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北非
當西方殖民者從非洲西、東海岸加緊侵略非洲之時,奧斯曼帝國於16世紀先後占領了北非的埃及、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的黎波裏塔尼亞。占領埃及是奧斯曼帝國直接用武力實現的,占領中布格裏布和東馬格裏布則是通過巴巴羅薩海盜,同西班牙長達60年爭奪的結果。
奧斯曼帝國沿襲了北非各國原有的政治、經濟結構。奧斯曼素丹取代埃及國王,成為伊斯蘭世界的精神領袖,並在北非四國派駐了土耳其近衛軍和總督。為了同基督教國家抗衡,土耳其封鎖了自古以來的地中海—紅海—印度洋商道,實行閉關政策。除馬格裏布曾有一度的海盜商業繁榮之外,奧斯曼北非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長期呈現衰落的趨勢。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素丹的統治權已有名無實。到18世紀末年,奧斯曼北非四國相繼成為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的獵獲物。
一、奧斯曼統治下的埃及
14世紀中葉,土耳其征服了整個小亞細亞;14世紀下半葉,征服了巴爾幹半島;1453年,又圍攻君士坦丁堡,滅亡了千年來苟延殘喘的東羅馬帝國。土耳其從此由小亞細亞的一個小國,一躍成為馳騁歐亞的大帝國。16世紀初,奧斯曼便把擴張的目光投向非洲,與亞洲毗鄰的埃及首當其衝。
當時,統治埃及的馬木路克王朝(1325—1517年)在經曆14世紀的極盛後,正日趨衰落。從15世紀起,國內內訌不斷,政權更替頻繁,僅1421年一年內,就更換了三任素丹。王公貴族互相仇視,相互傾軋,使王朝內部充滿了陰謀和暗殺,被史家認為是埃及政治史上最黑暗的朝代。政局的動蕩,使埃及經濟狀況逐步惡化。15世紀,因水利失修,農業開始衰退,手工業生產停滯,經濟日漸蕭條。連年不斷的天災、瘟疫,更把埃及推向貧困和災難的深淵。在15世紀末葉的一次黑死病瘟疫中,首都在三個月內就死亡30萬人。據史家估計,在馬木路克王朝統治時期,敘利亞和埃及的人口減少了2/3。在外貿方麵,自15世紀末葡人發現好望角開辟新航路後,紅海的貿易地位下降,香料及中國、印度等地的產品大部分不再經過埃及港口,這使埃及的過境貿易遭到致命打擊,不僅喪失了對印度的貿易壟斷權,而且國庫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也由此銳減。馬木路克王朝賴以搜刮和掠奪的領地,如非洲的利比亞、亞洲的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其統治權也搖搖欲墜。盛極一時的馬木路克王朝已經日薄西山,這給正處於擴張鼎盛的奧斯曼土耳其以入侵的有利時機。
1512年,謝裏姆一世繼任土耳其素丹。他即位後,繼續執行前任的侵略擴張政策,意欲奪取埃及在亞洲的領地,從而同竭力保住西亞統治權的埃及發生了尖銳衝突。早在15世紀80—90年代,埃土各自暗中支持小亞細亞和敘利亞各諸侯間的爭鬥,到謝裏姆一世時期,埃土之間的這種爭奪更趨表麵化。1514年8月,謝裏姆率軍進攻受埃及支持的波斯;1515年,攻入波斯首都大不裏士,滅亡薩法威王朝。馬木路克素丹驚呼:敘利亞北部邊界的力量平衡改變了。不久,奧斯曼帝國又占領了美索不達米亞和亞美尼亞的一部分。麵對土耳其咄咄逼人的攻勢,埃及試圖采取和平的策略來阻止土耳其的繼續進攻。1516年,埃及素丹甘蘇·奧裏派使節到謝裏姆兵營,準備調解土耳其與小亞細亞小國交戰雙方。謝裏姆拒絕了甘蘇的和平建議,並下令剃掉其使節的胡須,把他逐出營地。甘蘇受此侮辱後,決心與謝裏姆一決雌雄。1516年8月24日,埃土兩軍在阿勒頗以北的達比格草原相遇。當時土耳其軍隊已擁有大炮、火槍等先進武器,裝備精良,戰術先進;而馬木路克軍隊裝備陳舊,戰術落後,士氣低落,在土軍麵前不堪一擊,慘敗而歸。同年10月,謝裏姆大軍乘勝進攻大馬士革,把埃及勢力逐出了西亞。
1517年,新繼位的埃及素丹土曼貝伊拒絕在祈禱詞中和貨幣上承認謝裏姆一世為君主,這便成了土耳其人入侵埃及的借口。1517年1月,謝裏姆一世從敘利亞攻入埃及。1月23日,雙方陳兵於開羅城下,埃及軍隊此時士氣不振、將領不和,加上武器落後,與土耳其軍隊力量對比懸殊。經過一天的激烈巷戰,開羅終於陷落。同年4月,埃及素丹土曼貝伊被俘處死,馬木路克王朝從此滅亡。自此,埃及成為土耳其的行省之一,埃及的哈裏發被剝奪了宗教領導權,土耳其素丹自稱哈裏發。
