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非洲被列強瓜分(1 / 3)

南部非洲被列強瓜分

南非金剛石礦的發現(1868年)和蘭德金礦的發現(1884年)中間相距一二十年時間。金剛石礦的發現和開采,雖然引起南非地價的高漲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並刺激了英國人和布爾人爭奪金剛石產地的產權鬥爭,但並沒有提高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地的經濟價值。英國對這兩個布爾人共和國的政策,從經濟方麵考慮較少,主要是從政治控製和戰略重要性方麵著眼(體現為卡納房的聯邦政策)。瓜分南部非洲是許多因素促成的。英國在瓜分南部非洲中率先行動的動機是:搶在盤據於納米比亞的德國動手之前截斷其從鯨灣向東擴張的觸角;在葡萄牙人沿讚比西河穀伸展以便將東西海岸的兩節鏈條連接起來之前,為大英帝國遙望開羅向北挺進的通道,打進一個強有力的楔子;搶先奪占布爾共和國計劃中向西、向東和向北擴張的幾個既定目標,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帶幾個出海港口,以堵截布爾人從海上同荷蘭、法國、德國建立直接聯係。1886年以後蘭德金礦的開采,迅速改變了德蘭士瓦的經濟麵貌,從此壟斷地占有德蘭士瓦金礦成為唐寧街帝國主義謀士們索繞腦際的問題。瓜分南部非洲的鬥爭終於導致爆發一場舉世矚目的英布戰爭。

一、金剛石礦的發現開始了南非一個新起點

南非礦藏大發現以前,英國在南非的兩個殖民地和兩個布爾人共和國是世界各殖民地中經濟發展最落後的地區之一。其特點是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密度小;居民主要從事畜牧業和半自給農業;貧窮,資金極端缺乏;工業、農業和商業的發展都很緩慢。直至19世紀60年代,絕大部分布爾人經營著商品率很低的、在偏遠地區還是基本自給的農牧場。非洲人因失去大部分肥沃土地,退到保留地,或維持著領土麵積大大縮小的酋長國,比起白人農場主,他們所經營的農牧業的商品率更低,自給成份更大。因國內市場狹小,除個別港口和城市郊區以外,集約農業的發展步履蹣跚。白人移民遷入南非很少,開往南大西洋的歐洲移民的輪船過好望角而不入,兼程駛往遙遠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820—1860年,平均每年遷入南非的僅750人。整個南非越往北越落後,德蘭士瓦共和國最落後,奧蘭治自由州次之。德蘭士瓦既無學校,更無銀行,基本上沒有修築過道路,歐洲人包括荷蘭人在內都不往窮地方投資。共和國財政極端拮據,而軍費糜耗甚大,政府有時以分發土地作為行政開支。郵政局長用郵票發工資。1876年11月,德蘭士瓦國庫隻剩下現金12先令6便士。奧蘭治自由邦興辦羊毛業後,經濟狀況稍見好轉,初步打破了閉塞狀態。賺錢的養羊業提高了地價,對外貿易和商業得到緩慢發展,但財政收入仍然很少,1866年僅63000英鎊。兩個布爾共和國的農場經濟都帶有濃厚的奴隸製和農奴製色彩。

納塔爾的經濟發展比布爾共和國略顯進步。它擁有與歐洲保持聯係的德班港,對外資有微弱的吸引力。1850—1864年,出口值增加12倍,從1.7萬英鎊增至22萬英鎊。開普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在南非位居前列,是外向型經濟。為出口生產和供應過往船舶的食品仍是它的經濟基礎。開普敦的小型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1860年擁有70個小型製造業,其中有14個製磚廠、9個供出口的醃魚廠、7個使用蒸汽動力的麵粉廠、6個蠟燭廠、6個鼻煙作坊、5個銅鐵五金廠。1850—1864年間,出口值增加4倍,從63萬英鎊增至259萬英鎊。1860年開普政府財政收入隻有74萬英鎊,入不敷出。60年代,英國資本家開始在開普殖民地投資,興辦銀行,企望能獲得較高利率。但由於整個南非都還不存在充分發展商品經濟的條件,投資需求不旺,1863—1865年間31家銀行中倒閉了28家。直到60年代中期,南非的經濟前景仍然十分暗淡。

