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世界的動物(2)(1 / 3)

海葵

海葵是一種原始而又簡單的動物,它隻能對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產生反應。因為它的形狀宛如葵花,所以叫作海葵。它貌似一朵無害的柔弱的鮮花,但實際上卻是一種靠吃其它生物為生的食肉動物。

海葵不能主動出擊獲取獵物,但是當它的觸手一旦受到刺激,那怕是輕輕的一掠,它都要毫不留情地捉住到手的犧牲品。海葵的觸手長滿了倒刺,這種倒刺能夠刺穿獵物的肉體,同時噴射出一種能夠使獵物麻痹和死亡的毒液。

海葵是一種構造非常簡單的動物,沒有中樞信息處理機構,因此,它連最低級的大腦基礎也不具備。簡單動物一般都把所有的精力集中於向中央消化係統輸送食物,以充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海葵簡單的神經係統能力極為有限。海葵遇到危險時,會將身體收縮,排空觸手內的水,再把觸手收回到緊縮的體腔內。海葵在完成收縮的全部過程之前,觸手是不能向外伸展的,由於完成這一過程需要兩個半小時,因此海葵這兩個半小時之內恢複不了原狀。這樣,進攻者常常在

海葵的觸手重新露出來之前便喪失了耐心,放棄了侵擾。海葵從身體中央向四周呈放射狀伸出的48根長有倒刺的觸手。下端一排的24根觸手伸展開來,攝取水中的浮遊生物。而在身體上端的四周,另一排較長一些的觸手則負責精心挑選獵物。這種反應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攝取食物,並把食物送到基盤上的胃腔。

海葵的神經係統無法辨別周圍環境的變化,隻有通過實際的接觸,受到刺激才會發生反應。當海葵被觸動時,許多觸手都會發生一陣反射性痙攣,但是隻有直接參與和食物接觸的觸手才有抓取食物的反應。隻有當食物最終進入和消化係統接觸的狀態時,其它觸手才會開始活躍起來,紛紛把自己折皺起來,將食物包圍,送到嘴上進食。海葵環繞在一個共同的消化係統周圍的每一隻觸手都能夠決定它所接觸到的食物適宜與否,但卻沒有向其它觸手傳遞信息的功能。它是一種沒有主動出擊、主動捕食能力的食肉動物。

海葵代表了從簡單有機體向複雜有機體進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海獺

海獺是生命力極其頑強的一種動物。它不象海豹和海象,它的身上沒有用以禦寒的脂肪層。在冰冷的海洋裏,為了保持身體的熱量,海獺必須不斷地運動和進食。它的身體代謝率很高,隻要一天不進食,體重就會減輕5公斤左右。假如三天不進行,海獺就會因為身體熱量散失過多而死亡。

海獺喜歡過群居生活。與其它動物不同的是,海獺群分為雌性和雄性兩種。如果不是交配季節,它們都喜歡和自己的同性夥伴相處。海獺翻筋鬥時,隨著身體攪起的水道,皮毛裏進入很多空氣,這使得海獺的禦寒能力和浮力都得到增強。

在獺類家族中,海獺的身體最大。它們一般身長1米多,體重近40公斤。海獺的活動範圍僅限於靠近海岸的區域,而且從不遷移。當海獺進食的時候,總是不斷地在海中翻筋頭,以便清洗掉粘在身上的食物殘濕。海獺非常注意保持自身皮毛的清潔和蓬鬆,因為皮毛是海獺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抵禦寒冷的唯一依靠。貽貝、褐蟹、赤蟹、螺紋蝸牛,都是海獺特別喜歡的食物。

海獺能夠在水下連續停留一段時間,潛入水下一百多米或者更深的地方捕食獵物。

海獺是一種聰明的動物,它會借助工具來獲取食物。當海獺從海底抓到一個蛤蜊,便會用礁石把它砸開,或者用蛤蜊砸礁石,甚至用蛤蜊砸蛤蜊。很少有幾種動物具有象海獺這樣靈活的前爪,而且也很少有幾種動物能夠像它這樣靈活地使用前爪。

彈塗魚

彈塗魚可以在熱帶的紅樹林和泥沼地區找到,它們是由魚演變到兩棲動物的鮮明例子。在離開水遠行時,彈塗魚在嘴裏含了一口水,以此延長它在陸地上停留的時間。因為嘴裏的這口水可以幫助它呼吸,就象潛水員身上背的氧氣罐充滿了氣,而彈塗魚的“氣罐”則是充滿了水的嘴。彈塗魚的腹鰭演化出吸盤,這可以幫助它穩因地停留在自己的位置上。堅強有力的腹鰭支撐著身體,而演變的很好的胸鰭肌肉則把身體向前拉,這樣,彈塗魚就可以在陸地移動了。

