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層盔甲以外,箱魚屯在受到威脅時,還會從表皮分泌出一種粘性物質。這種奇異的白色粘液大量地從表皮的細孔中流出,在堅硬的外殼周圍形成光滑的粘液層。這些粘液是一種有毒物質,可以進一步地投保證箱魚屯的安全。不過和刺魚屯一樣,箱魚屯遊起來也是笨手笨腳的。
箱魚屯在海洋裏的生存是非常有保障的,因為它們有著性能優越的防衛係統。隻要有充足的食物。一條小箱魚屯在它的海洋環境中可以無憂無慮地終老,而其它的海洋生物卻隨時都有喪生的可能。犧牲了速度和靈活性,換來了不怕進攻的安全感,看來還是非常值得的。
和箱魚屯同屬一科的另一種魚叫角箱魚屯,在它的頭部和背部有幾個突起的小角。頭部的兩個角保護著眼睛在遭受攻擊時不受損害。拍動的鰭和尾是它惟一可以控製它堅硬身體運動的部位。
角箱魚屯和箱鈍一樣,鰓長在厚厚的盔甲之中,要靠側鰭不斷地劃動使含氧的新鮮海水從鰓膜上流過。角箱魚屯的食物是小甲殼動物,它對著海底向沙中噴出小水流,把食物攪起來吞掉。角箱魚屯的身體結構相當完善,使它能夠平平安安地生活。
箱魚屯和角箱魚屯是海洋生物中為數不多的經得起攻擊的魚種,隻有兩種魚能夠吃掉它們,一種是虎鯊,一種是大石斑魚。
海牛
性情溫和、胖乎乎的海牛是神話傳說中美人魚的原型。
海牛是食草動物,喜熱怕冷。在哺乳動物中,海牛在陸地上血緣最近的親戚是大象。盡管海牛皮有近6厘米厚,但上麵卻布滿了神經未梢。海牛喜歡溫柔的觸摸。海牛的乳房就在前肢的後麵,這和大象一樣。海牛和大象的另一個相同之處就是毛發稀少。成年海象之間的接觸是很常見的,從它們溫柔的關懷中可以體會到相互之間的情感。海年間的接觸並不一定在雄雌之間才有,它們生活在黑暗的水中,通過觸摸可以相互提醒,就像陸地上動物通過叫聲采聯絡一樣。
海牛的個體相當大,一頭成年海牛首尾長達四米多,體重超過五百公斤。
海牛敏感而突出的鼻子就相當於大象的鼻子,海牛用它來抓起食物,也用它來檢查那些感興趣的東西。一頭海牛一天要吃掉相當於其體重五分之一的食物,將近一百公斤的水草。
海牛因身體過重,肯骼減少而不能在陸地上長期生活。如果沒有水的支撐,海牛的肺將不斷收縮,直至最後無法呼吸。海牛可以用它那強有力的肌肉擠壓肺部,以控製沉浮。當它們上浮時,不用說吸入空氣就能使肺部重新擴張。
一頭小海牛在完全過獨立生活以前,要和母海牛呆上兩年。雌海牛每隔3年可以生一胎。夏季,除了那些形影不離的母子之外,海牛通常是獨來獨往的,而到了冬季它們又會成群結隊地聚集到溫暖的越冬地。
電鰻
南美,中美河流中的電鰻,外形細長似蛇,一般比魚大,身長2米左右,體重約20公斤,背部為黑色,腹部為橙黃色,無背鰭、腹鰭和鱗,肛門在胸位處,唯有臀鰭特長,是主要遊動器官。
電鰻體側生有2對發電器官,體長50厘米的電鰻能放出40~300伏特的電壓。較大的還可達650~866伏特,是世界上放電最大的水生動物。全世界能放電的生物共有十多種,其中電魚能放電30伏特,電鯰能放電400~500伏特,而電鰻的放電量要比它們多得多。一萬條電鰻的電能聚集到一起,足夠使一列電力機車運行好幾分鍾。真可謂生物界裏的“電老虎”。
電鰻為什麼要放電呢?主要是出於生存的需要。因為電鰻要捕獲其它魚類和水生物,就得有一套絕招。放電就是它獲取獵物的一種手段。電鰻所釋放的電壓能量,能夠輕而易舉地把比它小的動物電死。至於比它大的動物,如正在河裏沐浴的牛、馬和人,電鰻也能把它們電昏。生物界的魚類被它電死的數量比它生理需要的數量要多得多,因此有人認為:某些地區魚類產量減少,是與電鰻放電殺魚有直接關係。電鰻的放電器官還有雷達的作用。電鰻在遊泳時,它的電振蕩器發射出電脈衝,大約每分鍾一次,當發現獵物,便會加速遊去,電脈衝會增加到每秒二十次,它還有一個接收器,能夠接收電磁波。因此,它在水下黑暗的環境中,照樣能夠辨別方向。
