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民族獨立運動(3 / 3)

紮格盧勒等人的所作所為,使他們很快失去了革命主力工農大眾的支持。這就注定了他們後來必然失敗的結局,盡管議會通過決議,重申埃及領土主權不容侵犯,要求英國軍隊從蘇伊士運河地帶撤走;盡管政府發表聲明,遞交照會,要求同英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等等,但英國政府都不予理睬。

1924年10月,英國保守黨政府上台後,公然進行挑釁,任命原駐蘇丹總督裏·斯塔克為駐埃及軍隊司令。這深深激怒了埃及人民。裏·斯塔克抵開羅後即被人刺死。早就對紮格盧勒內閣心懷不滿的英國保守黨政府借機向紮格盧勒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埃及就裏·斯塔克被刺事件賠禮道歉,賠償50萬英鎊,嚴懲凶手;此外,還無理要求埃及政府鎮壓群眾的示威遊行,恢複英國顧問在埃及國家機構中的權力,限定埃及駐蘇丹的軍隊一天內撤走,提出英國有權使用尼羅河水灌溉它在蘇丹的棉花種植園等。紮格盧勒還沒來得及答複英國的通牒,英軍便大舉向埃及增兵,並占領亞力山大港海關等。麵對英國蠻橫無理的行徑和武力威脅,紮格盧勒內閣軟弱無力,進退維穀。他既不敢也不願意發動工農大眾以武力對抗英國,又不甘心向英國屈膝投降,唯一的辦法隻有下台。1924年11月24日,紮格盧勒內閣集體辭職。

紮格盧勒等人試圖通過和平的合法的方式實現埃及的完全獨立之所以最終失敗,是當時的曆史條件決定的,而不依靠工農大眾則是致命所在。

華夫脫黨內閣垮台後,國王福瓦德認為取消革命成果的時機已經成熟,公開投靠英國,奪取內閣大權,打擊華夫脫黨,鎮壓共產黨和民族運動。國王任命其親信西瓦德為首相。西瓦德一上台便廢除了1923年憲法,解散了議會。接著頒布新選舉法,剝奪了一半選民的選舉權,取消了集會、結社、出版和言論自由的權利;同時還以“煽動罷工”的罪名逮捕了共產黨和華夫脫黨領導人,僅1925年1月份就逮捕30多人,而且在首都和地方政府中大力清洗華夫脫黨人官員,將埃及軍隊和警察中的“可疑分子”遣送到邊遠地區。鑒於以往失敗的教訓,英國也采取“利用埃及正常力量”——走狗福瓦德來摧毀華夫脫黨,取消革命成果,鎮壓革命運動,使埃及喪失了爭得的獨立成果。

盡管國內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猖獗一時,但是已經覺醒並富有鬥爭傳統的埃及人民是不會聽任他們為所欲為的,他們為保衛1919—1924年革命成果同埃及王室和英國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首先是圍繞議會選舉的鬥爭。王室為了擊敗華夫脫黨,糾集了一批封建地主、政府高級官員和部分王室成員,拚湊成一個名為“聯合黨”的組織。西瓦德內閣公開宣布,除聯合黨以外,禁止任何政黨進行政治活動,為的是保證聯合黨的候選人當選。

埃及人民以民族利益為重,在議會選舉中仍然站在華夫脫黨一邊,斥責聯合黨是“奴才黨”,“賣國黨”,積極投華夫脫黨候選人的票。出乎王室和英國的意料,華夫脫黨獲得議會54%的議席,紮格盧勒當選為議長,另外兩名華夫脫黨人擔任了副議長。國王福瓦德不甘失敗,在英國高級專員的同意下,悍然宣布解散議會。

國王的專製獨裁激起了人民的級大憤怒,許多城市爆發了工人、學生和市民的示威遊行和罷工鬥爭。開羅工人的總罷工使首都一度癱瘓。在人民鬥爭的鼓勵下,華夫脫黨、新祖國黨、自由立憲黨聯合行動,要求結束獨裁統治,恢複憲法。舉行新的選舉。1926年5月22日舉行的新選舉中,華夫脫黨獲得了更大的勝利,紮格盧勒擔任了議長,自由立憲黨的阿德利擔任了首相。至此,圍繞議會選舉的鬥爭以反動派的失敗而告終。這一場鬥爭表明,民族獨立的思想已深深紮根於埃及人民之中,民族主義的進步力量是摧不垮的。

其次是圍繞英國軍官對埃及軍隊指揮權的鬥爭。1924年4月自由立憲黨的薩爾瓦特派組成了新內閣。華夫脫黨、新祖國黨和薩爾瓦特內閣聯合一起,利用議會同英國鬥爭,要求免去英國人在埃及軍隊和警察中擔任的一切職務,結束英國對埃及軍隊的控製;同時還要求增加埃及軍隊的數量,建立空軍,實現武器現代化,增強保衛埃及的能力。這些要求得到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

英國政府於1927年5月29日向薩爾瓦特首相發出照會,斷然拒絕了埃及的要求,並派軍艦到亞曆山大港和塞得港外遊弋,進行武力威脅,在鬥爭的關鍵時刻,享有崇高威望的民族領袖紮格盧勒不幸病逝,使聯合鬥爭瓦解。薩爾瓦特首先動搖,與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秘密簽訂了承認英國四項特權的協定草案,1928年3月17日,華夫脫黨新領袖穆斯塔法·納哈斯組成了聯合內閣。納哈斯十分軟弱,當他提出的維護群眾集會自由的主張剛一遭到國王和英國的反對,便嚇得辭了職,成了有名的短命內閣(僅三個月)。自由立憲黨公開投靠國王,解散了議會,停止實行1923年憲法。圍繞英國軍官對埃及軍隊指揮權的鬥爭失敗了,反帝鬥爭暫時進入了低潮。