然而,南非金剛石礦和金礦的發現改寫了南部非洲經濟史,也使政治史遽然改觀。19世紀60年代中期,塔蒂和烏姆福利河發現了金礦,1868—1869年歐洲和澳大利亞的探寶客湧向塔蒂。富礦迅即挖空,小公司紛紛關閉。到1870年隻剩擁有蒸汽抽水機的倫敦和林波波河公司有條件繼續開挖深礦,公司從馬塔貝萊王國新王洛本古拉手中取得了租讓權。德蘭士瓦共和國也迅速向塔蒂金礦伸手。1868年,它未能從馬塔貝萊國王姆齊利卡齊和恩瓜托國王馬琴手中獲得租讓地,卻被英國公司捷足先登。比勒陀利烏斯總統於1868年4月擅自宣布姆齊利卡齊和馬琴都是南非共和國的臣民,並要求從斯威士蘭劃出一條兩英裏寬的地帶作為通向德拉戈阿灣的通道。這兩項要求及隨後的行動均遭英國和葡萄牙的激烈反對而告失敗。不久,在德蘭士瓦境內的曼科潘尼(1869年)、馬拉巴斯塔德(1872年)、麥克麥克陸續發現了一些小金礦,但甫經開采,到70年代末又因戰亂而停采。

方興未艾的“黃金熱”,不久就被瓦爾河流域的“鑽石熱”蓋過了。1867年,第一顆金剛石在霍普敦被發現。1868年,在瓦爾河北岸的克勒普德勒夫特(西巴克利)附近發現大量金剛石。1870年,在南部(今日金伯利)發現了一個更大的礦區。各地探寶客紛湧而來,雇傭當地黑人揮鎬掄鍁,大挖金剛石。1870年,當地一個名叫斯塔福特的商人組織白人“探寶客政府”,聲稱自己是土地所有者科納人的代表。1872年,這塊昔日僅有幾百名格裏誇人居住的荒蕪之地成了舉世矚目的場所,45000人(其中白人15000人、混血種人10000人、黑人雇工20000人)聚集在狹小地段挖礦,1870—1875年平均每年挖出價值160萬英鎊的金剛石。到1882年,開采的金剛石總值已達2600萬英鎊,當年出口值就達400萬英鎊,為開普殖民地其他商品年出口總值的5倍。

巨大的財富引起了對這塊寶地所有權的爭奪。德蘭士瓦布爾人、奧蘭治布爾人、格裏誇人酋長(沃特布爾)、特哈平人酋長、羅朗人酋長、科納人酋長都聲稱對這塊寶地擁有所有權。德蘭士瓦總統比勒陀利烏斯聲明南非共和國的西界直到庫魯曼。爭執各方的邊界會談聚訟紛壇,沒有達成協議。英國總督巴克利進行幹預,提出將所有權問題交給納塔爾副省督基特仲裁。1871年,基特作出仲裁認定該地區的合法所有者應是格裏誇人酋長沃特布爾,而開普殖民地則是沃特布爾的合法繼承人。就這樣,通過強取豪奪手段,這塊金剛石產地便成了英國的西格裏誇蘭殖民地。