電鰻是世界上魚類放電之魁,那麼電鰻到底是怎樣放電的呢?電鰻的電源來於身體兩側的肌肉內的發電器。其中有些發電器官很象活的伏特電錐,是由多達八千枚筋肉組織薄片組成的,在這些薄片之間都有結締組織間隔著,由脊椎中很多神經通入其中。直到筋肉柱前後,各有不同的電負,當電鰻的頭和尾觸著敵體、、受到刺激的影響時,即可發出強有力的電流來。電鰻每放一次電後,大概要一晝夜的時間才能繼續放電。
電鰻肉味鮮美,有極豐富的營養,巴西人為捕獲電鰻,他們常常把家畜趕到河裏,引誘電鰻將大量的電流消耗掉,然後就可安全地用漁網或手直接捉它。
象龜
象龜主要產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島嶼上,以南美厄爪多爾西海岸處的加拉帕戈斯島和印度洋的塞謝爾群島為最多。它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的最大的陸龜。甲長約一點五米,體長二米,伏地時高達半米。腹申離地挺立時,高八十厘米,體重二百至三百公斤,幾乎需六、七個人才能抬得動。這種龜因腿粗似象腳,故得名“象龜”。
象龜的力氣很大,在加拉帕戈斯島上,人們常常飼養它來馱運東西。它的巨甲之上足可載負兩個人。象龜體大、頭也大,當地居民經常利用這一點,把死去的象龜的殼製作成搖籃來使用。象龜在挺立時更是威武雄壯,力不可擋,橫亙於你的麵前,簡直象一張圓桌。
當地居民經常利用這一點,把死去的象龜的殼製作成搖籃來使用。象龜在挺立時更是威武雄壯,力不可擋,橫亙於你的麵前,簡直象一張圓桌。象龜是一個和藹可親、最容易相處的蔬食動物。它每天吟的是仙人掌、白崇、蒲公英、萵苣、青草和野果等,其中高達數十米的仙人樹,是它最愛吃的食物之一,此外它還吃點鬆脂。如果食物充足的條件下,至一晝夜能吃十公斤食物,可以賽過一頭羊的食量。
象龜喜歡生活在接近水源的山地。加拉帕戈斯島恰好事具備這些條件,成為象龜的“理想樂園”。因此該島的象龜和其它龜的數量都很多,所以人們稱它為“龜島”。每年的5月到12月加拉帕戈斯島都有明顯的幹濕季節的變化。由於受加那利寒流的影響,十分幹旱缺水。象龜為了尋找水源,隻好在幹季時爬上多雲霧的山頂去生活,於是便產生了隨降雨季早變化而上山、下山的長途遷涉現象。一隻大象龜每天能爬行四英裏路程。可見,象龜為了適應生活環境,每年所進行的旅行活動是非常艱辛的。
象龜並不是又聾又啞的動物,其實是一個又能唱歌,又會聽音樂的非常聰明的動物。特別是當它們戀愛的時候,難龜發出的求偶“歌聲”,竟能傳至三百碼以外。
象龜的生殖也令人驚奇,每年一到繁殖季節,大龜們就開始忙於配偶活動。經過交配的雌龜,一次可產卵2一4枚,卵象鴿蛋那麼大。雌龜下蛋後,把卵埋在沙洞裏,每窩埋十八個,並且一層一層地把它們擺好。可是不管大龜們如何保護自己的後代,幼龜的死亡率和龜蛋的損失還是非常大的。這是因為那些凶惡的鷹、野狗和其它野獸的侵犯,才給它們造成了巨大的不幸。
象龜的壽命極長,能夠活上三百到四百年。但由於人們的毀滅性捕殺,象龜的數目一天天減少,甚至有絕種的危險。現在人們已經開始采取各種措施來保護象龜。
象海豹
產在美洲南端的象海豹,它兼有海象和海豹的雙重特點。象海豹是鰭腳目動物中的獸王。雄象海豹具有能夠伸縮的長鼻,約30厘米長,身長可超過6米,身體龐大,體重可達3噸重。雌象海豹身長約3米,比海豹中的冠軍一一髭海豹的體長,幾乎要長一倍,體重幾乎是髭海豹的10倍。
象海豹是一種行動緩慢,反應遲鈍的動物。人們輕輕地來到它的身旁,象海豹竟會毫無知覺,繼續在沙灘上睡大覺,就象沙灘上隻有至自己似的,泰然處之,無所憂慮。但有一點必須注意,在觀看它時,千萬不要繞到它身後去,因為象海豹最怕別人切斷它通向大海的退路。否則它會對你大發雷霆,發出一陣又一陣粗狂的吼聲。象海豹的行動是很困難的。這是因為它的前腿短得實在可憐,不能支撐它那笨重的身體。它在岸上移動時,必須把全身重量放在肚皮上,靠它支撐著身體,然後再靠兩條並不發達的前肢,十分吃力地向前移動。
