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北非(2 / 3)

馬格裏布的分裂局麵給外部勢力的入侵以可乘之機。早期殖民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向馬格裏布伸出了貪婪之手。1415年,葡萄牙軍隊占領了馬格裏布西北角的休達城,拉開了殖民侵略的序幕。西班牙也不甘落後。在斐迪南一世(1452—1517年)的對外政策中,入侵馬格裏布是首要政策。他繼位後,打著宗教旗號,進行狂熱的宗教宣傳,號召新的十字軍遠征,企圖把馬格裏布海盜勢力趕出地中海,達到獨霸地中海的目的。15世紀末,摩爾人在格拉納達的起義,被他看成是伊斯蘭教對基督教的威脅,成了西班牙遠征的借口。

1497年,西班牙首先出兵占領了梅利利亞;接著,在1505年春,又對阿爾及利亞沿海港口米爾斯·克比爾發動襲擊。1508年,西班牙軍隊奪取了奧蘭地區,並把該地區兩所清真寺“聖化”;1510年,又奪取了貝賈亞;同年7月,西班牙將領佩德羅·納瓦羅攻占了的黎波裏,他還在阿爾及爾沿海島嶼上修築了佩尼翁要塞,安裝了大炮,把阿爾及爾城置於炮火威脅之下。在短短十年中,西班牙占據了馬格裏布沿海地區主要據點,並計劃征服整個中馬格裏布。

西班牙的侵略遭到馬格裏布各國人民的強烈抵抗,也引起了各國統治者、特別是阿爾及爾商業貴族的極度恐慌。西班牙一連串的軍事行動,不僅直接威脅著這些商業貴族的統治,而且也危及其切身的經濟利益,他們賴以致富的海盜活動受到了遏製。西班牙建立佩尼翁要塞以後揚言要奪取阿爾及爾,更使他們感到如末日降臨。他們自知無力抵抗西班牙的入侵,便求助於愛琴海的海盜首領巴巴羅薩兄弟。這一舉動直接導致了土耳其勢力的入侵。

巴巴羅薩,意為“紅胡子”,特指地中海富有傳奇色彩的四個海盜兄弟。他們出身於土耳其一個普通陶工家庭,青年時代愛好航海。1504年,在老三伊勒亞斯被基督教海盜殺害後,長兄阿魯傑開始組織人馬,襲擊和攔劫基督教船隻。在短短幾年內,他的麾下彙集了幾千人馬,並得到突尼斯哈夫斯王朝的支持。突尼斯為他提供生活給養和武器,並把傑爾巴島撥給他作為據點。1512年,阿魯傑遵哈夫斯素丹之旨,準備出兵攻打西班牙占領的貝賈亞,但遭到失敗。1514年,阿魯傑占領了阿爾及利亞境內的季傑利,以此為據點同西班牙作戰。反西鬥爭使他在馬格裏布贏得了巨大威望。

1516年,阿爾及爾為抵抗西班牙侵略,派人拜會阿魯傑,請他出兵。阿魯傑慨然允諾,立即出兵攻占了謝爾謝勒;接著,以禦西入侵為由,占領了阿爾及爾。從1516年起,阿魯傑繼續西進,一舉攻占了米利亞納、麥迪亞、特內斯、摧毀了阿布德·瓦迪王朝。1518年,阿魯傑在奧蘭與西班牙交戰時陣亡。其弟赫爾丁繼任首領。當時赫爾丁自認勢孤力單,無法與西班牙抗衡,權衡得失後,乃向奧斯曼土耳其俯首稱臣。土耳其剛占領埃及,正致力建立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唾手可得的良機。土耳其素丹謝裏姆一世欣然接受赫爾丁的效忠,並賜給他貝勒貝伊的稱號。自此,巴巴羅薩兄弟成了土耳其侵略馬格裏布的工具,他們同西班牙的鬥爭實際上變成了土耳其和西班牙爭奪地中海霸權的鬥爭。