1929—1932年,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埃及深受英國轉嫁危機之害。棉花價格下跌61%,庫存量超過往年的4倍,植棉麵積減少50%,棉農大量破產,流入城市謀生。城市中民族企業大批關門停產,30多萬工人失業,流浪街頭。民族矛盾再度尖銳起來。

英國為了緩和民族矛盾,同意讓納哈斯再一次出任首相。但不久,當華夫脫黨拒絕同英國簽訂新的奴役性的條約時,英國便夥同國王迫使納哈斯辭職,改由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人民黨的頭目伊斯梅爾·西德基組閣。此舉又觸發了民眾反抗運動。開羅、亞曆山大、曼蘇爾、塞得港、蘇伊士港等城市的工人舉行了大罷工;貧苦農民也自發地組織起來向城市進軍。數十萬人的遊行示威迅速發展成武裝起義,學生、手工業者也參加了鬥爭。1930年7月下旬,埃及人民的反帝鬥爭再一次掀起高潮。

西德基內閣殘酷地鎮壓起義,憤怒的群眾用石塊、棍棒同配有坦克、機槍的政府軍激戰10天,不少人被殺,數千人被捕。血的教訓使埃及人民完全看清了福瓦德和西德基作為英國走狗的真麵目,第一次喊出了“反對國王專製獨裁”、“驅逐國王”、“砸碎封建枷鎖”、“打倒西德基反動內閣”的口號。貧苦農民提出了“土地歸耕者所有”的鬥爭目標,並自發地奪取地主和外國農場主所侵占的土地。農民的廣泛參與,把反英民族革命同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是埃及革命運動深入發展的重要標誌。

1931—1935年,埃及人民進行了反對新憲法的鬥爭。據統計,有95%以上的選民拒絕投票。憲法頒布後進行第一次選舉那天,開羅、亞曆山大、塞得港等城市發生了群眾性的示威遊行。人們強烈要求西德基內閣下台,高呼“踢開絆腳石福瓦德”,“還人民以自由”等口號。示威群眾與前來鎮壓的警察進行頑強搏鬥。鄉村中農民紛紛襲擊選舉站,趕走負責選舉的官吏,與鎮壓農民的警察廝殺。有許多村長抵製選舉,光宣布辭職的村長就有400多名。

從1935年起,埃及人民的反帝鬥爭帶有反法西斯性質。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發動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之後,在埃及的一些意大利僑民建立了法西斯組織——黑衫隊。與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有密切關係的國王福瓦德,支持和保護黑衫隊在埃及的活動。由於意大利妄圖建立利比亞—埃塞俄比亞—索馬裏“意屬大帝國”的計劃嚴重地威脅著英國的利益,英國立即向靠近埃塞俄比亞的埃及增兵,其陸軍由1.2萬人猛增到3萬人,軍艦增至60艘。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和英國大量增兵埃及,在埃及人民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人民群眾自發地募集金錢、糧食和其他食品送往埃塞俄比亞前線,並組成了誌願服務隊和醫療隊奔赴抗意戰場,支援埃塞俄比亞人民的抗意戰爭。1935年11月13日,華夫脫黨在開羅召開3萬人的群眾大會,聲討英國增兵埃及、破壞埃及主權的罪行。會後舉行示威遊行,工人和學生同前來鎮壓的警察發生了衝突,示威遊行旋即發展成武裝起義。鬥爭迅速擴展到其他城市,一直堅持了一個多月。這場鬥爭表明,反英鬥爭已經與反法西斯的鬥爭結合起來。

英國政府和國王福瓦德懾於人民鬥爭的壓力,被迫宣布恢複1923年憲法,舉行新的議會選舉。在1936年5月的議會選舉中,華夫脫黨領袖納哈斯第三次上台組閣,這是埃及人民保衛1922年革命成果鬥爭的又一次勝利。華夫脫黨卻害怕革命的群眾運動,其妥協性日益增長,由逐步背離民族和國家利益發展到最後蛻化變質。1936年8月,以納哈斯為首的13人聯合代表團赴倫敦談判,於8月25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英國和埃及同盟條約》。條約雖然保持了1922年獲得的獨立國的地位,但英國過去單方麵宣布的四項特權卻在條約中被固定下來,致使埃及人民同英國政府圍繞四項特權所進行的頑強鬥爭終告失敗。

英埃同盟條約公布後,立即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華夫脫黨在人民中威信掃地,完全喪失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領導地位。從1936年起,一支新生的社會力量——青年軍官階層崛起,擔當起埃及民族革命的領導責任,把爭取完全獨立的鬥爭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

摩洛哥裏夫起義

裏夫起義是戰後初期非洲大陸最著名的反帝武裝革命,也是當時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革命高潮中的三大革命戰爭之一。

裏夫族人是北非西北部柏柏爾人中最強大的支係之一,共13個部落,約50萬人(占摩洛哥總人口的10%)。裏夫人以遊牧為主。當時其社會已發展到封建社會階段,但仍保留著大量原始公社製的殘餘。1912年,裏夫人居住的裏夫山區劃歸西班牙管轄。但是裏夫人始終不接受西班牙殖民當局的統治,裏夫山區一直是反對西班牙殖民主義鬥爭的中心。

一次大戰後,西班牙經濟對非洲的依賴性大大加強。裏夫地區的豐富礦產資源早已為西班牙礦產公司所垂涎,因而西班牙政府迫不及待地要征服裏夫這塊尚未歸順的地區。以嚴酷著稱的貝蘭格爾將軍被任命為駐摩洛哥高級專員,他於1918年製定了一個首先征服西部的傑巴拉族部落、然後再東進征服裏夫族部落的軍事計劃。

