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美學、心理學、情報學、運籌學、戰略學等)。所以,如同其他學科領域的綜合研究一樣,體育科學的綜合研究決不是各學科結論的簡單疊加,而是運用多學科的理論、知識、方法和手段,從不同角度進行深入的研究,以得出科學的結論。由此可見,科學發展的分化和綜合是辯證的統一,越是深刻地理解了科學體係的各個分支學科的細節,就愈能把握各門學科所暴露出來的高度統一性,進而揭示出科學體係和諧的結構圖像。
國際體育
科學研究規模越來越大在體育科學突飛猛進的情況下,國際體育科學交流活動發展很快。以奧林匹克科學大會為例,1964年10月由日本促成召開的“第一屆國際體育運動科學大會”上,討論的主題主要是奧林匹克運動、教育學、醫學等傳統論題;1972年8月在柏林奧運會期間,體育科學討論的範圍則包括了人類學、醫學、生物學、教育學和心理學及社會學等幾個方麵,會議主題是“現代世界的體育運動的變化問題”,它反映了現代體育正從傳統的體育觀念中擺脫出來;1976年7月的奧林匹克科學大會進一步組織了21個專門性討論會,包括運動醫學、運動心理學、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力學等方麵的問題。今天,奧林匹克科學大會已經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成為聯係各國體育科學家、學者的紐帶和促進體育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式。
大眾體育
科學研究方興未艾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的大眾體育,正成為世界體育的第二股力量,將與競技體育並駕齊驅。為適應這種趨勢,許多經濟、科技發達的國家都對體育科研方向進行調整,大眾體育的研究越來越占重要位置。
德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專門設立了群眾體育研究所和運動處方委員會等專門從事群眾體育鍛煉研究的科研機構。
在國際體育學術活動中,大眾體育研究的比重也有明顯的增加。如1984年奧林匹克科學大會上,與大眾體育有關的論文約占30%。1985年的國際體育學術活動日程表中,屬於大眾體育會議的就有8項。
體育學科
群正在形成縱覽當代體育學科發展的趨勢,可以預見,經過高度綜合後的體育科學知識,正在組合一個個學科群。所謂學科群,就是根據一些共同的特點把一些學科劃歸一類,以便研究這些學科的共同規律,形成一個方麵的學科網絡。從目前人們掌握的體育學科知識來看,有三個學科群正在形成:第一學科群是體育自然學科群,它包括運動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等。
第二學科群是體育哲學社會學科群,它包括體育哲學、體育教育學、體育經濟學、體育史學、體育美學、體育法學等。
第三學科群是體育管理學科群,它包括體育管理學、體育比較學、體育人才學、體育情報學、體育統計學、體育係統工程、體育發展戰略研究等。
這些學科群形成的意義重大,它不但使體育科學知識本身從無序向有序轉化,而且給現代的體育科學研究、體育人才培養和體育計劃管理工作的發展帶來非常重要的啟示。
體育交流成為時代的需要
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體育的功能和作用日益顯著。其發展狀況明顯地表現出兩大趨勢,一是體育社會化程度愈來愈高;二是競技運動日趨國際化。這兩大趨勢,反映出體育交流在現代體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體育交流的意義
1.體育交流是體育進步的動力人類體育的產生,起初是在彼此完全隔離的環境下孤立地進行。隻是隨著人類“兩種生產”的發展,氏族之間、胞族之間、部落之間乃至民族之間的體育交流才逐步發展起來。這種交流在古代和中世紀還受著地域和種種人為壁壘的限製,以致許多民族的體育長期處於十分閉塞的狀態。隻是到了近代,伴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這種限製才基本上被打破。“ 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225頁)。也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封閉、陳舊的中國體育開始走上了近代化的路途。雖然行進的過程有些緩慢,但其勢頭是銳不可擋的。今日世界,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將自己的體育納入世界體育的發展軌道,任何勢力也阻擋不了世界範圍內體育交流的大趨勢。從體育隔離的狀況到相鄰的區域和民族間的交往,再到世界性的體育,可見人類社會進步和體育進步的軌跡。