西土爭霸長達60年,以土耳其占領摩洛哥以外的馬格裏布而告結束。赫爾丁稱臣後,土耳其供給他大炮和其他軍用物資,增派了一支6000人(包括2000炮兵、4000步兵)的部隊。赫爾丁以此為主力,從1519年起,開始向西班牙反攻。1521年,赫爾丁領導的土耳其軍隊攻占了科洛、波尼和重鎮君士坦丁,占領了阿爾及利亞東北部。當時,阿爾及爾城仍在西班牙佩尼翁要塞的炮火威脅之下,這是阻止赫爾丁繼續進攻的一顆釘子。1529年5月,赫爾丁對該要塞發動強大攻勢,經過三個星期的猛烈炮擊,要塞被徹底摧毀,所有的防禦工事被夷為平地。這樣,依靠巴巴羅薩海盜,土耳其征服了阿爾及利亞。但是,攻占佩尼翁並不標誌著土耳其與西班牙爭霸的最終勝利。1541年10月,西班牙聯合法國和意大利,試圖反攻,給阿爾及爾以毀滅性打擊。三國組成了一支30000多人的聯合艦隊,於10月23日首先搶占了阿爾及爾沿海高地並修築了堡壘。但此時恰逢氣候突變,雷電交作,三國的聯合部隊很快陷於混亂,赫爾丁乘此機會率軍出擊,使聯合艦隊幾乎全軍覆沒。經曆這次慘敗後,西班牙再也不敢染指阿爾及利亞了。從此,土耳其在阿爾及利亞的宗主權才得到最終確立。

土耳其征服突尼斯,是同西班牙長達40年拉鋸戰的結果。赫爾丁占領阿爾及爾後,繼續執行土耳其的擴張政策,計劃把馬格裏布東部地區也置於土耳其控製之下。1534年8月,赫爾丁利用突尼斯哈夫斯王朝王位繼承權之爭和人民的不滿,乘機攻入突尼斯。在占領比塞大和古累特後,於8月18日攻占突尼斯城,廢黜素丹穆萊·哈桑,推翻了哈夫斯王朝。

土耳其的擴張激化了同西班牙的矛盾。西班牙也一向把突尼斯視為禁臠,認為突尼斯同馬耳他、西西裏、那不勒斯一道構成西班牙的邊界,把基督教國王統治的西地中海和素丹控製的東地中海劃分出來。自然,土耳其侵占突尼斯之舉,被西班牙視為對自己天然權益的侵害。國王查理一世以神聖羅馬帝國的名義,號召各基督教王國采取嚴懲土耳其的行動。此時,突尼斯被推翻的哈夫斯王朝也不甘心失去既有權力,對西班牙的態度表示默許。1535年,查理一世派400艘戰船和一支30000人組成的艦隊,駛過地中海,遠征突尼斯。同年7月,西班牙軍隊攻占古累特和突尼斯城,重新讓摩萊·哈桑素丹登基,恢複哈夫斯王朝。突尼斯承認隸屬於西班牙,允許西班牙人在突尼斯享有居住、貿易和舉行基督教宗教儀式的特權。一時間西班牙的騎士和傳教士蜂湧而至,競相從事商業和傳教活動。查理一世沒有在突尼斯長駐,隻修築了一些要塞和堡壘,留下少量軍隊。

西班牙撤走後,突尼斯很快陷於混亂,內外矛盾交錯。一方麵土耳其並不甘心失敗,正積極準備再度進攻突尼斯;另一方麵國內人民對摩萊·哈桑素丹依附於西班牙十分不滿,南部很多地區宣布脫離他的統治。1542年,在土耳其人的支持下,素丹之子穆萊·哈米達起兵叛亂,廢父王而自立。哈米達登基後,采取平衡政策,周旋於西班牙和土耳其之間,試圖保持有限的獨立。但這並未能阻止土耳其最終占領突尼斯。從16世紀50年代初起,土耳其軍隊在另一海盜首領達爾古特的率領下,不斷與西班牙和哈夫斯王朝軍隊交戰,旨在實現完全占領突尼斯的計劃。1556年1月,達爾古特占領加夫薩,不久攻占凱魯萬。1560年3月,傑爾巴島西班牙駐軍的30艘戰艦被擊沉,島上駐軍全部被殲。土耳其軍隊乘勝進軍,於1569年擊潰西班牙支持的哈米達軍隊,再次滅亡哈夫斯王朝。

