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被瓜分及其民族起義
19世紀70年代,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在東非,一直占有殖民優勢的英國遇到了德國的強勁挑戰。80年代中後期,雙方為搶占東非而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它們既爭奪又勾結,經過一番較量,於1890年簽署了赫耳果蘭條約,最終完成了對東非的瓜分。英國奪得桑給巴爾、肯尼亞和烏幹達;德國則占領了坦噶尼喀、盧旺達和布隆迪。
英德對各自東非殖民地的占領和統治,迅速激化了東非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東非各族人民為獲得獨立和自由,展開了如火如荼的反對殖民占領和殖民統治的鬥爭。1905—1907年的馬及馬及起義,把東非人民的反帝反殖鬥爭推向一個新階段,成為坦噶尼喀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濫觴。東非各族人民的起義鬥爭沉重打擊了英德的殖民統治,在東非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一、英德對東非的爭奪和瓜分
盡管法國、比利時和意大利等西方列強對東非存覬覦之心,並對東非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殖民滲透活動,但爭奪和瓜分東非的鬥爭卻主要在英德兩國之間展開。英德爭奪和瓜分東非的鬥爭經曆了半個世紀,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885年之前為第一階段,或稱之為英德殖民滲透階段。
英國自19世紀20年代滲入東非,至50年代已基本控製了桑給巴爾素丹國。60年代末,由於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東非戰略地位更顯重要,為此,英國加速了對桑給巴爾素丹國的控製。1872年,英屬印度汽輪航運公司開辟了每月兩次的通往桑給巴爾的海上航班;1877年,英國東方電報公司鋪設電纜,接通了亞丁至桑給巴爾的通訊線路。這一時期,英國與桑給巴爾的貿易量也急劇上升,成為桑給巴爾素丹國最大的貿易夥伴。19世紀70年代初,其貿易量兩倍於德國、三倍於美國。70年代中後期,英國開始探索把桑給巴爾素丹國及東非其他地區變成其殖民地的可能性。1875年,在英國駐埃及領事戈登的策劃下,埃及統治者伊斯梅爾於11月派軍隊前往東非。他們在英國軍官指揮下,先後占領了布臘瓦、基斯馬尤等地,計劃自沿海至烏幹達建立一係列軍事據點,實行軍事占領。英埃的軍事行動遭到桑給巴爾素丹的強烈反對。英國政府考慮到占領形勢尚不成熟,下令埃及軍隊撤回。1877年,麥金農與桑給巴爾素丹巴加什談判租借東非沿海地區事項。所謂租借地,實質上就是一種變相的殖民地形式。但這次談判以破裂告終。1884年7月,英國殖民者約翰斯頓潛入東非內陸,在乞力馬紮羅山一帶與當地酋長訂立了一係列條約,旨在把這些地區納入英國殖民勢力範圍。
19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英國在東非的殖民活動往往不以政府直接出麵的形式進行,其原因一是英國在當地的殖民勢力比較強大,可以通過控製、操縱桑給巴爾素丹來維護自身的殖民利益;二是英國當時尚未遇到強勁對手,政府在幕後活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外交糾紛。這是一種狡猾的殖民活動方式。
德國在統一前已滲入東非沿海地區,但活動規模十分有限。19世紀60年代前,主要表現為一些德國商人和傳教士的活動,如漢堡的一些商行在桑給巴爾開設分行,派駐代理商。60年代,德國的探險家開始深入東非內陸活動。70年代初德國實現統一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很快向帝國主義過渡。隨之而起的是德國殖民勢力的膨脹,壟斷資本開始把眼光轉向海外。1873年,德國成立了開發熱帶非洲協會;1876年,又成立了國際非洲協會德國分會;1880年,上述兩個協會合並為柏林德國非洲協會。1884年,德國一群殖民主義者又發起組織了德國殖民協會。70年代至80年代初,盡管德國壟斷資本把殖民目標瞄準了非洲,但尚未采取公開的殖民入侵活動。究其原因,主要是德國統一不久,急於鞏固普法戰爭後在歐陸建立的地位,因此不能把大量精力投向海外。但是,以對非洲殖民活動為宗旨的殖民組織的出現,預示了德國大規模殖民活動的開端。