總之,體育的發展,一靠自身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的不斷積累和進步;二靠外來體育的不斷補充、豐富、啟發、刺激與衝擊,在與外來體育的交流、競爭、融合中壯大自己。這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維係體育發展的連續性由於各種原因,人類創造的文化常常存在著失傳的危險,體育當然也不例外。中國古代體育的許多項目為什麼在清初以後失傳了呢?原因固然很多,但缺乏與外界的交流無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條。中國古代體育有其濃厚的東方色彩,從其形式到內容都與西方文化存在著質的差別,很難得到當時西方的認同。因而除了日本、朝鮮等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接受以外,中國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難以在體育上進行交流,同日本、朝鮮的交流也是十分有限的。但僅從這些有限的交流中,我們已感到受益非淺。中國失傳多年的一些氣功、武術、圍棋典籍仍可從日本的圖書館中找到,中國與日本仍可以在武術、氣功、圍棋等項目上進行技術交流,把東方傳統體育的發展重新提到較高的水平。
人類體育發展曆史告訴我們,隻有進行充分的體育交流,才能維係體育文化的連續發展,防止中斷和失傳。
3.調節各國體育的平衡發展由於自然地理及各種人為的原因,世界各國各民族的體育發展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包括體育的風格、氣質各異,側重麵不同以及發展程度的高低不一。這種不平衡是交流的動力。通過交流,體育的發展漸趨平衡,接著產生新的不平衡,然後又進行新的交流。就這樣,體育交流不斷調節各國各民族的體育向前發展。
這種調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一是互相浸染,交流的雙方各自采擷對方體育的菁英來作為發展本民族體育的營養,豐富各族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二是互相借鑒,從對方體育發展的經驗教訓中獲取教益,把對方的成果作為效法的楷模;三是互相補充,這主要是指體育項目上的引進。
體育交流的主要形式
體育交流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運動會、貿易、旅遊、留學、講授、殖民、移民、傳教等等。它們往往又互相交錯,如運動會與貿易、貿易與旅遊、旅遊與留學、傳教與殖民等。
1.運動會運動會無疑是體育交流中規模最大、最直接且最見成效的形式。奧運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亞運會、泛美運動會等的每一次召開,不僅僅是一次體育盛會,也是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大交流。運動會又是人們最為熟知的體育交流形式,這裏就不再贅述了。
2.貿易貿易對體育交流的影響極大,這在西方體育發展過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十九
世紀前期,英國體育蓬勃發展,被視為西方體育的發展中心,但蘇伊士運河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開通以後,情況發生了迅速改變,以英國為中心的西方體育隨著商品和船艦遊弋到了三大洋。競技體育的各形式在歐、亞、美所有較發達的國家立足、植根和生長起來。
3.留學留學是體育交流中一種很好的形式,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采用,在曆史上來看也是如此。如棒球就是通過留學的形式傳入中國。
4.旅遊“旅遊是人類彼此間交流的媒介”(〔美〕羅伯特·麥金托什著《旅遊學》)。最初的旅遊常與貿易、傳教等結合在一起。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意義上的旅遊逐漸增多,幾乎成了一項全球性的運動,且發展為一種以贏利為目的的專門經濟事業,對體育事業有較大的促進。如有組織、有目的的長途旅行項目及有健身娛樂設備的旅遊設施的出現,登山俱樂部、帳蓬俱樂部、航海俱樂部的成立,就說明了這一點。
5.講授聘請他國人來本國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術,在當代世界體壇中極為普遍。從中國體育的發展來看,這種交流形式無疑是西方體育傳入中國的重要途徑。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就聘請德國人伯羅恩、祁開芬、曼德為體育教官。這些德國人所教的內容主要是德國兵操,此外,還有單杠、雙杠、木馬等。
體育交流的形式也不是永遠不變的。隨著世界體育的蓬勃、深入發展,體育交流的形式與內容將隨之變得豐富多彩。
現代體育
交流的時代使命今天,隨著高科技、高情感時代的到來,人類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等都開始發生巨大變化。作為直接與人發生密切關係的體育,也必然麵臨一場從指導思想、理論到方法上的革命。傳統的、以競技運動為中心的西方體育體係已不能滿足和適應高技術下高情感的需要。而以將人的身體和精神連同客觀自然界視為鍛煉過程中三位一體的整體要素加以考慮,強調個人身心的同步發展,著眼於直接深入人的心理意識和內部生理功能的以全麵提高為核心的東方體育,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