1919年7月,西班牙征服西部的傑巴拉族後,開始準備進軍裏夫山區。為了製造征討的借口,西班牙利用裏夫族中的一些敗類製造騷亂,並散布謠言,聲稱貝尼·烏裏阿格勒部落首領阿卜德·克裏姆·哈塔比是騷亂的罪魁禍首。緊接著,西班牙就集中了大量兵力,進攻裏夫山區。

貝尼·烏裏阿格勒部落是裏夫族13個部落中最強大的部落。阿卜德·克裏姆家族被稱為伊斯蘭教聖裔家族,在裏夫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阿卜德·克裏姆·哈塔比酋長是該家族的成員,早就覺察到西班牙的陰謀,曾拒絕過西班牙要他幫助在其管轄區建立保護製的主張。他對西班牙散布的謠言提出了強烈抗議,並立即召回在梅利利亞城任法官的長子和在西班牙上學的次子,幫助他對付西班牙的侵略。他向族人發誓要消滅西班牙侵略者。可是,國仇未報,他就被西班牙奸細毒死了。在這民族存亡的緊急關頭,部落長老議事會推舉其長子阿卜德·克裏姆擔任了軍事首領。

阿卜德·克裏姆的全名叫穆罕默德·本·阿卜德·克裏姆·哈塔比,生於1882年,畢業於著名的非斯卡拉維因大學,精通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1915年任梅利利亞城首席法官時,他因反對西班牙,主張摩洛哥獨立而被西班牙當局逮捕,1918年被釋後繼續任該城法官。受命於民族危難之際的阿卜德·克裏姆,決心繼承父業,消滅西班牙侵略者。

1921年初,西軍頭目西爾維斯特將軍狂妄地向西班牙國王表示,他將迅速地結束摩洛哥戰爭。他親率近3萬名西軍向裏夫發起了全線進攻。阿卜德·克裏姆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采取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戰術。他一方麵利用法西、英西和德西矛盾,開展積極的外交活動,從法、英、德三國購買大量武器彈藥;另一方麵主動後撤,並精心部署殲敵戰術:誘敵深入,把西軍引入山區,進行有利的內線作戰。

西軍仗著優勢兵力,在占領戰略重鎮胡塞馬後,徑直向裏夫縱深挺進,1921年6月1日又占領了重要軍事據點達爾·阿巴拉。西軍每到一處便大肆燒殺搶掠,激起了裏夫人民的極大憤怒,紛紛向克裏姆請戰,決心誓死保衛家鄉。在人民抗戰熱情的鼓舞下,克裏姆在6月1日夜裏率領300名士兵偷襲立腳未穩的西軍,經過血戰,殲敵400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收複了達爾·阿巴拉,揭開了裏夫大起義的序幕。

達爾·阿巴拉大捷極大地鼓舞了裏夫人民的鬥誌。西班牙殖民軍中的摩洛哥人士兵紛紛投奔裏夫義軍,原先動搖不定的裏夫其他部落也集合到克裏姆的抗敵旗幟之下。起義軍迅速發展到3000人,1921年7月18日攻克了西軍重要前哨基地伊埃裏本。狂妄的西爾維斯特將軍孤注一擲,親率西軍主力深入裏夫內地阿努阿爾,妄圖一舉消滅起義軍。士氣高昂的裏夫義軍英勇迎擊敵軍,前後浴血奮戰6天,殲滅西軍14700多人,繳獲大炮139門、機槍400多挺、步槍39000多支。不可一世的西爾維斯特將軍絕望地自殺身亡。納瓦羅將軍率領西軍殘部企圖固守戰略要地阿魯伊山。但在義軍攻擊下,隻經過兩天戰鬥,8月6日,納瓦羅及其3000名西軍即被迫繳械投降。

阿努阿爾之戰是西班牙殖民戰爭史上空前未有的一次大敗仗,被歐洲報刊稱為“阿努阿爾慘劇”。它使西班牙殖民者完全龜縮到沿海少數幾個城市之中,不敢再輕舉妄動。相反,阿努阿爾一仗極大地鼓舞了裏夫人民的鬥誌,大大提高了他們戰勝西班牙殖民者的信心和勇氣。這一仗還給裏夫人民送來了為進行大規模戰爭所需要的一切,使起義軍迅速擴大到近3萬人。

克裏姆在指揮這場戰役中所表現出來的卓越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贏得了全裏夫族人的高度信任和熱烈擁戴,被公認為裏夫族的軍事領袖。建立裏夫國家的條件已經成熟。1921年9月,阿卜德·克裏姆及時地召開了由12個部落貴族參加的代表大會。會議同意阿卜德·克裏姆提出的召開裏夫國民會議和成立民族政府的建議,選出了國民會議的參加者。克裏姆學習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的經驗,製訂並通過了裏夫民族主義者必須共同遵守的《民族誓約》。這個誓約對鞏固內部的團結無疑起了積極作用。9月19日,國民會議開幕。會上宣布裏夫共和國成立,授予阿卜德·克裏姆“艾米爾”稱號,建立了民族政府。

阿卜德·克裏姆還兼任國防和內政部門的負責人。為了鞏固國家獨立,他采取了下述一係列革命措施:

第一,統一軍事編製,建立統一的常備軍和部落民軍。設立步兵、騎兵、炮兵和空軍。實行義務兵役製,凡年滿16歲以上的中、青年,有服兵役的義務。

第二,實行立憲政治,製定憲法(憲法原文未保存下來)。規定由部落代表組成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民會議,議長稱“艾米爾”,是國家元首。艾米爾在政府機構的助手相當於總理,下設國防、內政、外交、財政、商業、教育等部門。