最大的管狀金剛石礦脈被命名為“金伯利”(當時的英國殖民大臣),圍繞金伯利礦脈形成了一座有30000人居住的帳篷和棚屋組成的城市。這些礦脈被分割成許多小方塊,由3600個小礦主(探寶客)所占有。隨著競爭的激烈、礦井的加深、成本的上升、投資的加大以及19世紀70年代中期(1873—1879年)的世界性商業蕭條,絕大部分小礦主紛紛破產,他們把自己的地段賤價賣給擁有百萬巨資的公司。到1885年,3600家小礦主隻剩下98家。這些公司本身也按照資本集中的規律,互相兼並。英國人謝西爾·羅德斯靠承包礦井抽水工程和買賣地產等乖巧手段而致富,迅速成為南非資本家中的首富。1880年,他以20萬英鎊資本創辦了德比爾斯礦業公司,大肆收購礦山土地。1888年,他在倫敦的羅思柴爾德財團支持下,合並另一家最大的金伯利中央礦業公司,成立德比爾斯統一礦業公司,壟斷了整個金伯利的金剛石生產,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壟斷組織之一,同時也把礦業組織成資本主義化程度最高的現代工業體係。公司采取限額開采措施,規定市場出售的最高價格。企業利潤倍增。

金伯利礦場需要大批勞動力、食品和燃料。黑人從南部非洲的各個保留地(主要從西斯凱、特蘭斯凱和巴蘇陀蘭),步行到金伯利做工糊口或賺工資買槍,每月達二三千人。食物從伊麗莎白港和黑人居住區用牛車運來。南恩戈尼人和蘇陀人生產各種農產品,出售給礦工和牛車夫。1873年,僅芬果蘭的芬果人就出售了500車的玉米和蜀黍。1875年,芬果蘭同開普殖民地的貿易額達到15萬英鎊。經商賺錢的芬果人投資買犁和牛車,擴大農業再生產;看到世界市場羊毛價格上漲,他們又買了良種羊生產羊毛。科薩人、滕布人見有利可圖,群起效法。巴蘇陀蘭的出口貿易也很繁榮,其對外貿易額達到芬果蘭的同樣水平。1869年以後,被布爾人趕到卡利登左岸山麓的蘇陀人地少人多,不得不增加農業生產和輸出勞動力,他們繞行奧蘭治河南岸(躲過布爾人)向金伯利輸送穀物和勞動力,經濟逐漸繁榮起來,1875年購置了2700張犁、300輛牛車和35000匹馬。特哈平人到礦上做工,往往在礦場工作到所得工資足夠買犁和牛車時才返回故鄉。1874年,僅一家商號就賣給向金伯利供應糧食的特哈平農民100張犁。非洲人掙取的工資刺激了他們對歐洲商品特別是衣服的消費。到19世紀70年代末,在南茨瓦納人中間已經很少見到有人穿傳統的服飾了;盾牌和刺矛也被步槍所代替。

英國殖民當局為解決礦場勞動力問題,放寬了對非洲人購置火器的限製。許多礦業資本家以支付槍支、彈藥代替發放工資,吸引了包括荒僻偏遠地區在內的非洲人到金伯利礦場做工。許多酋長紛紛派遣其部民到礦上做工,以便每人回鄉時帶回一支槍。成群結隊的佩迪人、祖魯人、聰加人步行數百裏,越過布爾共和國到金伯利做工,走私運回槍械。甚至索特潘斯山的奴隸販子見礦場有利可圖也改弦易轍,不再把低維爾的聰加人當奴隸賣到德拉戈阿灣,而把他們當雇傭勞動力送往金伯利賺工資買槍,再躉回內地高價出售。從1871—1875年的四年半時間內,金剛石礦場售出(或付給)非洲人40萬支槍。金剛石礦的發現和開采,以及伴隨而來的金伯利礦業中心的形成及其對人口的吸引,不僅對南非整個農村結構和社會階級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促進了商品性農業和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也對南非整個交通及其他產業產生巨大的影響。