由於埃及遠離土耳其本土,奧斯曼帝國在埃及建立了一套與在亞洲不同的統治製度,基本上沿襲埃及原來的政治經濟結構。土耳其在埃及任命了總督帕夏,執掌埃及政治經濟及軍事大權。帕夏一般任期1—3年。在地方,埃及被劃分為24省(區),每省設行政長官貝伊,由帕夏任命,但仍由原馬木路克擔任。謝裏姆一世還在埃及留駐一支5000人的土耳其近衛軍,作為帕夏與馬木路克的製衡力量。17世紀前,帕夏尚能有效地行使各項大權,抑製馬木路克勢力的膨脹,但由於帕夏從土耳其派來,不懂當地語言,也不了解地方情況,實權漸漸旁落到馬木路克手中。到17世紀中葉,帕夏和近衛軍的權力日益縮小,馬木路克的勢力逐漸上升,成為事實上的統治者。其中開羅行政長官的權力最大,甚至可以任意囚禁和廢黜帕夏,沒收他們的財產。在土耳其直接統治埃及的280年間,更換過100多個帕夏;在18世紀,被廢黜的帕夏就達50多個。在這一個多世紀中,埃及馬木路克集團就曾好幾次違抗素丹的命令,拒不納貢。阿裏貝伊(1768—1773年)甚至在1769年趕走土耳其帕夏,宣布埃及獨立,並僭稱素丹。雖然其政權隻維持了幾年,但土耳其宗主權已名存實亡。此後幾十年中,各馬木路克貝伊為爭奪埃及政權而兵連禍結,一直到拿破侖入侵。
在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下,埃及封建製度進一步鞏固。土耳其保留了埃及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製,並把它法律化、固定化。在確立土地國有的前提下,土地占有分三種形態,即哈斯領地、寺院領地和馬木路克領地。哈斯領地是飼料地,專為帕夏、近衛軍和馬木路克貝伊的馬匹種植飼料。寺院領地是屬於清真寺和其他穆斯林機關的土地,由統治者賜與或信徒饋贈,享有免稅權,但原則上不準買賣。馬木路克領地實行包稅製度,是埃及主要土地製度,三種占有製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埃及獨特的一種製度。土耳其占領埃及後,沿襲了當地普遍盛行的稅製,把大批土地包租給土耳其貴族、近衛軍官和當地馬木路克貝伊經營管理。這些人稱“穆爾塔津”(Multazim),即包稅人。他們再把土地出租給農民(“費拉赫”,fellah)耕種,自己隻負責收取租稅,所征稅收按一定比例上繳政府。向農民征收的稅主要有地稅,又稱國稅(“米裏”,milly),此外還有一種餘額稅,這一部分歸包稅人自己所有。據統計,在包稅人一年所收稅款中,1/5上交中央政府,1/5上交地方政府,其餘歸己。包稅人還享有一塊免稅地(“烏西葉”),是政府賜給他個人使用的土地,作為他們負責征稅的一種酬勞,但規定不準買賣。
17世紀初,土耳其普遍采用這種製度並把它法律化,將大量官田通過招標或契約的方式承包給包稅人。包稅人最初主要是土耳其貴族和近衛軍軍官,到18世紀逐漸為馬木路克貝伊所取代。一些政府官吏、宗教學者和貝都因部落酋長也享有包稅權,總數約五六千人左右;包稅權最初隻限於一年或數年,後來發展成世襲製,甚至可以轉讓或出賣。包稅人死後,其子孫隻要向政府繳納一筆款子(一般不超過包稅餘額的三倍),就可以繼承包稅權。到18世紀末,雖然包稅地名義上還屬於土耳其素丹,但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了包稅人的私產。擁有大部分包稅權的馬木路克貝伊已成為占有全埃及2/3土地的大封建地主。
包稅製采取超經濟強製方式,農民遭受殘酷剝削。他們名義上是自由的,實際上被束縛在村社中,村社是向包稅人租地的基本單位,由政府批準的村長監督分地給農民。農民不僅要種植所分份地,而且要為包稅人無償耕種烏西葉土地。此外,他們還要受各種苛捐雜稅的盤剝。據統計,17世紀埃及的捐稅多達70餘種。
土耳其統治時期,埃及工商業製度沒有改變。手工業者仍組織在行會中,每個行會設一行主,其職位世襲。開羅是行會的集中地,從事手工業者達25000人。但這一時期規模未見擴大,且生產水平低下,一般作坊隻有2—3名學徒。謝裏姆一世入侵埃及時,曾大掠城市,劫走工匠18000人,使50多種行業不複存在,埃及手工業生產遭到嚴重打擊。埃及的商業原來較為發達,在東西方貿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新航路開辟後,世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埃及的貿易地位隨之下降。而這一時期土耳其在埃及執行的閉關政策,更使埃及的對外貿易受到致命打擊。謝裏姆一世統治時期,土耳其同歐洲展開了爭奪地中海霸權的鬥爭,土耳其海軍控製了地中海東部。