第三,廢除建立在部落基礎上的傳統法和傳統法庭。取消酋長或部落議事會幹予司法事務的規定;司法事務由統一的伊斯蘭法庭法官(稱“卡迪”)審理。

第四,實行新的稅收製度。稅製分為人頭稅和所得稅兩種。貧苦者和殘廢軍人免交人頭稅;所得稅的5%上交國庫。稅收主要用作軍費。

第五,實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宣布願同世界上所有國家友好相處。

這些革命措施的實行,使裏夫軍隊擴充到近7萬人,大大增強了軍事力量;削弱了封建部落酋長和議事會的權力,克服了長期以來的分散和無政府狀態;減輕了人民的負擔;與周圍的國家建立了友好關係。這些革命措施,得到了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土耳其、伊拉克、埃及等國革命人民的支持。這不僅有利於鞏固國家政權,而且使反帝力量得到增強。所有這一切,對於改變裏夫地區落後的政治、經濟製度都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

《民族誓約》和上述一係列革命措施,集中體現了克裏姆的政治思想,也完全表達了裏夫人民的共同願望。阿卜德·克裏姆十分崇敬土耳其民族英雄凱末爾,稱讚他“把散沙似的人民團結起來,並率領他們打敗了敵人,因而恢複了國家的獨立,使民族重新獲得了神聖的自由”。他認為土耳其能夠做到的事情,裏夫人民也一定能做到!《民族誓約》的製訂正是學習土耳其議會在1920年1月通過的挽救國家危亡、捍衛民族獨立的《國民公約》的結果。

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並不甘心失敗,它妄圖把新生的裏夫共和國扼殺在繈褓之中。為此,西班牙殖民當局施展了反革命兩手:一方麵繼續使用武力進行圍剿,集中了3萬精銳部隊向裏夫地區中部進逼;另一方麵則提議雙方進行和談,妄想在談判桌上得到在戰場上沒有得到的東西。但它的反革命伎倆都失敗了。與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主觀願望恰恰相反,等待它的卻是恥辱:西班牙政府花費了413.7萬比塞塔的巨款,向裏夫政府贖回了被俘的3000名官兵。此事成為西方殖民戰爭史上空前未有的一大醜聞。龐大的軍費開支造成了西班牙國內經濟的困窘,人員的大量傷亡又促使人民反戰情緒高漲,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加劇。西班牙政府在短短的兩年半中就更換了五屆內閣。1923年9月,法西斯軍人發動政變,建立起法西斯獨裁統治。

法西斯軍人政權上台後,把侵摩戰爭放在行動計劃的首位,1924年春便出動大軍向裏夫國家大舉進攻。西軍仍然采取從東、西兩麵合擊裏夫軍的老戰術,迅速向裏夫內地推進。阿卜德·克裏姆胸有成竹,分兵把守要害據點,並利用有利的地形,狙擊西軍;另外,再派遣遊擊分隊潛入敵後騷擾敵人,使西軍屢屢受挫,不敢輕易向裏夫內地進軍。後來,西軍被迫改用封鎖圍困的新戰術,將軍隊撤到沿海一帶,建立嚴密的封鎖線,企圖斷絕裏夫軍民的一切供應,置裏夫軍民於死地。此外,西班牙人通過收買傑巴拉族首領拉伊蘇裏,在後方騷擾和牽製裏夫軍隊。

阿卜德·克裏姆首先果斷地揮師東進,迅速包圍並全殲了傑巴拉族武裝,活捉了拉伊蘇裏,解除了後顧之憂。傑巴拉族和庫馬族人部落紛紛起義,支持裏夫共和國,起義力量反而更加壯大了。其次,克裏姆利用與英、法的聯係取得後勤補給。英、法的軍火商都通過各自的渠道給裏夫軍民運來了大量急需的糧食和軍火。這樣,西班牙妄圖把裏夫共和國扼殺在繈褓之中的計劃又徹底破產了。裏夫共和國以它耀眼的光輝屹立在非洲大陸的西北方。

由於進攻裏夫共和國的失敗,西班牙法西斯軍人政權陷入內外交困之中,不得不主動向裏夫政府提出和平談判的要求。它派代表團到裏夫首都阿傑迪爾進行談判。正值裏夫人民完全有可能將西班牙侵略者趕出摩洛哥的關鍵時刻,法國政府的態度卻發生了變化,即由原來暗中支持裏夫政府變為與西班牙勾結鎮壓裏夫人民。

法國的背轉並不奇怪,因為法國的政策完全是以它自己的根本利益為轉移的。摩洛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戰略要地之一,它扼大西洋——地中海通道,是西歐到亞、非、拉各洲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素有“西方的鎖鑰”之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19世紀以來,帝國主義列強都想獨占它。經過長期角逐,摩洛哥形成諸強分割的格局。摩洛哥對法國來說特別重要,是法國建立以阿爾及利亞為中心的殖民大帝國計劃的首要目標。摩洛哥既是阿爾及利亞的緊鄰,又是南下法屬西非殖民地的交通要衝,因而法國始終想獨占它。原先法國暗中支持裏夫共和國反對西班牙,目的是想借裏夫人民來削弱和驅逐西班牙勢力,以便自己取而代之。但是,裏夫共和國的勝利和它執行的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法國無機可乘,不能實現自己的如意計劃。相反,裏夫人民的節節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法屬摩洛哥地區的人民,不少部落也舉行起義,加入了裏夫義軍。法國特別擔心將會引起摩洛哥民族解放戰爭的全麵爆發,這是法國絕不願看到的。另外,英、德、意等帝國主義也想趁西班牙失敗之機搶奪這塊肥肉。在這種形勢下,法國於是改弦更張,決定用武力以最快的速度消滅裏夫共和國,取代西班牙。

