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羅納又收到回信,對方請他去辦公室見麵。羅納如約前往,並出人意料地得到了一份工作。
要成就大事,要養成良好的品德,就必須有寬廣的襟懷,寬容待人,對他人的一些非原則性的缺點和過失多一些寬容與忍讓。
所以,考慮他人的個性,理解他人的思想,不強求他人與自己高度一致(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是包容原則的極好體現,正如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所說:“如果成功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成功啟迪:
包容是為人處世的較高境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隻有有包容心,才能容人、容事,才容易與人合作共事。多一份包容,生活就多一份快樂,工作就能多一份順達。
3.樂觀者事竟成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有相同的特點:相較於物質享受,他們更願意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即使是物質生活極度貧困,隻要心中有理想、有追求,也會以苦為樂。
何謂苦?何為樂?處在不同地位的人,具有不同道德修養的人,其苦樂觀自然不同。人生有苦則有樂,《孟子》中有:“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孔子則進一步把人生的快樂分類為:“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在這裏,孔子把快樂分為好壞兩種。有益的快樂有三種,那就是以得到禮教為快樂,以常常讚揚他人的長處為快樂,以廣交有益的朋友為快樂。有害的快樂,對人身心有損的快樂也有三種,那就是過於驕縱自己,不知節製,整天隻會遊來蕩去,打打鬧鬧,像小混混一樣尋求刺激樂趣。一天到晚放縱自己尋求歡樂,不僅學業上沒有進步,事業的成就也就無從談起了。四處遊逛,浪費了時間,浪費了生命,一無所成。貪圖宴飲,會使人產生惰性,不思進取,不圖上進,也是禍患隱伏的象征。所以人應該忍損樂,增益樂,這才是麵對人生應該持有的態度。
古代孟子提倡“與民同樂”,範仲淹也提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以天下為己任,以人民大眾的苦樂為苦樂,把個人的事情與祖國富強、人民安康聯係起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當然,我們對“苦”與“樂”未必都如此大徹大悟,但我們麵對人生的大喜大悲,要持不同的態度待之。
在學習和工作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阻力,在實際生活中,也不會缺少痛苦的折磨。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對待呢?其實對待苦難有三種可貴的態度,一是不懼怕艱苦,二是敢於戰勝艱苦,三是樂觀地麵對艱苦。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退守在會稽山上,越王要求跟吳國講和,吳國的條件是要勾踐夫婦到吳國給夫差當仆役,勾踐答應了。
勾踐將國事委托給大夫文種,讓大夫範蠡隨他夫婦前往吳國。到了吳國,他們住在山洞石層中,夫差外出,勾踐就親自為他牽馬。有人指罵他,他也不在乎,低頭順眼,始終表現出一副馴服的麵孔,很討夫差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