在英德殖民滲透階段,兩國的活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與當時雙方實力對比相適應的是,英國在這個時期的活動顯得更為強勁,從而占有明顯的優勢,自19世紀70年代起,德國加快了滲透步伐,但尚未對英國構成威脅,因此在這一階段中兩國沒有發生正麵的衝突。
1885年3月—1886年10月,是英德爭奪和瓜分東非的第二階段,或稱之為德國急劇擴張階段。
進入19世紀80年代後,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長足發展同德國國內的狹小市場發生了日益尖銳的矛盾,從而有力刺激了德國壟斷資本對海外殖民地的占有欲;而當時西方列強瓜分世界的鬥爭日趨激化,更增加了德國搶占海外殖民地的緊迫感。在這種形勢下,德國國內鼓吹對外殖民擴張的呼聲甚囂塵上。1884年初,英駐柏林大使安普西爾報告說:“由於今秋的大選臨近,俾斯麥對殖民事務的興趣也與日俱增,因為反對派在大選中會喊出當前風行的口號:‘為德國奪取殖民地!’”事實也是如此,俾斯麥在大選前一改以往對殖民地的保守姿態,於1884年4月首先在西南非洲建立了德國在海外的第一塊殖民地;10月,為加強德國在東非的殖民活動,任命羅爾夫斯為駐桑給巴爾領事;12月,臭名昭著的殖民主義者彼得斯潛入東非內陸,在烏薩加臘等地與當地酋長訂立了12份條約,涉及麵積達15萬平方公裏。1885年3月,德國政府宣布把上述地區置於德國保護之下。這一事件不但標誌德國開始對東非實行直接占領,同時也拉開了德國急劇擴張的序幕。
桑給巴爾素丹巴加什致電德皇,聲明彼得斯所訂條約無效。然而,對德國而言,巴加什的態度是無足輕重的,重要的是英國的反應。1885年3月,英國首相格萊斯頓公開表示:“如果德國希望成為一個殖民強國,那末我將說:願上帝幫助它成功。”難道英國真誠歡迎德國分享東非殖民地?當然不是。英國的態度是由它當時在國際關係中的困境所決定的。在蘇丹,聲勢浩大的馬赫迪起義使英國殖民軍窮於應付而無力自拔;在埃及,英法發生衝突,兩國關係十分緊張;在阿富汗,俄國重兵壓境,英俄大有一觸即戰之勢。為避免陷入四麵楚歌,英國不願再與德國搞僵關係。然而,英國外交部官員私下認為,德國在東非的行動“是一種明顯的表示,如談不上敵意,也至少是對英國的仇視”。十分清楚,德國在東非的殖民擴張從一開始就觸犯了英國利益,兩國矛盾由此而起,雙方的衝突也將不可避免。
德國在東非首次得手後,加快步伐,繼續擴大其勢力範圍。1885年4月,登哈特與維圖統治者辛巴談判後,宣布維圖及其鄰近地區為德國保護地。巴加什素丹再次提出抗議,德國立即使用武力迫使素丹讓步。1885年8月,德國戰艦駛入桑給巴爾港,並公開揚言“要讓素丹回到正確的立場上來”。在火炮瞄準下,巴加什被迫承認德國在東非訂立的所有條約,並同意讓德國使用達累斯薩拉姆和潘加尼兩個港口。
德國在東非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引起了英國的嫉視:英國外交部官員認為:“東非沿海地區的政治發展對於印度和大英帝國的利益是至關重要的。”他們擔心,德國如繼續蠶食東非,“可能導致他們通向南非的東部和西部”,從而會直接損害英國在南非的利益。英國麵臨選擇,正如英駐桑給巴爾總領事柯克在一份報告中所指出的:“英國準備眼睜睜看著德國在東非沿海地區占有最高主權,……還是設法取得一定的妥協,借以保持我們的勢力。”在這種形勢下,英國駐桑給巴爾領事霍姆伍德起草了一份備忘錄,詳盡描述了東非發展前景及其巨大的潛在商業利益,他呼籲英國成立東非協會,並向政府申請特許狀,以插手東非的殖民事務。霍姆伍德的呼籲立即得到麥金農等人的響應,他們四出活動,竭力取得各界人士的支持。1885年4月底,霍姆伍德正式把計劃呈報外交部。英國政府鑒於國際關係中的困境,不願同德國發生衝突,但更不願喪失在東非的殖民利益,因此建立特許公司確是解決上述難題的有效手段,因為特許公司既可放手進行殖民擴張,又可不讓政府承擔直接責任。英國政府把霍姆伍德的計劃通報德國政府,德方很快作出反應,希望英國推遲計劃的實施時間。為了避免在瓜分桑給巴爾素丹國時與英國發生衝突,德國還同意與英法共同組成勘界委員會,以確定桑給巴爾素丹國的疆界。