早在1924年春天,法軍已開始向法占區和西占區之間的韋爾加河河穀進軍,聲稱要收複失地。韋爾加河河穀曆來是裏夫山區糧食的主要供應地。那裏居住著獨立的柏柏爾人部落。裏夫建國後,他們站在裏夫一邊,參加反西鬥爭,已歸裏夫國管轄。因此,收複失地之說純粹是借口。

麵對法國的軍事威脅,阿卜德·克裏姆頭腦十分清醒。他知道此刻決不能與兩強同時作戰,何況法國在經濟和軍事上比西班牙要強大得多,因此必須設法與法國和平相處。於是,阿卜德·克裏姆多次倡議和法國談判,但均遭法方拒絕。法國消滅裏夫共和國的主意已定,遂於5月27日出動軍隊渡過韋爾加河,向裏夫軍民挑釁。9月間,法軍占領了整個河穀地帶,斷絕了裏夫的糧食供應,接著遍建軍事據點,直接威脅著裏夫起義的山區基地。即使這樣,克裏姆仍持克製態度,建議法國通過和平談判來確定法占區與裏夫國家的固定邊界,結果仍遭拒絕。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克裏姆才不得不對法作戰。西方的某些學者在談到這段曆史時,指責裏夫人民“強悍好戰”、在戰勝西班牙後“得寸進尺”、“劫掠法屬領地”等等,顯然是不公正的。

1925年4月,裏夫利用西班牙大量抽調侵摩西軍回國鎮壓反戰運動的有利時機,迅速揮師南下,一舉突破了法軍防線,屢克法軍據點,收複了韋爾加河穀;接著向非斯、塔紮方向猛烈進攻,計劃切斷由阿爾及利亞通往摩洛哥的鐵路線。沿途摩洛哥人紛紛起義,投入反法戰爭。這一年共產國際發表了呼籲書,號召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支援摩洛哥人民抗擊法國侵略。法國共產黨和西班牙共產黨積極支持裏夫人民反抗法國侵略軍,在本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戰運動。一些法國士兵在戰場上拒絕向裏夫軍民開槍,或攜帶武器到裏夫軍陣地上舉行聯歡活動。法國政府對此萬分焦急,彭萊維茨總理親自趕往前線督戰,也無濟於事。形勢對裏夫人民十分有利。至7月初,裏夫軍隊共奪取了近60個法軍據點。

法、西帝國主義之間雖然在爭奪摩洛哥的獨占權問題上的矛盾十分尖銳,但是,當它們都被裏夫義軍打得狼狽不堪、麵臨著被趕出摩洛哥之時,便化敵為友,勾結在一起了。雙方經過緊張的外交磋商,於7月25日正式簽訂了法西臨時條約。條約規定:兩國共同對付摩洛哥人民,不準單獨與裏夫國媾和。

7月底,法西兩國采取聯合軍事行動。法軍不斷向摩洛哥增兵,而且任命在一次大戰中被法國資產階級吹捧為“救世主”的貝當元帥為駐摩洛哥部隊總司令。不久,法軍增加到30萬人,又募集了40萬非洲人雇傭兵,組成了一支70萬人的侵略大軍。西班牙軍也增至10萬多人,並由裏維拉首相親自統率。法西兩國政府都把這次侵略戰爭看作是有關國威盛衰的關鍵所在。為了打贏這場戰爭,法國專門撥出1.83億法郎的巨款作為特別軍費,用最新式的武器裝備了陸、海、空三軍。兩國政府還采用收買部落上層封建主、分裂反帝力量的惡毒政策,並且用摩洛哥素丹的名義發布了懸賞令,以50萬法郎作為捕殺阿卜德·克裏姆兄弟兩人的酬金。當時裏夫義軍僅占法西軍隊的1/10,且武器簡陋。雙方力量對比相當懸殊,形勢對裏夫人民十分不利。

1925年9月6日,西班牙軍1萬多人在阿盧塞馬斯灣登陸,法軍在南部戰線發起了全麵進攻。裏夫軍隊被迫在兩線作戰。阿卜德·克裏姆沉著應戰,利用有利的地形廣泛地開展遊擊戰,神出鬼沒,不斷打擊敵人,保存自己。

法西聯軍對不設防的城市和鄉村進行狂轟濫炸,同時采取焦土政策,屠殺無辜的婦女兒童,焚毀村莊,打死成群的牲畜,企圖餓死裏夫軍民。法軍情報人員還潛入裏夫內地,在群眾中散布裏夫軍隊必敗的消極論調,並向部落首領進行勸降活動,致使7個部落的首領投降了法國,有不少群眾相信謠言,脫離了起義軍。所有這一切大大削弱了裏夫人民的反帝力量。

9月末,西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攻陷了裏夫共和國首都阿傑迪爾,形勢十分嚴重。阿卜德·克裏姆為了擺脫困境,多次向法西兩國呼籲談判。法國為了贏得時間,準備在雨季過後再發動決定性的進攻,同意進行談判。1926年4月26日,雙方在阿摩邊境的烏季達舉行會談。法西毫無誠意,堅持要裏夫人民接受法國保護的四項條件。盡管裏夫代表作了很大的讓步,法西兩國還是拒絕給予裏夫人民享有獨立的權利,甚至向裏夫代表發出最後通牒,限定在5月7日前接受法國的四項條件。阿卜德·克裏姆嚴詞拒絕了他們的無理條件。

談判剛一破裂,法西聯軍便立即發起了猛烈進攻。飛機、大炮狂轟濫炸,侵略軍所到之處變成一片廢墟。西軍每攻下一個城市或村莊,便開展滅絕人性的殺人比賽。這種暴行使在現場目睹的西方記者都大為震驚,憤怒譴責西班牙軍隊的滔天罪行。

