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上官婉兒:從女囚到女首相(4)(1 / 2)

然後臨淄王李隆基轉身就率兵士攻進安樂公主府中,彼時安樂公主正對鏡畫眉,一個年少的美男子在一旁陪侍。聽得門外呐喊聲,慌得公主把畫眉的筆一下子就掉在了地上,站起身就向後花園中逃出,可已經來不及了,臨淄王李隆基指揮兵士蜂擁上去,明晃晃的刀向著粉頸上就砍了去。隻聽得一聲慘呼,安樂公主也倒地死了。臨淄王李隆基吩咐割下安樂公主的頭來,轉身又去搜捕馬秦客、楊均、葉靜等韋後的麵首和駙馬都尉武延秀,一同押赴宮門外斬首。而對於所有京師各路來歸順的兵士,臨淄王李隆基則一一好言安撫。李隆基那出眾的雄才大略在這件小事中就可窺豹一斑。

諸事已定,臨淄王李隆基才趕回睿宗府,向父親李旦請自己不事先稟告之罪。李隆基起事前,有人建議他去和父親商議,李隆基說:“父親居心仁厚,議而從,父王從此就背上了殺嫂之名;議而不從,則我們的計劃就失敗了!如今成敗由我一人當之。”

此刻李旦見木已成舟,隻好流著淚說:“此番全賴我兒英明果斷,我才得以免禍,豈有責備我兒之理?”

公元710年6月,殤帝李重茂照例早朝,他剛登上寶位就座,而大臣們也是剛剛齊集,太平公主就出廷大聲說道:“嗣君準備讓位給叔父,各位大臣以為如何?”早與太平公主同聲一氣的眾大臣馬上齊聲讚成,說理應立年長者為君,以便於主持朝政。

然後太平公主走到殤帝李重茂麵前喝斥道:“人心已向背,這裏不是你小孩子的座位,快快下來吧!”看殤帝李重茂木然呆坐著,不知所措,太平公主上前一把就將他拖下皇座。然後這個在位不到一個月的殤帝李重茂就含著眼淚被降封為溫王。

睿宗李旦複位後,馬上就下詔貶韋後為庶人,安樂公主為悖逆庶人。晉封李隆基為平王,太平公主加封至食邑一萬五千戶,三子俱封王。又把舊日韋後的黨羽或貶或殺,至此韋後時代永遠地過去了。

此時,與韋後關係過密的婉兒也在誅殺之列,盡管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並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遺詔拿給劉幽求觀看,以證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但這一次,她沒有算對,在這次政變中婉兒聰明反被聰明誤,她手中的遺詔非但沒有成為救命稻草,反倒成了刺向她自己的一把利劍。李隆基沒有放過婉兒,在他眼裏婉兒顯然被打入敵對的勢力中,是一個沒有任何政治節操和政治立場的人,此刻已毫無用處,留下來反倒給自己增添麻煩。於是,他下令殺了婉兒,就這樣,一代才女上官婉兒在血腥的宮廷鬥爭中被處斬,香消玉殞,最終走完自己跌宕傳奇的一生。這一年,她46歲。

紙上香多蠹不成,昭容題處猶分明,令人惆悵難為情。

動蕩的時代沒有所謂的升平樂事,盛極一時的紅梅妝也有凋零的時候。婉兒死得很突然,猶如一支跌宕起伏的曲子,奏到高潮處,卻戛然而止。殺她的李隆基,剛收起劍,就後悔了,而且是追悔莫及。婉兒死去的第二年,朝廷就恢複了上官昭容的身份。公元711年7月,再度繼皇位的唐睿宗李旦為上官婉兒恢複名譽,賜諡“惠文”。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經緯天地曰“文”,慈惠愛民曰“文”。

《舊唐書》記載:“及韋庶人敗,婉兒亦斬於旗下。玄宗令收其詩筆,撰成文集二十卷,令張說為之序。”

李隆基又愛惜婉兒的才華,派人將她的詩作收集起來,編成文集二十卷,令張說作序,這樣,婉兒一代曠世才女的聲名,不至於湮沒在曆史長河中,這對逝去的婉兒,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告慰了。

時光流逝,上官婉兒如同一抹驚豔的光影,在大唐那段動蕩的歲月裏,用自己的才智,留下了一道光鮮的影子,而我們後人隨著那典籍翻開的書卷,對她跌宕傳奇的一生,唯有回首遠望了。

上官婉兒,這個在宮廷政治鬥爭中追逐權力的聰明的機會主義者最終玩火自焚,死在了強權的屠刀之下。盡管上官婉兒也曾一度享盡榮華與權力,但她仍要仰皇帝、皇後、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這個中甘苦恐怕隻有她自己知道。後來,她仍未逃脫厄運,做了皇權爭鬥的犧牲品。

有人曾經如此評價她:

“敏識聆聽,探微鏡理,開卷海納,宛若前聞,搖筆雲飛,成同宿構。古者有女史記功書過,複有女尚書決事言閥,昭容兩朝兼美,一日萬機,顧問不遺,應接如意,雖漢稱班媛,晉譽左媼,文章之道不殊,輔佐之功則異。”這些話可以說是對她的才學做了由衷的讚美。

婉兒一生弄權,榮光一時無限,不亞於“為將相一時”,要了解曆史人物至少要看看那個時代的人對她的評價,唐朝正史是宋朝人寫的,很多都是主觀意見,唐朝文人寫的《昭客文集序》和《景龍文館記》才是對上官婉兒最公正的評價,事實上上官婉兒並不像史書上說得那樣不堪,唐朝張說在《昭客文集序》用“嘉猷令範,代罕得聞”這句寫出上官婉兒提出的治國方法,都非常之好,是曆代都沒有聽說過的治國妙方,結尾以無比欽佩的筆調以“正明助思,眾妙扶識,群靈挾誌”這句評價上官婉兒處事公正,敢於直諫,用她的智慧令唐朝振興繁榮,又以“其孰能臻斯懿乎”肯定了她的品德美好。《景龍文館記》對上官婉兒影響力的評價:“其軍國謀猷,殺生大柄,多其決……二十年間,野無遺逸,此其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