齊克韋則擔任無實權的總統。由於巴勒瓦政權推行極端的大部族主義政策,引起其他部族和政黨不滿,暴力衝突事件不斷發生,導致1965年第一次軍事政變,並建立起以阿吉伊·依龍西為首的軍政府。該政權受到伊博族上層及資產者和東區州長奧朱古(其父為百萬富翁)的支持。豪薩—富拉尼族不甘失敗,以巴勒瓦被殺害為借口,竭力煽動部族對立和仇恨,殺害在北區居住和工作的伊博族人,並組織聲勢浩大的反軍政府遊行示威。同年7月,他們在北方人民大會黨司庫依努阿·瓦達策劃下,實行反政變獲得成功。依龍西政權被推翻,依龍西等被殺害,伊博族人再次慘遭橫禍,僅9—10月間就有2萬多人被殺,數十萬人四處流浪。在豪薩—富拉尼族上層支持下,雅各布、戈翁(出身中部的安加小部族)出任軍政權的首腦。但部族矛盾仍未解決,而戈翁政權損害伊博族人利益的重新劃分行政區一事又成了內戰的導火線。伊博族人不願把其石油產地劃出去,初則采取對政府不合作的政策,繼則東區州長奧朱古宣布脫離中央政府而獨立,建立了比夫拉共和國。政府派軍隊鎮壓,內戰爆發。內戰曆時兩年半(1968年5月—1970年1月),以比夫拉失敗而告結束。自此以後,伊博族及代表其利益的政黨和勢力的元氣大傷,不僅無力參與國家的政治活動,而且處於被歧視的地位。尼日利亞的軍事政變和反政變雖然仍帶有部族色彩,但更多的是部族內部各勢力集團之間的鬥爭,而且帶有進步與反動、甚至有階級鬥爭性質的成分。
此外,由於多數國家國小民弱,疆界不固定,也無力防守,因而任何一個國家發生的事件都極易衝破邊界,形成強烈的衝擊波或連鎖反應。1960年代初期,桑給巴爾人民革命推翻了阿賈布達蘇丹王朝。這一事件很快波及到坦噶尼喀、肯尼亞和烏幹達三國,導致了兵變。當坦桑尼亞總統尼雷爾被迫請求英國派兵維持法律與社會秩序時,肯、烏兩國馬上效仿;而當英國妄圖借機賴著不走,重新控製坦桑尼亞時,尼雷爾在人民支持下訴諸非洲國家會議,要求英國限期撤軍後,肯、烏當權派亦緊接著向英國提出同樣的要求,從而使三國進一步維護了國家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