6月下旬,法國以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了裏夫軍隊司令部所在地塔爾吉斯特。空軍進行密集轟炸,義軍被炸死者累累,慘不忍睹。阿卜德·克裏姆為了保護裏夫軍民的生命財產,決定自願成為俘虜,要求法國寬容裏夫軍民。6月27日,裏夫軍正式投降,克裏姆和其弟等23人被流放到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島。新生的裏夫共和國被法國、西班牙帝國主義扼殺在搖籃之中。

裏夫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的影響十分深遠。起義的餘火繼續燃燒,阿特拉斯山的反抗鬥爭一直堅持到當年的雨季。1928年,法占區又爆發了新的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阿特拉斯山區的起義者一度把法國殖民者統統趕了出去。法國花了六七年的時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最後把起義鎮壓下去。1930年代後半期,在法占區和西占區又曾掀起第三次反帝武裝鬥爭高潮,鬥爭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裏夫起義的直接影響下,摩洛哥各城市的反帝鬥爭也發展起來,尤其是從1930年代開始,新興的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登上了反帝鬥爭舞台,將民族獨立運動推向了新的階段。

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的勝利

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發動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當時叫阿比西尼亞)的戰爭。這場戰爭不僅有其深刻的曆史淵源,而且有其明顯的現實原因。

意大利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瓜分非洲的狂潮中,遠遠落在英國和法國的後麵。非洲那些理想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大都被英、法搶去,意大利僅奪得了利比亞、厄立特裏亞、意屬索馬裏三塊地方,許多還是不毛的沙漠,人口隻有136萬。這顯然使意大利殖民主義者憤憤不平。

埃塞俄比亞不僅地域遼闊,而且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煤、鐵、銅、石油、黃金、白金、硫磺等)和農業原料,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一向為西方列強所垂涎。早在19世紀末,意大利就與英國、法國在埃塞俄比亞展開了激烈爭奪。1895年,意大利曾出兵侵略埃塞俄比亞,但在阿杜瓦戰役中遭到慘敗,使其獨占野心受挫。1906年7月,意大利與英、法勾結,秘密簽訂了瓜分埃塞俄比亞的三國條約,得以逐步控製埃塞俄比亞的主要經濟部門——采礦業。

1922年10月墨索裏尼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之後,對內瘋狂地鎮壓工農群眾運動,對外大肆侵略擴張,妄圖把分散的三塊非洲殖民地連接成一個非洲殖民大帝國,據此與英、法相抗衡。埃塞俄比亞恰好在意屬三塊殖民地的中間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能否把埃塞俄比亞奪到手,是能否實現意大利非洲殖民帝國的關鍵。這是墨索裏尼決定要侵略埃塞俄比亞的主要原因。

還有一個直接的原因是,墨索裏尼企圖用對外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十分尖銳的階級矛盾。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同樣沉重地打擊了意大利。大批工廠企業關門破產,銀行倒閉。1932年工業總產量比危機前下降1/3,失業工人達70萬,占工人總數的50%左右。農村中成千上萬的農民或負債,或失地破產,大批人忍饑挨餓,到處流浪。由於物價飛漲,通貨膨脹,不少貧苦居民,衣食艱難。這一切使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十分尖銳,隨時都有爆發大規模革命運動的危險。

於是,墨索裏尼政府企圖把國內人民大眾的不滿情緒轉移到埃塞俄比亞的征服戰爭中去。當時在法西斯分子中流傳這樣一句話:“既不能給人民以麵包,就應給人民以光榮。”法西斯政府正是依此行事,把饑餓的意大利失業者驅趕到埃塞俄比亞戰場上“光榮”地充當炮灰。這一來可以消除人民的不滿,實現建立非洲殖民帝國的美夢;二來可以洗刷1895年戰爭的恥辱,求得“光榮”。從1934年下半年起,意軍就不斷向埃塞俄比亞進行挑釁。12月5日,意軍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大規模屠殺非洲人士兵的瓦爾瓦爾事件。12月30日,墨索裏尼提出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的行動計劃。

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就瓦爾瓦爾事件提出強烈抗議,並要求國聯伸張正義,嚴厲製裁意大利法西斯的暴行。但是,英、法所控製的國聯對意大利的暴行采取遷就、縱容的政策,大大助長了意大利的囂張氣焰。尤其是法國,與意大利秘密勾結,允諾給予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亞“放手行動自由”的權力,使之更加有恃無恐。意大利政府向意軍總參部保證:“隻要迅速地發動進攻,國際聯盟是不會果斷地采取有效行動的”。十分清楚,國聯的錯誤政策也是促使意發動侵略戰爭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時,埃塞俄比亞的政治、軍事和經濟都遠遠落後於意大利。尤其在軍事上,意大利擁有數十萬配有飛機、大炮、坦克等武器裝備的正規軍,而埃塞俄比亞真正能作戰的正規軍隻有1萬多名(皇帝的近衛軍),其餘軍隊既未經過正規訓練,武器裝備又十分陳舊。全國隻有500挺機槍,能使用的隻占1/10。空軍隻有7架舊式客機。埃塞俄比亞如此落後積弱,也是意大利敢於發動侵略戰爭的又一個原因。

意大利法西斯的戰爭準備是秘密進行的。戰爭爆發前,意大利用商船將40萬軍隊、10萬匹騾馬、2萬輛汽車和大批糧食秘密運到東非作戰地區。1935年10月3日清晨,意大利不宣而戰,30萬大軍突然從厄立特裏亞和意屬索馬裏分北、東、南三路大舉入侵埃塞俄比亞,戰爭正式爆發。

