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是‘斷生局’,工程隊裏的人都是著了這東西的道嗎?”小李那是一個外行,他見土裏邊埋的不過隻是個碗大的鐵樁子罷了,雖說他經過之前的事他認為王天佑那就是一個神仙來的,可要他相信這鐵樁能有這般厲害還是有點難度的。
“我這回那是倒了八輩子的黴了,怎麼走到哪都和他娘和僰人祖宗十八代扯上關係?!”王天佑沒好氣的罵道:“這‘斷生局’顧命思意,就他媽的是說隻要有活人闖入了這個局子那就有進無出,有死無生!本來這種陣法我還道是傳說來的,沒想到還真有!”早在王天佑還跟隨張恩薄學藝的時候就曾經聽說過一種陣法,名為“斷生局”。這種陣法創始人據說是賴布衣所創,可以說是《青烏序》中風水陣的前身,而僰人中有人會使“風水陣”,所以王天佑自然把這罪過套到了僰人的腦袋上。
據張恩薄說,這種陣法在曆史那是隻使用過一次。那一次是在南宋紹興十年間,金國單方麵撕毀紹興和議,兀術等分四道來攻。由於沒有防備,宋軍節節敗退,城池相繼失陷。
兀術之所以被傳為常勝將軍那是因為其軍裏有一隊名為“鐵浮屠”、“拐子馬”的騎兵部隊,那支部隊裏每一個人和戰馬那都是全身上下都披上了厚厚的鎧甲(有點像歐洲中世紀法蘭西的重裝騎兵),然後以三人為單位加以鐵索相聯,上陣衝鋒殺敵可謂是所向披靡,無人可擋!在順昌戰役中,一個叫楊汝翼的文人在順昌城裏,目擊了戰役的全過程,寫下了《順昌戰勝破賊錄》,記錄了這次戰役的詳細過程。其中“鐵浮屠”和“拐子馬”的出現是這樣的:“(六月)初九日平明,四太子遂合龍虎大王及三路都統,韓將軍、翟將軍人馬,還至城下。甲兵鐵騎十有餘萬,陣列分布,屹若山壁。旗幟錯雜,大小有差......”
而後來這一支傳說中的部隊那是給嶽飛的嶽家軍郾城戰役中用以長刀、大斧所敗。這一直是中國戰爭史上廣為流傳的佳話,幾乎沒人對此表示過懷疑,可到了清朝,這一說法第一次遭到了懷疑,而懷疑他的人正是清朝皇帝乾隆,他在閱讀史書時曾說:“強為傅會,不足當有識者一哂。”到了後世,亦有史學家對這次戰役產生了懷疑,先不無論“鐵浮屠”部隊的真偽,就以騎兵的機動性來說,你一個步兵拿著長刀,大斧去砍人家的馬腿那是能砍得著嗎?無非是論為戰馬下的肉餅罷了,要是用這種簡陋的方法也能破了“鐵浮屠”的話那當年歐洲的重裝騎兵豈不都是兒戲?!可是在《順昌戰勝破賊錄》有一段是這麼寫到的:“先以槍揭去其兜鍪,即用刀斧斫臂,至有以手撮(左邊一個提手,右邊一個卒)扯者。極力鬥敵。自辰至戌,賊兵大敗。遽以拒馬木障之。少休......去拒馬木,深入斫賊,又大破之......”這無非就紀實了當時的戰鬥,宋軍的卻是使用長刀與大斧破掉了金人的“鐵浮屠”的,由此,這一戰役那是在史學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算是曆史上的一個謎案吧……
當張恩薄提到這段曆史的時候說到:“這怪事自當怪提,你當那些宋軍真是不怕死的主,要是沒有高人在後邊用一些非正常的手段,他們能輕易把人家的砍了人家的馬腳嗎?!”
“師父的你的意思是說當年這場戰鬥賴布衣也參活了進來,而且還擺下了個‘斷生局’,幫助嶽家軍和宋軍打敗了金人的‘拐子馬’?!”聽張恩薄這麼一說,王天佑先是愣著了,嶽飛這大英雄的故事他可是津津樂道,如今被自個師父這麼一說味道就變了。立馬不服氣地說道:“師父你又不是那個時代的人,你有是怎麼知道的?難不成咱龍虎山有什麼秘術能讓你看見那個時候發生的事?”
張恩薄聽了這話那是立馬在王天佑的腦袋上賞了個拳頭,罵道:“你小子翅膀硬了,跟我沒學幾年就知道拿自家招牌來開刷。要是咱張家自個的族譜史載上不這麼說我能說出這等胡話嗎?!”
原來在兀術揮軍直取南宋的時候那個賴布衣就坐不住,有心出山去幫助宋軍抗擊金人,可是有感到憑自個的本事難以力挽狂瀾,於是就想召集行道內的同行一同抗金,這自然就找上了那時候道教的老大天師教了。那時候的天師教的現任天師是三十三代的張景淵,其與曆代天師一樣,那都是遵循祖上留下來的遺訓,不參與這世間改朝換代的事兒(早在三代天師張魯投降曹操的時候就曾立下規定:“凡我張氏一族,不得參與世俗朝爭,否則不得好死!”)所以宛然拒絕了賴布衣。
賴布衣眼見自個不得說服張景淵,於是氣道:“好你個張天師,你修你的道兒,竟不管大宋的百姓的生死,你這朝廷的官坐的還安穩嗎?!(凡曆代天師都曾得到當代皇帝的賜封,不過那都是有名無實的官名)和你說白了,這事你不管我一個人也管得!”放下話後賴布衣那是扭身頭也不回就走了,而那之後沒過多久就傳來了嶽家軍和宋軍在郾城打破今人“鐵浮屠”的消息,張景淵知道這事情那是與賴布衣脫不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