1885年6月,英、德、法三國組成勘界委員會。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委員會中居然沒有一名桑給巴爾素丹國的代表。委員會作了三次航行勘察,但對桑給巴爾素丹國在大陸的內陸地區範圍始終無法取得一致意見。德國為奪取內陸地區,將其內陸縱深範圍限為10哩,在某些地區甚至否認素丹的統治權;桑給巴爾素丹國是英國的傳統勢力範圍,因此英國主張其內陸縱深應達40哩。雙方分歧頗大,勘界委員會經過幾次爭論,於1886年不歡而散。
德國為了擴大在東非的所得,決定利用英國與其他西方列強的矛盾。德國政府主動派代表赴倫敦談判,德方表示,若英國在東非作出妥協,那末德國將在埃及問題上支持英國。雙方經過討價還價,於1886年10月簽訂了英德協定,規定桑給巴爾素丹國的領土上除沿海島嶼外,大陸的內陸地區縱深為10哩;劃分英德在東非的勢力範圍,其界線約同現今坦桑尼亞與肯尼亞的國界;英國承認德國占有維圖,並支持德國租借達累斯薩拉姆海關。為了換取法國對英德協定的承認,英德支持法國占領科摩羅群島。1886協定對英國來說,排除了德國獨占東非的威脅,保住了大部份傳統勢力範圍;對德國而言,協定鞏固和擴大了它在東非的殖民勢力範圍。
1886年英德協定暫時緩和了兩國自1885年3月以來的矛盾,標誌著英德爭奪、瓜分東非鬥爭的第二階段的結束。在這個階段,兩國爭奪的目標集中在沿海地區,但又逐漸向內陸推進。
1886年10月—1890年6月為第三階段,或稱之為英德最終瓜分東非階段。
1886年英德協定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兩國爭奪東非的矛盾,相反,協定簽署後,雙方又展開了新的一輪爭奪。1887年,英國成立了東非協會。在政府幫助下,東非協會從巴加什素丹手中租借了與英國勢力範圍相對應的大陸沿海地區,租借期為50年。1888年4月,東非協會改組為英國東非公司,9月獲得政府特許狀。德國不甘落後,1888年,德國也成立了東非公司,並租借了德國勢力範圍的沿海地區。至此,東非沿海地區被瓜分完畢。
爭奪內陸的鬥爭更為激烈。英國東非公司的目標是“奪得幾乎所有的維多利亞——尼亞薩湖區,……然後向坦噶尼喀湖挺進,並在該湖建立港口”。如能實現這個目標,英國在東非和南非的殖民地將連成一氣,從而為二C計劃的最終實施鋪平道路。德國東非公司則力圖占領廣大內陸地區,建立對英國殖民地的包圍圈,使英國殖民勢力限於沿海一隅。
爭奪內陸的鬥爭首先圍繞著蘇丹赤道省展開。馬赫迪起義後,赤道省與外界聯係中斷,英德兩國都力圖通過援救該省總督埃明帕夏以控製其手下的武裝力量,並趁勢把赤道省納入本國勢力範圍。英國首先成立了以麥金農為首的營救委員會,並於1889年派遣傑克遜率隊出發。麥金農明確指出,此行目的是“打開直接通往維多利亞——尼亞薩湖區的蘇丹通道,進而在東非內陸建立據點”。德國也成立了同樣的組織,並在同年稍晚些時候派出魏斯曼和彼得斯分批出發。然而,英德的營救隊都遲了一步,受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派遣的斯坦利早於1887年底啟程,沿剛果河而上,先行抵達赤道省。埃明帕夏放棄了赤道省,隨斯坦利前往沿海。
英德在赤道省沒有得手,於是立即把眼光轉向烏幹達。烏幹達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占領烏幹達就意味著控製了尼羅河源頭。1886年英德協定所劃分的勢力範圍僅限於維多利亞湖東岸,因此烏幹達的歸屬並沒確定。德國一旦占有烏幹達,便可形成對英國殖民地自維圖經烏幹達至坦噶尼喀的弧形包圍圈,並切斷英國人與尼羅河源頭的聯係;而英國如控製了烏幹達,也即控製了尼羅河上遊,這樣有利於確保它在埃及的殖民利益。1889年6月,彼得斯率援救隊溯塔納河而上,抵達赤道省邊界。當他獲悉埃明帕夏已經離開後,立即轉向烏幹達境內最大的王國布幹達。在布幹達,由於英法傳教士和阿拉伯人的活動,穆斯林與基督徒之間不斷發生衝突,使布幹達陷於長期動亂之中。布幹達國王姆旺加幻想借助外國力量來增強自己的統治地位,因此曾向先行抵達的英國援救隊及傑克遜求援,但傑克遜並沒有立即作出答複。彼得斯抓住時機,趕到布幹達首都門戈,與姆旺加訂立條約,置布幹達於德國保護之下。傑克遜聞訊後火速趕回門戈,要求姆旺加廢除對德條約,並重新與英訂約,但遭拒絕。