1571年,西班牙利用奧斯曼土耳其國內危機的機會,同羅馬教廷、意大利威尼斯組織反土耳其同盟。1571年10月在勒班陀海戰中獲勝。1573年,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二世派兄弟胡安重新攻占了突尼斯城。但西班牙的勝利隻是曇花一現。第二年,土耳其大軍壓境,再次奪回了突尼斯。這標誌著土耳其征服突尼斯的最終勝利。

在征服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的同時,土耳其以阿爾及爾為據點,繼續向東進攻利比亞。土耳其進攻的主要目標是的黎波裏。的黎波裏曾被查理一世視為“基督教世界的雙目”之一,1510年為西班牙占領。1530年,西班牙移交給教皇屬下的耶路撒冷聖約翰十字軍救護騎士團統治。1551年8月,土耳其乘當地居民不斷掀起反抗之機,派海軍將領西納安帕夏率160艘戰艦、12000多名士兵進攻的黎波裏。土耳其軍隊分海陸兩路向的黎波裏發動進攻,8月18日攻占該城。不久,土耳其又征服了利比亞東部的卜雷加和南部費讚地區,把利比亞統稱為“的黎波裏塔尼亞”。

1574年征服突尼斯後,土耳其把上述三地合並為一個“桑得亞克”(意為邊區省)。但時間不長,1587年,土耳其又將其分成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的黎波裏塔尼亞三區,從而奠定了今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利比亞三國的邊界。土耳其也曾西侵摩洛哥,但遭到摩洛哥人的頑強抵抗,終未征服。這樣,土耳其依靠巴巴羅薩海盜,經過近60年的征服戰爭,使摩洛哥以外的中馬格裏布和東馬格裏布成了奧斯曼帝國的屬地。

誠如前述,奧斯曼土耳其在馬格裏布確立宗主權仰賴於巴巴羅薩海盜,在與西班牙的爭霸鬥爭中馬格裏布的海盜勢力也不斷發展壯大,16—17世紀時達到鼎盛,成為這一時期北非獨特的曆史現象。巴巴羅薩海盜遂成為這時北非海盜的總稱。其主要活動範圍在阿爾及爾、突尼斯和的黎波裏等沿海城市。參加者主要是地中海北岸的貧苦漁民、土耳其苦役犯以及改信伊斯蘭教的基督徒,當地居民很少。他們一般打著聖戰的旗號,劫掠基督教船隻和島嶼,俘虜其船上人員或島上居民作為奴隸出賣。海盜船隻一般是私人裝備的,且有幫會組織,得到政府的支持。海盜活動收入的10%上交政府,是國庫收入的主要來源。在海盜活動鼎盛時期,海盜船隊在國內享有很大權力。比如在阿爾及利亞,海盜船隊是僅次於土耳其近衛軍的一支重要勢力;在利比亞,則是國內主要武裝力量。

