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紅海沿岸非洲文明(2 / 3)

埃及古王國時期,把新來的柏柏爾人稱之為特赫努人。有些記載也把他們叫作特梅胡人,學者們經過考證普遍認為,特梅胡人和特赫努人雖都來自埃及西部境外,但不屬於同一族群。特梅胡人尚武。希羅多德的《曆史》中,把他們叫作阿杜爾瑪奇達伊人,這種人頭發很長,很容易辨認出來,婦女在兩腿上戴著青銅圈,受人尊敬。他們有著較密切的組織。特梅胡人不斷東侵埃及。埃及古代文獻有法老軍隊同他們作戰的記載。埃及第十九王朝時,拉美西斯二世在挫敗特梅胡人入侵後,在西部的阿拉曼沿地中海海岸建立了一道防線,以阻止他們繼續來犯。同時,他又將驍勇善戰的特梅胡人編入埃及軍隊,作為雇傭軍。

公元前13世紀時,特梅胡人的一支利博人和梅什維什人日益強大起來。他們有優異的軍事素質,常常襲擊埃及的西部邊境。古希臘人曾同利博人發生接觸。前者根據族名把他們所居住的地方稱之為利比亞,利比亞這個地理名稱就此沿襲了下來。在埃及拉美西斯三世在位期間,埃及軍隊於公元前1194年至公元前1188年間連續發動了征服利博人和梅什維什人的戰爭。埃軍得勝後,將許多戰俘強行編入法老的軍隊。公元前11世紀,利比亞軍官在埃及軍隊裏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公元前10世紀中葉,他們推翻了埃及第二十一王朝,使埃及國家處於分崩離析、權力分散的狀態。利比亞將領塞桑克取得政權,建立了第二十二王朝,史稱“利比亞王朝”。接著又相繼建立第二十三王朝和第二十四王朝,統治了埃及200年時間。

當時,撒哈拉地區因幹旱引起的沙漠化並未完全隔斷北部非洲同非洲內陸的聯係。在很長一段時期裏,撒哈拉地帶的不少地方沙層淺薄,地下水層離地麵很近,溢出地表的水量很大,形成湖泊和沼澤地。各處依然水草茂盛,林木蔥蘢。長期生活在沙漠綠洲和沙漠南緣的居民大多是黑色皮膚的人種,是古代尼格羅人的一部分。他們從事采集和狩獵活動,還有的發展著灌溉農業。柏柏爾人經常深入南方,同他們交往。經過長期的接觸,有的融合成新的混合居民,如加拉曼特人就是著名的一支。有些柏柏爾人還徑直南下,直抵尼日爾河的河曲地帶。一些人在那裏定居下來。

隨著人們往來的頻繁,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物品交換增多。穿越撒哈拉地區的商道開始出現。初期的交通依靠步行,或用牛、驢子等作為負重工具。公元前16世紀前,馬匹引進非洲,用於撒哈拉地區,推動著交通的發展。在今阿爾及利亞南部的塔西裏地區和撒哈拉其他地方遍布著馬拉戰車圖案的岩壁畫。假如將分散在各地的這種岩壁畫連結起來,可以發現存在著東、西兩條穿過沙漠的通道。東邊的一條主要經過塔西裏、阿哈加爾、阿德臘爾到達尼日爾河畔的加奧。西邊的一條從今摩洛哥南部的澤木爾和今毛裏塔尼亞的阿德臘爾、提切特、瓦拉塔一直到達尼日爾河西北岸。往北運走的物品主要有象牙、駝毛和小米等,南下的物品主要有食鹽、裝飾物等。雖然這時期的交往十分有限,但為以後迦太基人深入非洲內陸奠定了基礎。上述這些事實也說明,盡管有橫貫大陸的撒哈拉大沙漠,但沒有能夠阻斷非洲北、南兩個地區的交流和往來。自古以來,非洲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二、迦太基

迦太基是居住在西亞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在今突尼斯灣霸占了早期柏柏爾人的土地後建立的國家。早先,迦太基作為殖民地的建立是腓尼基人在西地中海從事商業活動的結果。腓尼基人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從事海外商業貿易的民族。公元前12世紀前,西班牙是地中海區域主要的產銀地之一,吸引腓尼基商人前往尋找金、銀、銅、錫的產地。公元前1110年,他們在那裏建立了加的斯殖民地。腓尼基商人用少量的貨物換取當地的銀子,運往希臘、小亞細亞等地獲取大量的利潤。

