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經過甲午戰爭宣布失敗,接著資產階級改良派又領導了維新變法運動。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從日本、前德國接受了尚武強國的教育思想,對教育中的體育也有所重視。如1891年康有為在長興裏自辦學校的課程內容的設製中,就包括有音樂、兵式體操等科。這可能是我國近代體育史上最早的體育課程。
2教會在我國興辦學校,引進了西方體育。這些教會學校最早是設在上海、天津、廣州、福建、漢口和寧波等沿海城市。大體上在十九世紀末葉,我國一些教會學校開始把體育列為一門課程。到了1900年,在較大的教會學校開始建立體育組織,這是引進西方體育的一個重要步驟。接著在我國相繼出現足球、網球、籃球、板球和草地曲棍球。當時我國體育的影響主要來自英、美、德、日等國。從1909年到1919年,是我國早期現代體育發展較快的時期,當時美國基督教青年會負責人艾克索在上海青年會設立了體訓班。1910年在南京舉辦了舊中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這時教會學校是參加運動會的主力,當時按學校分大學、中學和小學組織進行比賽。
3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我國學校體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歐美教育思想,特別是美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我國開始有較大影響。1921年《新學製》的改革就是以美國“六三三”學製為藍本而製訂出來的。從此,學校體育的名稱和內容都有了較大變化。1923年公布的《新學製課程標準》,正式將學校“體操科”改為“體育科”。於是廢除兵操,而以田徑、體操、球類、遊戲等現代運動項目為主要教材,同時,也把生理衛生和保健知識列為教學內容,擴大了學校體育的含義。
在這一時期,必須提到當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對我國教育改革和體育改革作出過重要貢獻。他主張以體育、智育、德育和美育作為培養健全人格的基本內容。強調四育並重,對於體育的目的和任務,鍛煉身體與運動競賽的關係,作了比較科學的論述。他認為體育的目的,“是要發達學生的身體,振作學生的精神”。因此,他提出“體育最緊要的是合乎生理”,他反對以追求錦標為目的的體育。他說:“若隻求個人的勝利,或一校之名譽,不管生理上有無危險,這不要說於身體有妨害,且成為一種機械作用,使失卻體育的價值了。”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上述史實說明現代體育的興起有以下幾個特點:1它是工業化社會的產物,從世界範圍來看,體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和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相適應的,是和文明社會不可分割的。它是文明社會的產物和標誌,也是促進文明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現代體育的興起正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社會產物。
2現代體育是從學校體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始終是作為一種教育內容和手段而存在的。可以說,現代體育發源於學校教育,逐步走向社會。應該承認,二十世紀以來,體育本身也在分化,確有一部分成為純競技性體育,脫離了學校教育的軌道迅猛發展。但是,盡管如此,競技體育仍然是整個體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本身也仍然包含著教育的內容。
3體育的教育作用在於培養強健的身體,頑強的意誌,良好的生活習慣,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