彈塗魚把鰭當成漿,像在海中劃水一樣,在泥上行走。不過,彈塗魚還完全依賴海水來獲得維持生命的氧氣。當它張開嘴進食的時候,口中維持生命的含氧的水馬上會流出來,所以它必須立即補充水,否則就會窒息。由於淺灘上的水有可能幹涸,所以在泥土還是濕的時候,彈塗魚就給自己挖了個洞,當掩蔽所使用。這個洞一直挖到水線以下,這樣即使是幹旱的天氣,彈塗魚還是可以得到海水,供它呼吸之用。泥洞成了彈塗魚的理想家園,它在這裏養育後代。泥洞給小魚提供了必需的水源條件,等小魚長大以後,就可以嘴中含口水到陸地上探險。

彈塗魚有鰓,是真正的魚,但它卻長時間居住在陸地上,成為最初的兩棲動物。盡管彈塗魚喜歡在烈日下跑來跑去,但它們終究是魚,所以仍然得隨時使身體保持濕潤,否則就會死亡。它們的身體結構變動得很少,還必須定時把身體浸在水中。僅僅在嘴裏含口水來吸取氧氣是不夠的,彈塗魚要經常保持身體的濕潤,以防止危險的脫水現象。因此彈塗魚的所有活動都是在水塘周圍進行的。

彈塗魚的背鰭也進化了,它們一改原來在水中保持身體穩定的特性而變得能夠折疊,其作用也隨之改變。它成了表示憤怒和敵意的象征,在吸引配偶的時候也用它發出信號。

隨著彈塗魚行走的增加,它們的腹鰭和胸鰭的肌肉也變得特別發達,以至於它猛地一躍,就可以在陸地上蹦出一段距離。它們可以從遠處向獵物撲去,可以跳過身長3倍的距離和超過身體的兩倍的高度。

彈塗魚的眼睛也變得突出了,這樣可以補償水和空氣折射的誤差。然而,經常把眼睛暴露企炎熱的陽光下,就有必要不斷地使眼睛保持濕潤。彈塗魚濕潤眼球的方法也相當奇特。它把眼球拉進眼窩,兩個眼窩裏都有水袋。

彈塗魚最重要的演變不是發生在身體上而是在行為方式上——它們變成了群居動物。因為它們要在水源附近共同生活,所以必須密切配合才能生存。這樣,整群魚都可以受益,因為有很多魚都在警惕著危險的出現,每條魚都在觀察四周。

在通常的條件下,一類生物可以毫不改變地生活下去,很多代都不發生變化。但是當這些生物中的一些成員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時,它們的忍耐限度就會增大,從而能夠繼續生存下去。它們的身體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以適應環境。並且它們還會把身體上的這種變化遺傳鉿後代。在億萬年前以前,由於種種原因,比如持久幹旱的季節,彈塗魚的祖先被迫遠離了水源,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魚在回到水中之前就會死亡,但是也有可能某些強健的魚活了下來。它們度過了極端艱苦的時期,忍耐也到了極限。

招潮蟹

當海潮的退去的時候,招潮蟹就開始活動了。它們紛紛從巢穴中爬出來,忙忙碌碌地拾撿淤泥中的食物。退潮後海灘上留下的淤泥中養分十分豐富,是招潮蟹主要的食物。這些淤泥就象巧克力奶油一樣,是由落葉和細小的沉澱物組成的。

招潮蟹在英語中意為“小提琴蟹”。因為雄蟹有兩隻大小不等的螯。通常,雄招潮蟹的右鉗長得很大,而左鉗則長得比較正常。大的螯像一把小提琴,小的螯就像琴弓。招溯蟹必須保持濕潤,因為它們是通過鰓進行呼吸隻是常常居在海岸邊,把腳伸到水中。招潮蟹能自如地應付陸地生活,甚至在潮汐高漲時也能安然的地呆在充滿空氣的洞穴中。因為時常要度過水窪,它們還會遊泳。由於一隻螯長得過大,雄蟹隻好用那隻短小的贅來取食,為此它不得不花費兩倍於雌蟹的時間來翻動沙粒尋找食物。

雖然象小提琴那樣的大鉗對於吃東西沒有什麼幫助,但是招潮蟹利用這種大鉗來交流信息、傳達意圖。招潮蟹的大鉗子用來炫耀,有時也用來打架。在求偶時,雄蟹的大鉗是爭奪配偶的有力武器。當招潮蟹用那隻小鉗子吃東西的時候,另一隻大鉗子就豎著,象是一麵旗幟。豎起大鉗是力量的象征。用大鉗傳遞的信息常常伴隨著一種剌耳的聲音,這是用鉗磨擦蟹殼而發出的。雌招潮蟹比雄招潮蟹要大些,但它們的身體最寬處也隻有5厘米。

在漲潮之前,招潮蟹要抓緊時間進食,當潮水來的時候,它們就又再藏進泥土中。

螳螂蝦

螳螂蝦的拳擊本領堪稱一絕。

螳螂蝦屬於甲殼綱家族中的口足目動物。大約共有700種。它們中的大多數都生存在西太平洋溫暖水域中珊瑚島的邊緣。

螳螂蝦非常善於打埋伏。強烈的攻擊可將敵人置於死地。

地洞在螳螂蝦的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要在沙地上打一個洞並不容易,因為沙土太鬆,洞頂很容易垮塌。地穴是螳螂蝦的重要財產,所以它們非常注意及時消除下滑的沙子以保持入口處的清潔。為了建造自己的家,螳螂蝦挖出石頭,疏鬆沙礫,並將前肢彎成筐子狀,再用這隻筐把碎石運走。