從西亞地中海沿岸到達西班牙路途遙遠,在當時的航海條件下,通常的航行都是緊靠著海岸行駛,夜間靠岸停泊。那時腓尼基商人也沿著北非海岸西行,每隔30公裏左右設置一個停留站。有些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停留站後來發展為永久性的殖民地。這是因為當時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區和西地中海的居民經濟發展和政治組織都落後於腓尼基人,防禦力量也自然不足以保護自己,腓尼基人比較容易地利用這些來發展自己的地盤。

迦太基相傳建於公元前814年,是在北非晚於烏提卡(公元前1101建立)的一個重要殖民地。迦太基這個名字來自腓尼基文KartHadasht,意即“新城”,以別於腓尼基本土的“舊城”。從其取名可以了解腓尼基人是把它作為在西地中海區域的主要殖民地對待的。公元前7世紀左右,北非出現了一係列腓尼基人的殖民地,如大雷普提斯(又叫勒布達)、哈德魯梅特(蘇塞)、提帕薩、錫加、利克斯(切米什),最遠是大西洋沿岸的魯薩迪爾(阿加迪爾)。

後來由於腓尼基人在西亞地中海沿岸的勢力急劇衰落,迦太基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顯示其特殊的地位。自公元前6世紀起,迦太基成為一個獨立的城市。它既是腓尼基人的軍事基地,又是大貿易中心,後來逐漸變為西地中海各腓尼基殖民地的都城,負責保衛這些殖民地的利益,同時又保衛它們的安全。自此以後,在古代世界這一地區就再也不提腓尼基人,而以迦太基人著稱。

迦太基以其政治、經濟優勢,積極向外進行殖民擴張活動。在公元前6世紀時,它的領地除了包括今北非的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利比亞西部沿海地區外,還有西班牙的東南海岸、巴利阿裏群島、撒丁尼亞和科西加,以及西西裏島西部地區,成為西地中海最強盛的國家,不少史書把它稱之為迦太基帝國。

公元前7世紀,希臘人也在地中海積極擴張勢力範圍。他們占領了埃及以西北非東部的一些地方,建立了殖民地,其中最著名的是今利比亞的昔蘭尼加。從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迦太基人與希臘人為爭奪地中海上的霸權進行了長期的鬥爭。最後,雙方在地中海上以東經15度為界劃分各自的勢力範圍,東邊為希臘人活動的地盤,西部為迦太基的勢力範圍。自此,北非東部基本上受希臘文化的影響,西部則受腓尼基文化的影響為主。

海上轉口貿易是迦太基的主要經濟活動。他們販運布匹、染料、陶器、玻璃器皿、象牙、寶石、珠子、黃金、銀子、錫,甚至奴隸等等。這些商品在迦太基集散,銷往各地。迦太基為了擴大海上貿易,組織了龐大的商船隊。除了在西部地中海進行貿易活動外,船隊又進入大西洋,據說北上抵達不列顛海岸,南下沿摩洛哥海岸到達今西非的塞拉利昂,甚至到達今喀麥隆沿海地區。

迦太基在其控製的疆域內實行貿易壟斷製度。在西部地中海的貿易中,嚴格禁止外國商船進入迦太基以西的地區進行貿易,否則予以擊沉。外國商人隻好將運來的貨物轉移到迦太基人的商船上,再運到目的地。迦太基商人從中獲取高額利潤。在大西洋貿易中,迦太基船隊經常到達西班牙北部海岸,除了在那裏獲得銀子外,還取得從不列顛運來的錫。著名的加的斯成為重要的貨物轉運站。在摩洛哥以南沿海的貿易也很頻繁。希羅多德記述了公元前5世紀中葉,迦太基商人在那裏同土著黑人進行“啞貿易”的情景:“迦太基人到達了這個地方並卸下了他們帶來的貨物,而在他們沿著海岸把這些貨物陳列停妥之後,使登上了船隻,點起了有煙的火。當地的人民看到了煙便到海邊來,他們放下了換取貨物的黃金,然後從停貨的地方退開。於是迦太基人便下船,檢查黃金。如果他們覺得黃金的數量對他們的貨物來說價格公平的話,他們便收下黃金,走他們的道路。如果覺得不公平的話,他們便再到船上去等著,而那裏的人們便回來把更多的黃金加上去直到船上的人滿意時為止。據說在這件事上雙方是互不欺騙的。迦太基人直到黃金和他們的貨物價值相等時才去取黃金,而那裏的人也隻有在船上有人取走了黃金的時候才去動貨物”。據記載,迦太基人韓諾沿摩洛哥海岸航行南下直抵幾內亞灣,並在沿線建立了一係列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