首先,數以萬計的挖寶客在競爭中沉澱下來,他們中間除極少數人發財無望而離開南非外,大部分人破產以後受雇於礦業公司。許多人成為技術工人和技術員,領取高工資。這些白領工人頑固地抵製非洲人上升為技術工人和監工,堅持在工種上實行膚色歧視,以維持自己的特權地位,逐漸形成一個勞動貴族階層。這些工人貴族與布爾農場主沉瀣一氣,成為南非種族歧視的又一堅實的社會基礎。

其次,金剛石礦開采後,金伯利市場上雞蛋、肉、奶酪、元白菜供不應求,價格猛漲,刺激著布爾農場主生產商品農作物的積極性,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增加對礦山市場的供應。同時,布爾農場主也麵臨著農場勞動力短缺的困難。由於礦場工資比農場高數倍,自然吸引了大批黑人勞動力。一部分布爾農場主不肯提高工資,仍然企圖采取超經濟手段來獲得勞動力,這就使其所麵臨的勞動力問題形成惡性循環:越是變本加厲采取超經濟手段,便越難獲得勞動力。經濟力量推動著另一小部分熟悉市場法則的布爾農場主逐漸采取資本主義經營方式。他們自己經營園圃,適當提高工資,吸引黑人勞動力,大批生產適銷對路的農副產品供應市場,隨之又將獲得的較大利潤用來擴大再生產,逐漸向農業資本家轉化。

礦藏的發現和開采引起地價不斷上漲,出現了活躍的土地買賣市場,一摩爾根土地售價從8先令漲到32先令。金礦附近的土地價格更是扶搖直上,原先僅值350—750英鎊的一個農場,竟漲到70000英鎊。不少農場主靠出售土地或搞土地投機發了大財。一些熟悉土地行情的大農場主也靠轉手倒賣土地成了巨富。後來成為總統的克魯格在1855—1866年先後買進14個農場,成了家財萬貫的大地主。他曾以4700英鎊買下一個4000摩爾根土地的農場,最後以107700英鎊高價售出,淨賺103350英鎊。共和國總司令朱伯特利用職權廉價攫取土地,成為擁有29個農場、8萬英畝土地的首富。在德蘭士瓦共和國,大片地產通過薪餉、基金等形式迅速集中到以官僚為核心的大農場主和地產投機公司手中。這些驟富的、極端保守的布爾官僚擁有的巨資,大多用來購置土地,很少投資於金礦和其他工業。布爾富翁幾乎清一色都是大地主。由於大片土地開始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布爾社會中的貧富界限不斷加深,布爾農場主這個超穩定集團失衡,漸趨分裂。

大遷徙後一度緩和的階級分化又逐漸加劇。從布爾農場主中分化出無地的拜旺納(Bywoner,貪窮白人)階層。隨著農場主家庭人口增加,分家主戶,農場土地一再分割,越分越小,有的一個農場被分割為40人所有。分割後,有的小農場主仍采用農奴製和粗放經營方式,更難養活家口。由於國家土地大多被大農場主占有,在邊界內占領非洲人的新土地越來越困難,缺地的小農場主隻好去租佃大地主土地,或棄農經商,或到金礦區去搞牛車運輸。隨著稅製的改革和收稅效率的提高,以前經常逃稅的小農場主陷入困境,無力繳納現金稅,索性拋棄土地遠走他鄉;而欠稅者的土地多被政府沒收。有些長期依附於大地主的墾戶(Squattes)也被地主擠走,因為後者愈來愈多地自營有利可圖的商品性農業,不願窮人(或窮親戚)繼續使用自己的土地。遊離出土地的拜旺納日益增多,僅在約翰內斯堡郊區就聚居6205名無地布爾人。其中許多人以牛車運輸為生,到19世紀90年代鐵路通車時,這種落後的運輸業也被擠垮了。這些既無土地、又不願到礦場去幹粗活的白人貴族,遂沉澱到白人社會的底層,形成貧窮白人這個南非社會的特殊階層。