獲得洞穴的另外一種辦法是武力奪取。

打杖是家常便飯。它們之間的戰鬥是力量的較量。家的擁有者往往是拚命戰鬥,因此勝利常常是屬於它們。

披著鈣化裝甲的龍蝦、立著腳尖悄然路過的螃蟹也常成為螳螂蝦的攻擊對象。螳螂蝦兩個錘節的猛烈打擊可以毀壞蟹的神經係統並使它當場命斃。用它頭下帶倒刺的臂飛快刺向食物,這一點頗像螳螂。

有一種掌節的螳螂蝦更是厲害。有掌節的螳螂蝦體重較輕,其保護裝置已進化得能夠抵禦連續木斷的打擊,像古羅馬的鬥劍士,它們戰鬥時躲在由卷曲的尾巴做成的盾牌後麵,以躲避敵人的攻擊。

螃蟹堅硬的殼使它免受許多敵人的打擊,然而它卻抵禦不了這種螳螂蝦的凶猛進攻。它首先攻擊螃蟹的腿,先敲掉螃蟹幾條腿,使它不能退,不能逃,然後用靈巧的嘴把受傷的蟹拖到洞裏吃掉。

這些動物的洞穴確實是個奇跡,整個洞能達到9、8米長。

這些動物的長刺可穿透一十二點七厘米,而且每個長刺上都有13個尖利的齒。

螳螂蝦是世界上運動速度最快的動物之一,即使在水的阻力下,它的速度也十分驚人。

螳螂蝦極為好鬥,而且常常表現得無所畏懼,它能抓住比它身體大10倍、重10倍的章魚類動物。章魚類動物找到一個裂縫藏起來,三思後才敢接近螳螂蝦的巢。

魚類是螳螂蝦的主要敵人。在露天地帶被抓住後,它們總要進行鬥爭。在獵手嘴裏搏鬥的螳螂蝦很難咽下去,許多又被原封不動地吐了出來。

螳螂蝦中的體重冠軍產自菲律賓,它著一身綠色,能長到1、6米。它的身體和尾部全被鈣化的魚鱗、鈣化的球形物武裝起來。當口足目動物長大些時,它們的武器便增加了戰鬥力量和保護力量,當這些重量級動物互相攻擊時,對於一個沒有準備的對手不啻是重重的一擊。

隻有雌性才允許進入雄性的洞,但兩個性情暴躁的動物之間的交配永遠不會是溫柔多情的。雄性螳螂蝦必須時時注意,以免受到攻擊,前5對是可以像鉤子一樣抓東西的長長的爪子。

口足目動物掌節的進化,使它們的攻擊更具殺傷力。螳螂蝦憑借它的速度、力量成為西太平洋溫暖水域中出色的掌擊家。

刺魚屯和箱魚屯

在廣闊的海底世界中,有些魚類舍棄了捕食和逃生所必需的速度和靈活,代之以其它的防衛手段,從而得以生存。刺魚屯就是其中的一種。

雖然刺魚屯遊起來顯得很笨拙,似乎很可能成為遊得快的捕食魚的口中食物,但是它有保衛自己的辦法,那就是把海水大量喝進體內,把身子漲得鼓鼓的,好像一隻氣球。“刺魚屯”之所以得名,就是因為它身上披滿了硬而尖的硬棘。這些硬棘是由布滿全身的鱗片演變而成的。當刺魚屯在充水的時候,可以把這些刺完全豎起來,好像釘尖朝外的釘子,用這種辦法來嚇跑敵人。當製魚屯吸進海水時,體積可以膨脹到正常狀態的一倍多。

當體內充滿著水的時候,刺魚屯就隻能呆在原處。因為體內裝滿了水,要想遊動就很困難的。刺魚屯體表堅實的硬棘是一副盔甲,但同時也限製了它們的活動能力。刺魚屯隻能用幾個小小的鰭打水前進。側鰭前方的小鰓孔附近是強有力的肌肉,在充水膨脹的過程中就靠它把水壓入體內。

刺魚屯細小的牙齒緊密聯在一起,相當堅固,可以咬穿行動遲緩的軟體動物的殼。刺魚屯以吃軟體動物為生。它們那雙大眼睛可以單獨轉動,這樣刺魚屯就可以用一隻眼睛盯著它的獵物,同時用另一隻眼睛觀察其他方向的動靜。

就防衛方式而言,箱魚屯就顯得更為積極有效。

箱魚屯也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為了自我保護而犧牲了珍貴的遊泳技能。箱魚屯好像飄浮的小箱子,它們的鱗片演變成了堅硬的骨質片,緊密地排在一起,形成一個像盔甲似的外殼。這種外殼的保護性能很好,捕食的魚很難咬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