曆史上對北非海盜頗有爭議。西方史學家把它描寫得很黑暗,認為是“海上的災難”,損害了地中海正常的貿易往來。事實上,當時的海盜活動與海上貿易密切相關,而他們同當時的歐洲海軍也並沒有本質區別。近代英國海軍的前身就是海盜,英國人的勢力就是依靠海盜進入地中海的。北非巴巴羅薩海盜實際上是奧斯曼帝國的海軍艦隊,其活動反映了土耳其與歐洲列強特別是與西班牙爭霸地中海這一事實。海盜的主要打擊對象其實也是有選擇的。如16世紀主要針對西班牙,而與法國互通友好,共同對付西班牙。法國最早在阿爾及爾設立領事(1564年),並在1628年與阿爾及利亞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雙方正常的外交關係一直保持到1830年。馬格裏布海盜活動打擊了歐洲在地中海的勢力,動搖了西班牙的霸權地位,於16—17世紀稱雄地中海。當時,他們在阿爾及爾一港就擁有50多艘戰艦,在突尼斯也有30多艘,足見其勢力之大。他們使地中海的歐洲船隻聞風喪膽。一些國家為了保證商業運輸安全,每年還向馬格裏布各國繳納一定的貢金。直到18世紀末,美國每年還需向利比亞交納83000美元。海盜活動還是促進當地城市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海盜活動收入甚豐,在1635年,的黎波裏的船隊就獲利18萬枚金幣和400多名奴隸。許多城市,如阿爾及爾、突尼斯、的黎波裏,都因此而發展起來。

海盜活動一直到18世紀才衰落下去。隨著歐洲的日益強盛和土耳其的逐漸衰弱,撲滅海盜活動也成為歐洲強國侵略北非的借口。

三、奧斯曼馬格裏布的政治演變

土耳其征服馬格裏布後,實行三區分治,1587年把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改為三個攝政國,由土耳其任命的帕夏進行統治。三個攝政國在16—18世紀中政治演變的主要特征,表現為逐步擺脫奧斯曼帝國的控製,取得實際上的政治獨立。

阿爾及利亞是土耳其最早征服的國家,1587年前由土耳其素丹委任的海盜首領貝勒貝伊進行統治。貝勒貝伊負責阿爾及利亞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事務,共有八任,任期不定,土耳其素丹可隨時調任。此時的阿爾及利亞基本上是軍事貴族政體,土耳其近衛軍及海盜艦隊為中堅力量。這一時期各項統治機構均不健全。

三區分治後,土耳其廢貝勒貝伊一職,設帕夏,仍由土耳其任命,三年一任,由近衛軍軍官組成的國務會議(“迪萬”,Divan)協助統治。17世紀後,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弱和對行省控製的鬆弛,帕夏的權力逐漸削弱,土耳其近衛軍則試圖取而代之。1659年,近衛軍推選自已的“阿加”(Agha)參加政事。自此,每一任新帕夏從伊斯坦布爾來上任時,先被待以盛大的歡迎儀式,隨後冷落宮中。每當宣布重大決定時,必須首先尊重由近衛軍組成的國務會議和阿加的意見,而且必須作如下的開場白:“我們,帕夏和阿爾及爾常勝軍的國務會議。”帕夏的一些權利,諸如發放軍餉、委任卡伊德、掌管本地人的訴訟權等均被剝奪,成為有名無實的傀儡,而國務會議和阿加則掌握了實權。但他們之間爭名於朝,鬥爭激烈,幾乎無一任阿加是善始善終的。

17世紀下半葉,海盜勢力在這種政權混亂局麵中再度崛起,表現為“德伊”(dey)的設立。阿爾及利亞海盜集團與土耳其近衛軍長期存在爭奪權力的矛盾。1587年前,阿爾及利亞的貝勒貝伊均為海盜首領,對此土耳其近衛軍十分不滿,嫉妒海盜集團的權力和富有。土耳其在阿爾及利亞設國務會議後,海盜勢力有所削弱並受到牽製。但由於他們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時時覬覦阿爾及利亞的統治權。1671年,海盜集團利用國內混亂局麵,推選自己的德伊作為總督。之後,海盜集團與近衛軍達成妥協,規定德伊由海盜首領及近衛軍軍官任免。奧斯曼土耳其接受了這一既成事實,從此不再派遣帕夏,承認德伊為帝國代表,1711年第十任德伊阿裏·薩繼什還被授與帕夏的稱號。自此,德伊成了阿爾及利亞的無冕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