二、英布加緊殖民擴張貝專納蘭淪為保護國

一部分布爾人的日益貧困和拜旺納的增多,開始明顯地影響到布爾社會內部結構的穩定和民團的戰鬥力。無地的布爾人無力承擔軍役,服役的布爾人也士氣不振。這些現象引起布爾統治集團的焦慮。在19世紀最後30年,為了滿足地主集團對土地和貨幣財富的貪欲,緩和布爾社會中日趨劇烈的階級分化,德蘭士瓦共和國政府變本加厲推行土地擴張政策,一些布爾人也自行組織武裝團體和政權機構(小共和國),在邊界內外加緊掠奪非洲人土地。

自1867年後南非多處發現金剛石礦和金礦石,南非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比。英國資本家對金剛石礦和金礦極為貪婪;英國移民中的資本家和官員要求在內地兼並更多土地,建立更多的殖民地或保護國;英國政府則一反其半個世紀以來在南非殖民擴張政策上的慎重遲緩態度,開始采取積極擴張和吞並的步驟。於是兩個布爾共和國的東西北三麵邊界以外的非洲人土地,成為英布殖民者競相占領和兼並的對象。雙方不斷發生衝突,在幾個重點地區的爭奪趨於白熱化。非洲人國家(包括數十個獨立的酋長國)為保衛國土,英勇頑強地進行抵抗。

19世紀70年代初,德蘭士瓦布爾人恢複向西(茨瓦納人領土)擴張,占領特哈平人領土,直到哈茨河(1875年)。住在丹尼爾斯凱爾一帶的特哈平人的南部土地則被英國人吞並(1878年)。英國在西部——茨瓦納入土地上的殖民戰略是要打通並控製通往津巴布韋和讚比亞的大北道路,以攫取金礦和保證金伯利礦的勞動力供應。德蘭士瓦共和國則力圖截斷英國的這條通道,以便獨占林波波河與讚比西河之間尚未被瓜分的土地。英國總督弗裏爾聽從傳教士麥肯齊的建議,對非洲人國家廣泛采取保護國形式。第一步在莫洛波河以南向特哈平酋長國和羅朗酋長國派遣邊界代辦(1879年)。德蘭士瓦共和國則派誌願人員進入茨瓦納領土,建立斯泰拉蘭共和國和戈申共和國,迅速向庫魯曼、弗雷堡擴張(1882—1884年)。1884年4月,英國政府接受張伯倫建議,宣布莫洛波河以南為英國的保護國,任命麥肯齊為代理專員,把戈申共和國的布爾人趕回德蘭士瓦境內。羅得斯積極策劃把莫洛波河以北的博茨瓦納(貝專納蘭)殖民化,作為通往中非(讚比西流域)的“蘇伊士運河”。德蘭士瓦共和國試圖正式兼並戈申共和國,從而威脅了大北道路的暢通。英國憤怒地作出反應,倫敦議會通過了派遣軍事遠征軍的決定。1885年1月,由沃倫將軍率領的4000人遠征軍抵達貝專納蘭。