英德在烏幹達的衝突激化了兩國矛盾,也給德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前景蒙上了陰影。德國精心拚湊的三皇同盟破裂後,俄國與德國宿敵法國迅速接近,俄法關係日益密切。這使德國在歐陸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英德的衝突無疑將使德國更陷孤立。為避免出現更加被動的局麵,德國於1890年與英國談判,對東非作了最終瓜分,並為此簽署了赫耳果蘭條約。條約規定,德國承認桑給巴爾為英國保護地,烏幹達為英國勢力範圍,德國放棄維圖;英國同意德國占領其沿海租借地,英國把北海的赫耳果蘭島讓給德國。
赫耳果蘭條約的簽訂,標誌著英德瓜分東非的爭奪和鬥爭最終完成。在第三階段中,德國的凶猛擴張已危及英國在東非的殖民利益,因此英國采取了毫不相讓的行動,雙方搶占殖民地的速度明顯加快。在這場勢均力敵的爭奪中,兩國的殖民目標已從沿海轉向內陸。赫耳果蘭條約的簽訂,使英德在東非占有殖民地的格局最終明朗化:英國占有桑給巴爾、肯尼亞和烏幹達;德國則攫取坦噶尼喀、盧旺達和布隆迪。
二、英德對各自殖民地的占領
赫耳果蘭條約簽訂後,英德分別采取行動,實行對各自殖民地的占領。
英國在訂約後四個月,宣布桑給巴爾及其所屬島嶼為英國保護國。1894年,英國東非公司交出特許狀,英國政府把沿海地區接管過去,並入英屬東非保護領。
英國占領烏幹達化費了數年時間。1890年12月,東非公司派遣盧加德前往布幹達。當時布幹達的形勢比較複雜。早在1840年代末,第一批阿拉伯人就進入布幹達活動,伊斯蘭教也隨之傳入,教徒人數不斷增加,在當地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迅速提高。1875年,斯坦利抵達布幹達,他呼籲西方派遣傳教士赴布幹達。1876年,英國新教行教會首先派傳教團進入布幹達傳教。同年,法國天主教白衣神父會傳教團也接踵而至。於是,在布幹達逐漸形成了代表阿拉伯人勢力的伊斯蘭教派、代表英國勢力的基督教新教派和代表法國勢力的天主教派。他們積極活動,擴充實力,力圖控製布幹達政局。1884年10月,布幹達國王穆特薩去世,其子姆旺加繼位。姆旺加目睹西方傳教士的活動給本國政治生活帶來的危害,決意逐步清除西方傳教士及其勢力。1885年10月,他下令逮捕並處死了英國的漢寧頓主教;1886年5月,他在門戈對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進行清洗。1888年9月,姆旺加為肅清外來宗教的影響,計劃恢複布幹達傳統宗教盧巴雷教,並把天主教、新教和伊斯蘭教都列入取締之列。由於消息被泄露,上述三個教派聯合起來,廢黜了姆旺加,立其兄基威瓦為王,姆旺加被迫逃往維多利亞湖南岸。基威瓦上台後,由三個教派分享政權。但這種局麵僅僅維持了一個月,伊斯蘭教派為獨占布幹達而發動政變,廢黜基威瓦,立其弟卡勒馬為王,並把天主教和新教勢力驅趕出境。1889年10月,天主教派與基督教新教派為重返布幹達而與姆旺加攜手聯合,並擊敗了卡勒馬的軍隊。伊斯蘭教派在布尼奧羅國王支持下,雖一度打回布幹達,但在1890年2月的戰鬥中再遭重創,隻得敗退布尼奧羅。姆旺加複位後,大權完全落入天主教派和基督教新教派之手,但他們都企圖排斥對方,因此兩派磨擦不斷,矛盾日益激化。盧加德到達布幹達後,基督教新教派有恃無恐,而天主教派則加緊備戰,氣氛十分緊張。盧加德為站穩腳跟,首先於1890年12月迫使姆旺加訂約,承認英國東非公司對布幹達的宗主權。1891年5月,他率軍擊潰了退居布尼奧羅的伊斯蘭教派的武裝力量,解除了外部的威脅。接著,他率軍遠征,收編了原蘇丹赤道省總督埃明帕夏留在當地的武裝力量。除把一部份軍隊留在托羅——布尼奧羅邊界一線外,其餘均帶回布幹達,此舉大大增強了英國在布幹達的實力。英國實力的增長引起了天主教派的不安,兩派對立更加尖銳。1892年1月,基督教新教派與天主教派之間終於爆發了大規模武裝衝突。盧加德依仗軍事優勢擊敗了天主教派,而天主教派卻挾持姆旺加外逃。3月末,姆旺加避開了天主教派的監督,返回門戈。天主教派失去了姆旺加,隻得屈服。英國基本控製了布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