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對失去摩洛哥沿海據點是不甘心的。塞巴斯蒂昂國王一心想重振殖民大業,建立大北非帝國。1574年,當摩洛哥政局不穩時,他親自到休達和丹吉爾窺探虛實,回國後更熱衷於十字軍遠征。他不聽勸阻,決定親征;在國內大力搜羅炮灰,並從德國、荷蘭、西班牙和意大利招募雇傭軍。正在準備遠征之時,穆塔瓦基勒向他求援。塞巴斯蒂昂認為這是天賜良機,欣然同意。1578年,他率領2萬餘人,攜帶36尊大炮,在阿爾西拉登陸。他的對手馬利克采取誘敵深入、以逸待勞的策略,主動向內地撤退。缺乏戰鬥經驗的塞巴斯蒂昂輕敵冒進,向克比爾堡推進,深入幹燥的山區。炎熱的天氣、長期的行軍消耗了葡軍的戰鬥力。8月4日,馬利克乘葡軍疲憊不堪之際,用5萬大軍突然發起攻擊。在克比爾堡,塞巴斯提昂、馬利克和穆塔瓦基勒三支大軍激戰竟日。因此,曆史上稱克比爾會戰為“三王之戰”。戰鬥結果,相互爭奪王位的兩個摩洛哥國王都在戰鬥中死去(馬利克係自然死亡),葡萄牙全軍覆沒,塞巴斯蒂昂淹死在馬哈曾河裏。在會戰結束前,艾哈邁德率領一支軍隊投入戰鬥,奪得了“三王之戰”的勝利果實,被擁立為摩洛哥素丹,稱“曼蘇爾”(al—Mansur,意為常勝)。
“三王之戰”的影響是巨大的。
首先,葡萄牙經此一戰,一蹶不振。它失去了賴以東征西伐的軍隊,幾百名貴族成了摩洛哥人的階下囚。許多貴族家庭賣掉華麗的衣服、銀製的餐具、耀眼的寶石,湊集一筆巨款,才把俘虜贖回。塞巴斯蒂昂死後無嗣,統治階級內部紛爭不已。早就覬覦葡萄牙王位的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以同葡萄牙王室有血緣關係為由,於1580年6月派2萬大軍開進裏斯本,奪取了王位。菲力浦口頭上要保持兩個帝國的獨立,實際上葡萄牙已成為西班牙的附庸。葡萄牙的殖民和海上霸權從此衰落了。
其次,“三王之戰”對摩洛哥來說是一個轉折點。這次決定性的勝利解除了葡萄牙對摩洛哥的威脅,也減輕了來自奧斯曼帝國的壓力。曼蘇爾在克比爾堡戰役中擄獲了大批歐式武器,從葡萄牙俘虜獲得了大筆贖金,增強了軍事和經濟力量。曼蘇爾在位(1578—1603)期間,出現了摩洛哥曆史上少有的和平繁榮景象。
二、曼蘇爾的內外政策與湯迪比戰役
曼蘇爾有淵博的學識,被稱為“哈裏發中的學者,學者中的哈裏發”,善於治理國事,深諳國際形勢的來龍去脈,在扭轉摩洛哥長期的政治經濟危機中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他繼承馬利克重建強大軍隊的事業,采用土耳其人的軍事組織,委托土耳其人訓練由安德魯西亞人、叛教者(基督教徒的俘虜或冒險家改信伊斯蘭者)組成的自衛軍。這是一支用歐洲的火器和大炮武裝起來的部隊。他注意軍事後勤,組建了負責供應、工程和通訊的部隊。由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組成的輔助部隊仍然使用傳統武器。他依靠這支強大的部隊製止了部落叛亂和馬拉布特的騷動,從而保持了國內政局的長期相對穩定。
曼蘇爾創造了一套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機構。他設立“馬赫曾”這一中央行政機構,受馬赫曾管轄的地區稱為“比拉德·馬赫曾”,即政府管轄區。他指定自己的兒子擔任各省的總督。被稱為“比拉德·錫巴”的另一部分地區,是在理論上一度有自治權的素丹領土,實際上是獨立的地區,其獨立程度往往以中央政權是否強大為轉移。這套行政製度基本上一直保持到法國殖民統治確立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