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集團規劃著企業的未來
21世紀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新世紀。麵對著新經濟的浪潮,中國的企業雄心勃勃,把目光投向未來。挑戰集團正是如此,他們在規劃著企業的發展藍圖,要以超乎尋常的速度,把挑戰集團發展成為“農科院的聯想”。
新經濟·新形勢·新規劃
1誌存高遠:誓做農科院的聯想
牢牢把握時代脈搏、正確規劃未來藍圖是企業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並高速發展的關鍵。麵對滾滾而來的新經濟浪潮,挑戰人苦苦思索:在新經濟時代,挑戰集團應發展成什麼樣的企業?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總經理蔡輝益語驚四座:把挑戰集團發展為農科院的聯想!
挑戰人無比欣喜、振奮!激動過後又提出了疑慮:我們能行嗎?蔡輝益堅定地回答:能!我們不僅有敢為天下先的豪情,同樣也有爭為天下先的能力!
應該看到,新經濟是以創新為核心,由新科技所驅動,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在新經濟時代,尖端的高科技產品會推動企業以超乎常規的速度發展。聯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聯想集團初創於1984年,當時隻有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分離出來的11名創業員工和中科院投入的20萬元創業資本。至1995年,聯想已發展成為擁有14億元資產、3000員工、包括北京聯想集團公司和二十餘家國內分公司和子公司、香港聯想股份有限公司和27個海外分支機構及600多個經銷服務網點的、主要從事計算機研究、開發和生產經營的、在國際上有較強競爭力的高技術企業集團。聯想所以能夠在短短十幾年間發展為如此大型的高科技企業公司,原因是多方麵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中科院計算所為強大後盾,依靠計算機所雄厚的科技力量開發高科技產品,從而實現企業的飛速發展。挑戰集團以飼料行業惟一的國家級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為依托,該所現擁有80名科技人員,其中博士20多人,碩士30人,可以說集中了飼料行業最拔尖的人才和最尖端的技術,是飼料行業的“矽穀”。飼料所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成果、新技術出來,這是本行業其它企業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挑戰集團利用這種優勢迅速實現了科研成果向產品的轉化推出的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已迅速占領了市場,挑戰成為飼料行業一顆耀眼的新星。自1996年成立以來,挑戰集團的產值以超過100%的速度增長,2000年僅本部銷售收入即會超過1億元。企業的規模也在迅速擴大,在全國建立起了30多個挑戰聯合企業。
如今,“誓做農科院的聯想”激勵著每一個挑戰人。他們深信,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不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實現理想的過程將不會一番風順,注定要曆經磨難,但隻要挑戰人齊心協力,頑強拚搏,這一目標必將成為現實。富有挑戰精神的挑戰人既然選擇了這一挑戰,就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義無反顧地朝目標前進。在蔡輝益總經理的帶領下,全體員工同心同德為公司的發展傾注心血,揮灑汗水。以隻爭朝夕的精神勤奮工作,為實現集團的理想而努力拚搏。
2統攬全局:挑戰人關注著本行業的發展
自1996年成立以來,挑戰集團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企業發展日新月異。但挑戰人並未陶醉於眼前的業績,而是時時刻刻都保持清醒的頭腦,思考著關乎企業發展的大計。挑戰人認為,公司的發展和本行業發展的整體趨勢息息相關,所以對本行業的未來發展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作為集團的帶頭人,蔡輝益以統覽全局的戰略眼光關注著21世紀中國飼料工業麵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
蔡輝益認為,跨入新世紀中國飼料工業發展目標是:2000年生產銷售飼料7000萬噸,濃縮飼料300萬噸,添加劑預混料150萬噸;2010年生產銷售配合飼料10000萬噸,濃縮飼料500萬噸,添加劑預混料200萬噸。這個目標是與養殖業發展相適應的,經過努力是能夠實現的,但就目前情況看,中國飼料工業麵臨著諸多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是配合飼料加工業生產能力過剩,添加劑預混料和濃縮飼料生產嚴重不足;原料緊缺是長期性結構矛盾,包括蛋白質飼料短缺、飼料及添加劑資源短缺、飼料原料生產體係尚未建立;添加劑工業基礎薄弱,企業規模小,工藝落後,產品生產成本偏高,不能滿足國內飼料工業的需求,更無法參與國際競爭;飼料機械工業基礎薄弱,產品結構以一般性、通用型的中小型飼料加工機械為主,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飼料生產、經營部門技術水平低,表現為配方設計能力差,對新技術、新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低;科研、教育、人才培訓基礎建設嚴重滯後,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程度低,科技人才的培養分散於各農業院校和糧食工業院校,缺乏必要的指導和規劃,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很大問題,同時中國缺乏飼料工業的成人教育和職業培訓基地;飼料加工企業體製不合理,包括企業布局不夠合理,流動資金供應短缺、原料沒有保障、良種供應——養殖——飼料——畜產品加工——銷售一體化服務係統薄弱;飼料工業支持體係建設需加強,宏觀管理體係的建設遠遠落後於飼料工業發展的需求,國家雖然建立了全國飼料行業管理機構,但綜合決策和管理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不利於飼料工業與相關行業間建立平衡、協調的關係;農村飼料工業市場開拓不夠,飼料工業應不斷適應農村養殖業生產的現實特點,增強對農村庭院經濟的滲透作用,用不同檔次產品來滿足農村不同地區、不同目的、不同基礎飼料資源的農戶和養殖業專業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