幾十隻或幾百隻象海豹,經常一群一群的躺臥在沙灘懶洋洋的睡覺。頗象一堆堆深褐色的岩石。象海豹長著一個又圓又大的腦袋,光華寬闊的麵孔上,鑲著一對向外突出的、像玻璃球似的眼睛,並且常常流著“眼淚”。眼睛上方倒插著三、四根又粗又硬的毛發,這就是它的兩道難看的淡眉。最令人可笑的是,象海豹的寬闊的鼻孔中,總是填滿著肮髒油膩的白色分泌物,肥胖的兩腮上裝飾著可數的幾根胡須。每當它興奮或發怒時,鼻孔張得大大的,全身肌肉崩得緊緊的,整個喜、怒、哀、樂等表情那樣突出而明顯。
象海豹具有群居的生活習性。每逢冬末時節,它們便來到巴爾德斯半島聚會。雄象海豹總是開路先鋒,首先來到聚會地方。在雄象海豹們到達兩個星期後,那些雌象海豹也就陸陸續續接踵登岸,尋求配偶。上岸不久,一隻隻小象海豹就相繼出生了。小象海豹身上披著一層卷曲的黑色胎毛,又短又軟,象團閃光的緞子。小象海豹躺在媽媽的懷裏,不時地發出象小狗叫一樣的聲音。它們在睡覺時,姿勢就象嬰兒一樣,仰麵朝天,悠然自得。一個月後,小象海豹就換上一身柔軟的銀灰色外衣,並開始入海學遊泳和覓食。
當南半球進入夏季後,象海豹又踏上一年一度的遠洋旅途了。它們攜兒帶女,漂洋過海,一齊奔向南大洋的一些島嶼上。半年之後,它們再沿著自己的“航線”返回南美“樂園”。
肺魚
肺魚是一種古老的淡水魚。這種魚生著有肺功能的鰾,在泥塘沼澤幹涸時,它們可以改用鰾直接呼吸,能繼續生活在缺氧的環境中。
肺魚有四億多萬年的曆史,是魚類的老“祖宗”。世界上共有三種肺魚,分別居住在非洲、澳洲和南美洲。其中南美洲肺魚最為獨特,它主要分布在亞馬遜河和圭亞那河等流域的沼澤中、生有兩個肺,能夠在完全沒有氧氣的水中活二十多天。
美洲肺魚呈鰻形,長約70~80厘米,最大可達一米。背上長有複瓦狀排列的微小圓鱗,偶鰭呈橈狀或鞭狀,腹鰭則遠距後方;其鰭無背鰭、尾鰭、臀鰭的區別,一直圍繞至尾端。
美洲肺魚與非洲、澳洲肺魚一樣具有最原始、古老的生理構造特點。大部分骨骼終身是軟骨,但保留著發育很好包以厚鞘的脊索,肺內是螺旋瓣,這一點它和軟骨魚類很相近。肺魚的牙齒很特殊,呈兩列大的厚板狀,齒尖向前,肺魚用它來砸碎水底動作的甲殼。呼吸器官除鰓以外還有肺,平時用鰓呼吸,缺氧時又能用肺呼吸。肺魚的頭顱很發達,和舌弧一樣,隻有一部分硬骨化。肺魚還有五對鰓弧,全部為軟骨性。鰾有單鰾、雙鰾之剔,上麵有網狀隆起,由短的鰾管與食管相通。
一般魚類都是在水中產卵,而肺魚卻把卵產在泥巢中,肺魚的巢實際上就是從泥裏掘的,長約一米的小隧道。雌肺魚把卵排出後,由雄肺魚負責看護。為了使後代有良好的生存環境,雄肺魚的腹鰭一到繁殖期時,就長出了許多富有微血管的細長的絲狀突起,血液中的氧氣通過這些絲狀突起釋放到水中去,以利卵子的正常發育。
每當非洲旱季到來的時候,降水稀少,沼澤裏的水幹固了。這時,肺魚便立即鑽進了泥地裏,將身體卷曲起來,直到尾巴快彎到頭部為止。它身體的表皮上滲出一層粘液,使自己的身軀同泥洞間塗上了一層襯裏。嘴的四角也由這種粘液結成了像個圓形的漏鬥,留有一個小孔洞直通外麵,讓空氣進到裏麵。用“肺”來進行微弱的呼吸。
肺魚能在泥洞裏生活上好幾個月,不吃不喝,依靠自己體內儲備的脂肪來維持生命。
雨季再次到來,非洲沼澤地帶充滿了水,肺魚重新回到水裏恢複那活躍的生命。這時,它就用鰓呼吸了。肺魚為什麼能在陸地上生活?因為肺魚有一個特別的“肺”,這個肺相當於一般魚的魚鰾,不同的是,肺魚的鰾和食道相通,像一個囊,裏麵分布了分支繁多的血管,能夠像肺那樣鼓動,吸進氧化和排出二氧化碳。肺魚的口腔和鼻腔相通,這也是跟其它魚類不同的。
肺魚是最早嚐試由水生轉向陸生的動物,是生物進化史上活化石。
南極磷蝦
南極磷蝦棲息在南極輻合區以南的南極海城裏,它是一種海詳甲殼類動物,它的眼柄基部、頭部和胸的兩側和腹部的下麵長著一粒粒金黃色的並略帶紅色的球形發光器,當它們受到驚嚇時,發光器就能發出象螢火蟲那樣的磷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