因此,當我們展望未來體育的發展時,看到的將是一個多元的體育世界。當今,世界各民族的體育都在走向現代化,但這並不會使體育交流成為多餘,反而會使交流更加發達。這是因為:第一,隨著現代化建設進程而帶來的各民族體育的振興,使統一的世界體育更加豐富多彩,促使人們去進行更為廣泛、更為頻繁的體育交流。第二,人類的心靈永遠需要互相溝通和理解,人類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周期性需要不斷向外界拓展才能滿足。人類的文化發展需要從多樣性的異質文化中取得靈感和借鑒,這是人類體育交流之所以必需的永恒的內在衝力。現代化為這種永恒的內在衝力轉化為對象化的活動開辟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東方體育日漸成為當今世界大眾體育的重要內容
從世界體育的曆史發展趨勢看,東方體育在世界體育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高科技時代使競爭加劇,平衡和諧遭到破壞,生態環境惡化,這一切給人類健康帶來不利影響,產生了所謂“文明病”。西方世界長期受著機械論生命觀的不良影響,這種觀念與係統的生命觀、健康觀是相違背的。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健康觀念的更新,人們越發重視肉體與精神的統一,大眾保健體育的興起將形成巨大的曆史潮流。東方哲學在生命觀、健康觀等方麵具有整體辯證的深刻認識,特別是中國古代的陰陽對立統一、形神相互依存、天人合一等思想對中國的氣功等傳統體育項目有巨大的影響,使中國氣功把陰陽平衡、形神統一視為生命與健康的最本質的因素。因而中國氣功不僅是體育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人體科學的鑰匙。中國氣功與印度瑜伽有共同之處,這正是東方體育特色的表現。從世界體育發展的曆史進程可看出本世紀末世界體育正醞釀著一個新的發展趨勢,即以消除各種“文明病”,促進身心健康為主旨的體育觀念正在興起,這主要表現在大眾體育蓬勃發展上,因而以注重身心協調發展、形神統一為特征的東方體育成為當今世界大眾體育的重要項目。
高科技時代對體育的新要求
1.高科技時代與人類“文明病”隨著高科技的日益發展,當今世界已由高工業社會進入到信息社會。高科技使得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呈直線上升,體力勞動所占比重日益縮小。然而人類文明的這一切光輝成就給人類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卻使人們日益感到並沒得到令人滿意的生活方式。相反,人們發現所生活的世界競爭更為加劇,平衡與和諧日益遭到破壞,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高科技與信息技術統治的社會把人變成為純粹的工具和生產線上的零件,以至工業化國家出現對人類健康巨大危害的“文明病”,人類體質機能日益下降,健康日益惡化,心理上出現嚴重的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及精神錯亂。全球愈益高漲的體育大戰固然反映了人們爭強好勝的心理,滿足了一些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但人們對於旨在協調人們身心和諧發展、促進健康的體育的狀況卻愈益不滿,認為它遠遠落後於人們的期望。因此,近年來歐美許多國家以增進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大眾體育有巨大發展,這已成為今後體育曆史進程的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
2.機械論生命觀的局限和體育的弊端①當代不少社會學家和自然科學家試圖從人類文化發展的整個曆程中去尋找當前發展中出現的某些“危機”的答案,他們認為當今社會所出現的經濟的、社會的、環境的及人類自身健康和保健的種種危機,歸根結底是一場觀念形態的危機。如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弗裏喬夫·卡普拉對當今世界存在諸種矛盾深入研究之後,提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觀點:十七世紀的偉大科學家笛卡爾的生命哲學,對近代科學的發展有著極大的貢獻與推動,但也正是笛卡爾的機械唯物主義思想的巨大局限,形成了當今文化觀念上的矛盾。笛卡爾把物質宇宙視為一架無生命的機器,他把人也視為一架機器。科學家們對人體各個器官以至每一細胞都進行了極為深入的研究,他們把生命有機體當成一個力學係統,取得了當今生物學、生理學、醫學的令人值得驕傲的大批成果並極大地造福於人類。但是,“人是機器”這一機械唯物的觀念卻背離了人是有機統一整體的現實,導致了當今文化發展中的諸種矛盾的出現。笛卡爾生命觀的最根本的局限就在於把構成生命的物質與精神兩部分相割裂,並對生命的精神部分視而不見。這種機械論的觀念永遠離開了生命的係統觀與整體觀,成為與現實世界發展相悖的落後文化觀的核心。因此,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對生理的機械論的醫療保健持懷疑態度的看法,如美國R·M·約翰遜基金會主席D·E·羅傑斯曾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用醫療幹預方法來防止疾病或保護健康相對是無效的。”這種說法或許有過激之處,但它的確揭示了不容否認的某些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