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法則二十一愛心博弈——陽光比北風更有魅力(1)(2 / 2)

溫和與友善比憤怒和暴力更強而有力,如果你發起脾氣,對人家說出一兩句不中聽的話,你會有一種發泄感。但對方呢?他會分享你的痛快嗎?你那充滿火藥味的口氣、敵視的態度,能使對方更容易讚同你嗎?太陽能比風更快地使你脫下大衣,仁厚、友善的方式比暴力更易於使別人改變心意。

2.時刻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幸福的人善於忘記自己給過別人什麼,卻永遠記得別人給過自己什麼。

有一次,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後,忙寫信安慰他,勸他不必太在意。羅斯福給朋友寫了一封回信:“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隻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這個故事,提醒了我們,人應該學會感恩。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麵對,豁達地處理。這時,是一味地埋怨生活,從此變得消沉、萎靡不振,還是對生活滿懷感恩,跌倒了再爬起來?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麵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陽光;你不感恩,隻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成功時,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許多;失敗時,不感恩的借口卻隻需一個。

殊不知,失敗或不幸時更應該感恩生活。感恩,使我們在失敗時看到差距,在不幸時得到慰藉,獲得溫暖,激發我們挑戰困難的勇氣,進而獲取前進的動力,就像羅斯福那樣,換一種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與不幸,對生活時時懷一份感恩的心情,則能使自己永遠保持健康的心態、完美的人格和進取的信念。

人是需要學會感恩的。別人傷害了自己,要努力忘掉;別人的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然而,實際上學會感恩的又有幾人呢?更多的人在獲得的時候心安理得,從來沒想過感激或回報。

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美國職員每天下班路過一個路口時都會把一美元給一個老乞丐,這樣持續了很久。有一天,老乞丐伸出手來的時候,職員並沒有把一美元交給他,老乞丐很奇怪,問為什麼?職員說:“我原本孤身一人,自己吃飽全家不餓。可我現在有了妻子,以後還會有孩子,花費太大,我沒有能力每天再給你一美元了。”老乞丐勃然大怒:“你怎麼可以把我的錢給你的老婆孩子呢?真是豈有此理!”

我們常常會犯攀比的毛病,比房子、比收入、比工作、比車子……當不如別人時,便抱怨他人,埋怨社會,認定上天不公。其實物質永遠追求不完,人是因為擁有情感而成為人的。時時抱著一顆感恩的心,人便會容易滿足,生活便多了幾分恬淡,少了幾分躁動。下麵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那個貧困的年代裏,很多同學往往連帶個像樣的便當到學校上課的很難做到,李燦鄰座的同學就是如此。

他的飯菜永遠是黑黑的豆豉,李燦的便當卻經常裝著火腿和荷包蛋,兩者有著天壤之別。

而且這個同學每次都會先從便當裏撿出頭發之後,再若無其事地吃他的便當。這個令人渾身不舒服的發現一直持續著。

“可見他媽媽有多邋遢,竟然每天飯裏都有頭發。”同學們私底下議論著。為了顧及同學的自尊,又不能表現出來,總覺得好肮髒。因此大家對這個同學的印象,也開始大打折扣。

有一天學校放學之後,那個同學叫住了李燦:“如果沒什麼事就去我家玩吧。”雖然心中不太願意,不過自從同班以來,他第一次開口邀請同學到他家裏玩,所以李燦不好意思拒絕他。

他們來到了位於一個地形陡峭的貧窮小村。“媽,我帶同學來了。”

聽到兒子興奮的聲音之後,房門打開了。他年邁的母親出現在門口。“兒子的同學來啦,讓我看看。”

但是走出房門的母親,隻是用手摸著房門外的門柱。

原來她是雙眼失明的盲人。李燦感覺到一陣鼻酸,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同學的便當菜雖然每天如常都是豆瓣,卻是眼睛看不見的母親小心翼翼幫他裝的便當,那不隻是一頓午餐,更是母親滿滿的愛心,甚至連摻雜在裏麵的頭發,也一樣是母親的愛。

在水中放進一塊小小的明礬,就能沉澱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們的心中培植一種感恩的思想,則可以沉澱許多的浮躁與不滿。羊尚且知道跪著吃奶,烏鴉也會反哺,那麼我們呢?

成功啟迪:

我們要永遠用一顆感恩的心看待自然、社會以及命運,要學會感激,學會寬容,學會應對災害和不幸。感恩,讓我們變得充實、快樂和溫暖;感恩,讓人明白愛,然後去愛,最後才能得到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