這場戰爭分為兩大階段:1935年10月——1936年5月為第一階段;1936年5月——1941年底為第二階段。

在第一階段,墨索裏尼妄圖以閃電戰術迅速占領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然後占領全國。但是,入侵意軍遭到埃國人民的頑強抵抗,閃電戰破產,直到1936年5月才占領亞的斯亞貝巴。

在戰爭爆發五個小時之後,海爾·塞拉西一世向全國發布了總動員令,要求人民立即“行動起來,拿起武器,趕快去保衛祖國”,“打倒侵略者!”10月5日,他又向國聯發出照會,重申埃塞俄比亞人民決不屈服,發誓“流盡最後一滴血,以保衛國家的獨立主權與領土完整”;同時要求國聯伸張正義,給予保護與援助。

在國家麵臨存亡的緊急關頭,埃塞俄比亞人民立即響應皇帝的號召,奮起抵抗。青壯年紛紛擁向各地入伍報名站,要求參軍,報效祖國。在很短的時間內,軍隊擴充到60萬人。政府把所有的武器都發給了新戰士。

意軍由於搞突然襲擊,開始進展較快,北路(主力)意軍在第三天便攻占了北部重鎮阿杜瓦。但是,墨索裏尼的閃電戰術很快就破產了。因為北部地區多崇山峻嶺、深溝險壑,道路崎嶇狹窄,氣候又十分悶熱,意軍行動相當困難。尤其是埃塞俄比亞軍民利用有利地形四出狙擊,使意軍連連受挫,進軍速度緩慢。墨索裏尼為此暴跳如雷,撤了意軍總司令德·博諾的職務,任命巴多裏奧元帥為意軍總司令;同時從本土調來大批軍隊,至1936年初侵埃意軍總數增至50萬人。然而意軍因處處受阻,難於快速前進,費了半年時間,加上借助於塞拉西皇帝指揮作戰的錯誤,才得以占領亞的斯亞貝巴。

塞拉西一世最初計較一城一地的暫時得失,試圖以破舊武器裝備起來的、缺乏訓練的弱小軍隊與敵人強大的精銳部隊打陣地戰和攻堅戰。在這個錯誤方針的指導下,自1936年2月中旬起,埃塞俄比亞連續在安太洛、德西埃、阿拉奇平頂山、梅丘地區集結大量兵力與意軍死打硬拚。特別是梅匠之戰,更是一次以劣勢兵力盲目地打攻堅戰的典型。

梅丘是阿散季湖附近通往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重要通道。塞拉西皇帝擔心梅丘一旦失守,首都難保,於是在梅丘集結了主力部隊(主要是皇帝的近衛軍)。3月31日,這支部隊主動向裝備精良、設防較好的意軍發起猛烈進攻。這正中力圖尋找埃軍主力決戰的意軍指揮部的下懷。意軍以數百門大炮連續轟擊,空軍出動數百架次轟炸機輪番轟炸掃射,把梅丘地區變成了一片火海。隨後在意軍機槍、步槍的密集掃射下,埃軍戰士成批成批地倒下。經過三天血戰,埃軍死亡9000多人,皇帝的近衛軍幾乎全軍覆沒。

塞拉西一世的錯誤造成埃軍連連敗北,軍民傷亡慘重。5月5日,首都淪陷,皇帝及其家庭成員從吉布提乘英艦“冒險”號離開非洲,流亡英國。5月9日,墨索裏尼得意忘形地宣布吞並埃塞俄比亞。不久,意大利把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裏亞、意屬索馬裏合並為意屬東非殖民地。

埃塞俄比亞的暫時失敗與國際聯盟的縱容政策也有直接關係。在國聯的大國中,隻有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遵照盟約主持正義,同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阿根廷等小國一起要求對意大利實行全麵製裁,禁止國聯成員國向意出口包括石油製品在內的商品,以便給予依賴石油進口的意大利以致命打擊。直到1935年11月18日,英、法控製的國聯在國際進步輿論的強大壓力下,才被迫宣布意大利是侵略者,對意實行財政和經濟製裁。但是,由於英、法等國的阻撓,關鍵的軍需品——石油沒有納入製裁範圍。實際上,英、法兩國從未認真執行過製裁政策。意大利船隻仍然自由地通過英、法控製的蘇伊士運河,源源不斷地向東非戰場運送軍隊和物資。到1936年4月25日為止的十個月中,意大利經蘇伊士運河開往東非的船隻就達686艘,其中運去的軍械、炸彈和流質材料約有29萬噸。1937年7月,在英、法操縱下,國聯竟通過決議,結束對意大利的製裁。十分清楚,英、法控製的國聯對意大利的包庇、縱容和支持,也是造成埃塞俄比亞暫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抗意戰爭的第二階段,埃塞俄比亞人民接受教訓,迅速走上了廣泛開展遊擊戰的正確道路。

當1936年的雨季到來後,殘留下來的埃塞俄比亞部隊和全國各地封建主領導的武裝力量立即展開了廣泛的遊擊戰。他們充分利用有利的氣候、地形和人民的支持,神出鬼沒,聲東擊西,打得意軍暈頭轉向,狼狽不堪。例如,活躍在阿達馬地區的遊擊隊,一度切斷了亞的斯亞貝巴—吉布提鐵路。活躍在首都近郊的遊擊隊,曾一度攻入首都城內,激戰五天,幾乎占領市中心的大皇宮,當意大利占領當局調來大批增援部隊時,遊擊隊便悄然離去。活躍在北方的一支遊擊隊奇襲了阿杜瓦鎮,殲敵數百人,還一度控製了該城。這次襲擊使意大利政府十分震驚,格拉齊安尼總督也因其無能而被革職。值得一提的是,紹阿省的遊擊隊在短暫時間內發展到9萬多人,到處打擊敵人,被殖民當局視作心腹大患。

