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解釋方式能夠帶走令我們不快的煩惱。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指出:煩惱是一陣情緒的痙攣,精神一旦牢牢地纏住了某事就不會輕易放棄它。不良的心境有一種頑固的力量,往往不易擺脫,當一個人心境不佳時不要過分獨自地冥思苦想,最好將自己的心緒傾訴出來,或是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去,心理學上稱此為“心境轉移”。樂觀主義者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他的特殊的“解釋方式”。當推銷失敗之後,悲觀主義者傾向於自責。他說:“我不善於做這種事,我總是失敗。”樂觀主義者則尋找客觀原因,他責怪天氣、抱怨電話線路、或者怪罪對方。他認為,是那個客戶當時情緒不好。當一切順利時,樂觀義者把一切功勞都歸於自己,而悲觀主義者隻把成功視為僥幸。克雷格·安德森讓一組學生給陌生人打電話,請他們為紅十字會獻血。當他們的第一二個電話未能得到對方的同意時。悲觀者說:“我幹這事不行。”樂觀主義者則對自己說:“我需要試試另一種方法。”
在多數成大事者身上,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兼而有之,但總更傾向於其中之一。這是一種所謂“早在母親膝下”就開始形成的思維模式,美國一位學者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對小學低年級兒童做了一些工作。她幫助那些屢屢出錯的困難學生改變他們對失敗原因的解釋,從“我是很笨”變成“我學習還不夠努力”,他們的學習成績果然隨之提高了。
樂觀的人總是能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威廉·華茲華斯曾有一首詩道出了這份獨特心境:“我曾孤獨地徘徊/像一縷雲/獨自飄蕩在峽穀小山之間/忽然一片花叢映入眼簾/一大片金黃色的水仙/我凝視著/凝視著/但從未去想/這景象給我帶來了什麼財富/我的心從此充滿了喜悅/隨那黃水仙起舞翩躚。”生活中不乏歡樂,歡樂還要你去用心地體會。伯特蘭·羅素認為:“一個人感興趣的事情越多,快樂的機會也越多,而受命運擺布的可能性便越校”為了充實生活、協調身心,即使做些極為平常的小事,也是一種寄托和滿足。
杜甫以“細推物理灑行樂,何為浮名絆此身”兩句詩為準則。仔細推敲世界上萬物的道理,做一些快樂的事情,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高興、有益的事,不必為了一些空名而放棄了自己喜歡做的事。快樂是一種生活態度問題,真正的幸福來自內心。它不能以財富、權力、榮譽和征服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