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提高效率的關鍵(1 / 1)

生活好比一部交響樂曲,有快慢、強弱、張弛等交替出現的旋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麵貌。有的人無論幹什麼,都是手腳利索,效率極高;有的人則慢慢騰騰、磨磨蹭蹭,效率很差。猶如音樂中的節拍,前者一個八分音符唱半拍,後者一個四分音符唱一拍。前者比後者快一倍。由此推而廣之,人們如果能把起床穿衣、洗臉漱口、吃飯走路等全部生活節奏都由原來的“四分音符”變為“八分音符”,那麼,人們要多做多少工作呢!

現在世界正進入信息時代。信息,離開了“快”,其價值就不免七折八扣,甚至等於零。市場上,一個信息獲得的遲早,可能使一些企業財運亨通或倒閉破產。科學技術上一個新發現或發明公布的先後,可能影響到首創權,或者專利的歸屬。

快節奏工作的第一法則是具備工作的動力。懂得如何去激發它、如何去節儉地集中地使用它固然重要,但首先必須具備它。

控製時間過剩。英國社會學家巴金生在《巴金生定律》一書中指出,如果高級科技人員時間過剩,就會使他們產生不信任感,以致去開拓那些有害的產品消耗時間來愚弄自己,或者成為一個幹什麼都慢慢騰騰的慢性子。但時間過剩並不可怕,它的產生是正常的,因為任何人對於時間的需求絕不可能是始終如一的。關鍵在於控製時間過剩並及時地使它向有利方麵轉化。

養成習慣,始終不要懈擔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的心理規律是這樣的,在新的條件反射形成的暫時神經聯係“定型”之前,總是不穩定的;而舊的條件反射形成的神經聯係“定型”在徹底瓦解之前,又總具有某種回歸的本能。正如魯姆士所說:“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繞起來的一團線掉下地一樣,一回滑手所放鬆的線,比你許多回才能繞上去的還要多。”所以快節奏習慣在形成之前,不能有絲毫懈擔

常敲警鍾,推動工作。一些時間研究專家,指導人們常做這樣的假設:如果我現在知道六個月後我會突然失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在這之前我該以怎樣的速度工作;每天的生活都當作自己第二天就要死亡那樣安排。著名女學者海倫·凱勒,自幼因猩紅熱瞎了眼睛和聾了耳朵,她在一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文章中,向認為來日方長,不珍惜今天的光陰,而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庸碌之輩敲響警鍾。作者機智地設問:“假如你隻有三天的光明,你將如何使用你的眼睛?”用這樣的問題啟發人們去思考,呼喚人們快節奏地工作,把活著的每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後一天,以便充分地顯示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