此時,貝專納蘭境內存在著八個主要王國和酋長國:恩戈瓦托王國、恩戈瓦基戚酋長國、魁納酋長國、克卡特拉酋長國、雷特酋長國、特洛克瓦酋長國、羅朗酋長國、塔瓦納酋長國。其中恩戈瓦托王國最大,擁有占總數1/3的人口和44941平方英裏的麵積。恩戈瓦托人自從40年代擊退北方馬塔貝萊人的侵犯以來,一直在紹雄地區為獨立而同魁納人和馬塔貝萊人進行艱苦鬥爭。紹雄是南方通往北方幾條道路的交彙點,是象牙、駝鳥毛交易的重要貿易區,也是西方基督教傳教士的布道中心,擁有30000人口,是南部非洲僅次於開普敦的最大城鎮。19世紀中葉以來,它成為各方必爭之地。國王塞克高馬一世的兒子卡馬(1835—1923年)篤信基督教,他訓練一支使用火器的騎兵,於1863年擊退馬塔貝萊人對紹雄的侵犯,聲名鵲起。但在宗教問題上,他同父王發生衝突。卡馬與其弟克加馬尼在宮廷中形成一個強有力的信教派。他們著西服,識西文,崇尚基督教的婚俗(一夫一妻製),並同軍火走私商維持良好關係。1865年,卡馬因堅持反對在一支新建的同齡兵團中施行割禮而同父王決裂,旋即爆發了內戰(1866年)。1875年以後,卡馬穩固地掌握了政權,以國家教會為其堅強後盾。1881年,布爾農場主建立戈申共和國,威脅恩戈瓦托王國南疆。卡馬聯合魁納、克卡特拉、恩戈瓦基戚和羅朗等酋長國,組成抵抗布爾殖民者的聯盟。戈申共和國的布爾民團咄咄逼人,1884年8月逼迫羅朗酋長國投降,占領大片土地。與此同時,1884年4月德國宣布對納米比亞(西南非洲)的保護,從大西洋岸向東迅速擴展,指向茨瓦納人土地,震動了英國政府。

1885年3月,英國宣布對貝專納蘭的保護擴展到莫洛波河以北地區,直到德國的納米比亞保護國邊界(東徑20度);往北直到林波波河以北(南緯22度),包括恩戈瓦基戚、魁納和恩戈瓦托等國。同年9月30日,英國宣布把莫洛波河以南的英屬貝專納蘭作為英國單獨殖民地(首府設弗雷堡);莫洛波河以北的貝專納蘭保護國(即今日博茨瓦納共和國)仍作為保護國,歸最高專員希帕德治理。1886年,希帕德建立土地委員會,劃分白人農場土地和土著保留地,庫魯曼以東大部分生產用地都劃給白人移民。原戈申共和國的布爾農場主從英國邊境警察手中廉價購得大批土地,在警察營地建立起著名的馬弗京城。莫洛波河以北,則讓恩戈瓦托等國向白人移民提供邊境農場土地,作為保護製下的行政費用開支。此後,澳大利亞和加利福利亞的失意探寶客、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逃犯,蜂擁而入博茨瓦納尋找金礦。卡馬被尋求租讓權的布爾和英國的冒險家、德國商人所包圍,貝專納蘭的主權和領土遭受嚴重侵蝕。

德蘭士瓦北部小金礦的開采、礦稅的征收,初步改善了南非共和國的財政拮據狀況。伯格斯總統(1872—1877年)計劃修築連接德蘭士瓦東部金礦和德拉戈阿灣之間的鐵路。這條未來鐵路的最便捷路線需要通過佩迪王國和斯威士蘭王國國境,而萊登堡金礦和麥克麥克金礦原來都在佩迪王國境內。伯格斯決定用武力兼並佩迪,以消除後顧之憂。1876年7月布爾民團攻陷佩迪幾座山堡後,向塞庫庫尼國王的位於叢山中的首府發起猛攻,遭到佩迪射手的密集火力回擊。8月,一支佩迪軍隊繞道進攻並焚燒布爾人農場。布爾民團紛紛擅離戰場,回鄉救援。1877年2月,雙方講和。伯格斯吞並佩迪的計劃未能實現。