為遏製西方殖民勢力滲入埃及,削弱日益增強的埃及馬木路克勢力,土耳其政府竭力阻撓紅海貿易的恢複和發展。17世紀末,土耳其借口伊斯蘭聖地麥加和麥地那濱臨紅海,嚴禁西方船隻穿越吉達港以北駛往埃及。與此同時,土耳其對埃及的進出口貿易也嚴加限製。這種閉關政策,給埃及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由於該政策的實施,地中海東部的世界性貿易往來基本消失,埃及和整個中東地區成了一個同世界貿易主流無緣的蕭條地區。正是在這個時候,歐洲諸國完成了或正在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資本主義以洶湧澎湃之勢向前發展。埃及與歐洲聯係的中斷,是造成埃及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閉關政策還直接加速了埃及手工業的衰落,在這一時期,中世紀很多有名的手工業中心蕩然無存,像提尼斯、舍坦這樣以生產上等金銀絲織品而著稱的城市已不複存在。工商業的凋敝使沿海城市始終發展不起來,直到18世紀末,開羅的居民還不到50000人,亞曆山大城隻15000人。閉關政策的危害還表現在文化方麵。這一時期正是歐洲各種資產階級思潮興起之時,由於埃及處於與世隔絕狀態,各種新思想無法傳播進來,這使埃及進一步向伊斯蘭一體化發展,宗教地位愈加鞏固。
閉關政策到18世紀有所改變。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弱和歐洲資產階級的興起和壯大,歐洲國家開始迫使土耳其打開向歐洲關閉的禁區。1774年,英國駐印度總督指示加爾各答商人重新打開印度到蘇伊士的商路。177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埃及締結一項條約,規定蘇伊士港向來自印度的英國商人開放。繼英國東印度公司之後,法國也與埃及簽訂了類似的條約。法國對埃及的覬覦由來已久。1672年,萊布尼茨向路易十四建議進攻埃及,他說:“在那裏您將得到通向偉大印度的商路。”法國商人利用其靠近埃及的優勢,發展與埃及的貿易往來。馬賽同亞曆山大城的往來日趨頻繁,當時,每年6—8月刮北風和西北風時,從馬賽到山曆山大城隻需航行10—12天。1798年拿破侖入侵埃及,正式宣告了閉關政策的終結。
土耳其近300年的統治是埃及社會停滯和衰落的時期,不僅工商業發展停滯,而且農業灌溉係統連年失修,橋梁、堤壩不時倒塌,尼羅河經常洪水泛濫,農業生產力普遍下降。在土耳其和馬木路克的雙重壓迫下,廣大埃及人民遭受殘酷剝削,處境十分悲慘。連年的動亂、饑荒、鼠疫,使人口銳減。據載,在1619年的一次鼠疫中,死亡33萬人;在1643年的另一次鼠疫中,有230個鄉村變得一片荒涼。15世紀末,埃及總人口尚有500萬,而到17世紀減至300萬。這種衰退的趨勢直到18世紀末才有轉機。
埃及人民為反抗土耳其和馬木路克的統治,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在幾個世紀中,埃及人以各種方式反抗土耳其的暴政、抗議貪官汙吏的盤剝,抵製各種苛捐雜稅。參加反抗鬥爭的不僅有農民、手工業者等下層群眾,也有不滿異族統治的伊斯蘭學者和清真寺的長老。在1695年的一次饑荒後,數萬饑民湧到開羅,要求政府撥糧救濟,在遭到拒絕後,他們拿起木棒等武器,衝進當地富豪的糧倉,開倉分糧。兩年後,為了抗議奧斯曼素丹頒布提高稅率的法令,埃及各地的群眾、伊斯蘭長老、商人以及一部分士兵紛紛舉行抗議示威活動,終於迫使帕夏罷免並處死了提高稅率的財政大臣,取得了鬥爭的勝利。18世紀末,開羅市民和伊斯蘭學者不斷掀起抗捐抗稅的鬥爭,並提出了“我們要正義,不要暴虐,要立法”的口號。這些鬥爭都沉重打擊了土耳其政府和馬木路克的統治。
二、巴巴羅薩海盜和土耳其宗主權在東馬格裏布的確立
16世紀20—30年代,土耳其的侵略和統治也擴展到馬格裏布東部,但這並不是征服埃及的繼續,其宗主權的確立與巴巴羅薩海盜密不可分。
經過幾個世紀的曆史演變,馬格裏布各國走向了獨立發展的道路,13世紀時,已初步形成了三個獨立王國,即定都於突尼斯的哈夫斯國、定都特累姆森的阿卜德·瓦迪國和偏安非斯的馬林王國。這三個王國就是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雛形。到14—15世紀時,由於內訌和戰亂,農業凋敝,工商業停滯,從而相繼走向分裂和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