遊擊戰爭使意大利侵略者處在惶惶不可終日的境地。已定居的意大利移民如坐針氈,紛紛返回意大利,遂使當局移民50萬戶的計劃成了泡影。這無疑也使侵略者無法實施其掠奪埃塞俄比亞農礦資源的計劃。遊擊戰爭還使意大利背上了沉重的軍費包袱,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遊擊隊的堅壁清野政策,又使意軍掠奪不到糧食和其他食物,不得不從遙遠的本土取得所需的供應,大批的武器彈藥也需從本土運來。

為擺脫困境,意大利侵略軍對遊擊隊進行了瘋狂的圍剿。臭名遠揚的“黑衫軍”、“討伐隊”實行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他們所到之處便成為一片廢墟。侵略軍總司令向墨索裏尼報告討伐隊在一處的活動情況時說:“在超過25公裏的土地上一切東西都被摧毀了;破壞了40多個村莊,焚毀了4000多套住房。”然而,意軍卻無法摧毀埃塞俄比亞人民反侵略的堅強意誌,無法阻擋遊擊隊的發展壯大。婦女們組成了婦救會、婦女協會,積極支援前線。愛國知識分子成立了全國性的民族愛國聯合會,在城市和鄉村宣講祖國曆史,激發人民的鬥爭精神。愛國的封建統治上層和各省封建主中也湧現出一些領導人民抗擊侵略、英勇獻身的英雄人物。1937年夏,各遊擊隊領導人聚會商議,成立了團結合作委員會,並選出了統一的領導機構。這一措施大大促進了遊擊隊的迅猛發展和遊擊戰爭的擴大。截至1938年年未,遊擊隊已解放全國4/5以上的土地,迫使意大利侵略軍隻能龜縮在大城市或駐守在鐵路和公路沿線一帶。至1939年,遊擊隊已發展成40萬人的大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埃塞俄比亞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給抗意戰爭造成了十分有利的國際條件。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對英、法宣戰,在非洲兵分兩路進攻英屬非洲殖民地:一路從利比亞東擊埃及;一路從埃塞俄比亞、厄立特裏亞西擊蘇丹和南襲肯尼亞。意軍一度得勢,占領了埃及、蘇丹、肯尼亞部分領土。這就分散了它在埃塞俄比亞的兵力,減輕了對遊擊隊的壓力,有利於遊擊隊開展活動。

英國在遭受德、意沉重打擊之後,不得不與海爾·塞拉西皇帝達成協議,決定雙方在反擊意大利的戰爭中采取聯合行動,還規定英國向埃塞俄比亞遊擊隊提供武器裝備。這些都為遊擊隊的下一步反攻提供了有利條件。

1940年10月底,意大利軍隊在希臘遭到慘敗,英國乘機在地中海和北非向意軍發起反攻。1941年1月,英軍收複它在埃及的失地,並在利比亞大敗意軍,殲敵13萬多人。與此同時,英國在東北非也發起了反攻,塞拉西一世率領2000名遊擊隊員從蘇丹回到祖國的戈賈姆省。另外,由埃國流亡者組成、英國軍官指揮的幾個營也從肯尼亞攻入了埃塞俄比亞。在英軍的配合下,遊擊隊發起全麵反攻,將意軍分割包圍。意軍成了甕中之鱉。1941年4月6日,活躍在首都郊區的遊擊隊殲滅了當地意大利駐軍,使英軍順利地攻進了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5月5日,塞拉西皇帝回到首都,重新建立政府。5月20日,意大利的東非殖民地總督阿奧斯塔公爵率部投降。曆時六年之久的抗意戰爭,經過鬥爭、失敗、再鬥爭的曲折過程,在付出了極大的犧牲之後,終於以埃塞俄比亞人民的完全勝利而告終。埃塞俄比亞人民不僅光複了祖國,同時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功績被載入了世界史冊。

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的勝利,不但是埃國人民團結戰鬥和廣泛開展遊擊戰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支援埃塞俄比亞的成果。戰爭一爆發,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就發出了打倒法西斯戰爭的著名宣言,號召全世界勞動人民聯合起來,與法西斯主義者作鬥爭。意大利共產黨人站在鬥爭的最前列,發表宣言,指出意大利法西斯是意大利人民和埃塞俄比亞人民的共同敵人,應當使意大利法西斯在侵略戰爭中失敗,號召人民掀起反戰運動。意大利共產黨還與埃及、南非、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等國共產黨發表聯合聲明,號召廣大人民群眾積極開展反對戰爭和支持埃塞俄比亞獨立的運動。埃及、蘇丹、阿爾及利亞、突尼斯、肯尼亞、坦噶尼喀、南非和英屬西非等國都掀起了全力支援埃塞俄比亞的運動。埃及人民舉行了大規模的反戰示威遊行和大會。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還組成了誌願服務隊、醫療隊,奔赴埃塞俄比亞參加抗意戰爭。中國共產黨發表了告埃塞俄比亞人民書,熱情讚揚了埃塞俄比亞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指出帝國主義是兩國人民的共同敵人,應團結起來共同進行反帝鬥爭。北京、上海、天津、武漢等大城市掀起了反戰活動。美國、西印度群島的黑人也掀起了反對意大利法西斯的運動。他們召開聲討意大利侵略的大會,發表支持埃塞俄比亞人民的決議,還組織義勇軍奔赴埃塞俄比亞參加抗意戰爭。

全世界主持正義的人民和進步力量,為反對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亞,為幫助埃塞俄比亞人民抗意救國的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