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成大事者忍當先(1 / 1)

林語堂先生曾經分析過中國人幾千年來恪守忍讓品質的背景原因:中國過分稠密的人口、經濟上的壓力、個人的生存空間十分狹小,因此整個民族設法以忍耐去適應周圍條件,此外這種品質也是封建家庭製度的產物。

縱觀我國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無不是“忍”字當先:韓信“胯下之辱”、劉備“青梅煮酒”,他們皆大智大勇、虛懷若穀,終成大器。“宰相肚子撐得船”、“小不忍則亂大謀”,試想雞腸小肚怎能幹大事?唐代有位宰相叫做張公藝,有幸九世同堂,為世人所稱道、羨慕,唐高宗問他成功的秘訣,他喚來紙筆,揮毫寫了一百個“忍”,百忍由此而來。有一百個忍字就有一百種忍法,為官之忍、為商之忍、酒色之忍、德行之忍、成仁之忍、仇殺之忍、財利之忍、榮辱之忍等等,幾千年來,這無不成為人們待人處事時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從我們所諳熟的民間諺語中也可見一斑:小不忍則亂大謀;忍得一時之氣,省得百日之災;克忿者自生百福,作忿者自生百殃;萬言萬語,不如一默,等等,不勝枚舉。

在中國幾千年儒教的影響下,隱忍克製是成功所必備的德行,而一個人的美德就是從細微的小事中體現出來的。漢代名臣張良,不厭其煩地替一位老者撿鞋,老者在會心的微笑中看出了張良的道德操行,遂將聞名於世的《太公兵法》傳授給他。此後,張良輔佐劉邦,為他出謀劃策,最後一統天下。

以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隱忍克製的心態是情商的一個核心內容。一個善於控製的人,往往能夠取得較高的工作成效和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一個活得快樂自在的人,通常善於駕馭自己的心態。想一想,有哪一位大人物成功前沒有經曆坎坷?要完成一番事業,就必須要抵抗得住各種誘惑。遇事急躁、沉不住氣的人是不可能幹成大事的。大至一個國家,小至每個人,克製的品質都時時刻刻發生著效應。

大千世界誘惑重重,真正陷入誘惑當中,而能保持清醒頭腦的人並不多。很多人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控製力可以駕馭感情、金錢、權力,可是一旦陷入婚外戀、巨額的賄賂又有幾人能夠抵抗得住誘惑?所以當我們在漸漸地走近誘惑的時候,克製的心態當然就十分必要。有這樣一個故事:某大公司準備以高薪雇用一名轎車司機,經過層層篩選和考試之後,隻剩下三名技術最優良的競爭者。主考者問他們:“你們覺得開車能距離懸崖多近而又不至於掉落呢?”“二米。”第一位說。“半米。”第二位很有把握的說。“我會盡量遠離懸崖,愈遠愈好。”第三位說。結果這家公司錄取了第三位。不能和誘惑比近,而是離得越遠越好。絕不能認為自己對誘惑有免疫力和抵抗力而放鬆警惕。

隱忍克製並不是懦弱、膽怯的遁詞,它是心懷遠大的自我克製,是馳騁於各個領域、各個戰場的佼佼者所必備的內在素質,是人的修養、內涵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