然而,英國的各項兼並計劃卻比較順利地取得進展。1878年,英國借口東科薩人最高酋長薩裏利拒絕應召,派兵越過凱河進攻科薩人。科薩人聯合滕布人,初戰挫敗英軍。西科薩人酋長散迪勒在西斯凱也起兵抗英。第九次開普——恩戈尼戰爭(卡弗爾戰爭)全麵爆發。1878年5月,英國援軍趕到,以優勢兵力在肯塔尼一舉擊敗東科薩人,解除其武裝,接著又擊潰西科薩人。英國決定兼並凱河和姆塔塔河之間土地,1879年先行兼並東格裏誇蘭和芬果蘭,但引起了龐多邁斯人、滕布人的起義(1880—1881年),不得不中斷幾年。1885年,英國再行兼並滕布蘭,並對龐多蘭沿海地區實行保護,控製了聖約翰斯港。1894年,英國宣布兼並龐多蘭。至此,所有南恩戈尼酋長國全部喪失獨立。英國在特蘭斯凱實行直接殖民地統治。特蘭斯凱被劃分為27個區,派歐洲人充當中下層官員代替酋長和頭人,征收茅屋稅作為行政開支。從此,特蘭斯凱成為南非殖民化最深的地區,教堂和教會學校遍布各地,英國人和猶太人開設的雜貨鋪深入窮鄉僻壤。特蘭斯凱成為開普殖民地最大的勞動力儲備庫。

在英國同兩個布爾共和國爭奪南部非洲殖民利益的尖銳鬥爭中,保守黨政府(1874—1880年)深感許多棘手問題難以解決。它重新執政後,堅決推行“白人南非聯邦”計劃。保守黨政府把實現殖民地聯邦進而實現帝國聯邦的計劃視為解決帝國內部難題的靈丹妙藥。按照英國的藍圖,作為一個殖民地聯邦的南非聯邦,包括德蘭士瓦、奧蘭冶和納塔爾,但要以開普殖民地為主宰,能夠保護英國在南非貿易利益和勞動力供應,並保證其屬地和臣民的安全。英國政府經過多方試探後得出結論:它必須以兼並方式代替談判方式才能實現聯邦計劃。1876年9月,德蘭士瓦進攻佩迪王國遭到慘敗。軍事挫折使布爾人對於單憑自己力量穩固統治非洲人的信心發生嚴重動搖,而東鄰祖魯王國在開芝瓦約治理下國力蒸蒸日上,四萬大軍隨時準備收複血河以東失地。正是在這種形勢下,英國決定以兼並德蘭士瓦來推動聯邦計劃的實現,派謝普斯通率一支由25名警察組成的警衛部隊進入德蘭士瓦。他向布爾統治集團指出:德蘭士瓦政府的財政和軍事已陷入極端混亂狀態,僅靠布爾人的力量,既無法挽救財政的破產和有效控製共和國境內的非洲人,更無力對付受到強大的祖魯人支持的佩迪王國的挑戰。他提出由英國接管德蘭士瓦政府,加強白人殖民力量,保證維持布爾人所施行的種族不平等政策,並明確宣稱,英國無意堅持其主張:在德蘭士瓦的土著應享有開普殖民地土著所享有的任何公民權利。四麵楚歌、極度恐慌的布爾統治集團,覺得英國的接管將保護布爾人既得的土地利益,並挽救行將破產的財政,因而普遍讚同(或默認)英國的接管行動。伯格斯總統表示:“我寧願當一個強大政府下的警察,而不願當這樣一個國家的總統。”德蘭士瓦布爾人就這樣把共和國的獨立放在銀盤上送給了英國人。1877年4月,英國發表聲明,德蘭士瓦成為英國殖民地,任命謝普斯通爵士為行政長官。伯格斯辭職回到開普;克魯格、朱伯特、小比勒陀利烏斯等解甲歸田。此後四年(1877—1881年),德蘭士瓦共和國從非洲政治地圖上消失了。

英國的四年統治使布爾人大失所望,民族主義思想迅速滋長,並把開普和德蘭士瓦兩地的布爾人聯合起來,於1880年在開普敦成立了布爾人民族主義組織——阿非利卡人協會。它在奧蘭治河以北地區也吸收了大批會員,朱伯特任該組織德蘭士瓦地方分會主席。1876年問世的反映布爾人民族情緒的《阿非利卡愛國者》雜誌,因德蘭士瓦被兼並而銷路大增,訂戶從400戶猛增至1881年的4000戶。